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为主题,分析现状,设定目标,针对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下降(P0.05),圈员自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提高了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品管圈方法分析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其对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以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为主题,运用现场调查、数据统计、脑力激荡、设定目标等方法,针对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并将改进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由0.78%下降至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分析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原因及对策,有效降低了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规范了肩难产的评估方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了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和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9月本科新生儿390人次作为研究对象,自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等,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新生儿交接缺陷发生率由17.7%下降至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交接缺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地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本科69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活动前351例为对照组,开展活动后340例为观察组,自发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等,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新生儿皮肤损伤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率由21.7‰下降至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护士的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沟通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呕吐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新生儿呕吐发生率"主题,对新生儿呕吐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新生儿呕吐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新生儿呕吐率由10.9%降低到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新生儿呕吐发生率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新生儿红臀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参与品管圈的护士按照品管圈要求进行培训。分析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率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措施,将活动前后红臀发生率、护士的评估能力、应对能力、责任心、红臀护理知识的掌握、团队凝聚力等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为5.9%,低于品管圈活动前的20.9%,重Ⅰ度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住院新生儿红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冬劲 《妇幼护理》2022,2(21):4957-4959
目的 分析评估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 年 3 月 1 日到 2022 年 5 月 31 日我院收治 的 100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试验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的红臀 发生率、红臀发生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红臀发生率分别为 6.0%和 16.0%(P<0.05)。试验组未出 现重度新生儿红臀,轻度新生儿红臀患儿 3 例。对照组轻度新生儿红臀患儿 2 例,中度新生儿红臀患儿 2 例,重度新生儿红臀 患儿 4 例。对照组重度新生儿红臀发生比例(8.0%)高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84.0%和 94.0% (P<0.05)。结论 新生儿实施行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新生儿红臀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透析导管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42例),另一组为研究组(42例)。对照组选用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方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护理后外固定袋使用率、满意度、导管感染发生率与护理前后自护能力评分。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外固定袋使用率更高(P0.05),满意度更高(P0.05),而导管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护理前自护能力评分无差异(P0.05);比较护理前,两组护理后自护能力评分更高(P0.05);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护理后自护能力评分更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透析导管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外固定袋使用率,加深其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臀红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圈员评分筛选出导致新生儿臀红发生的主要原因,运用PDCA循环法则,选定降低新生儿臀红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结果新生儿臀红发生率由活动开展前的30%降低为活动后的12.5%;重Ⅰ度和重Ⅱ度患者比例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臀红的发生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值得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组织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调查现状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值,重点解析制定对策,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制定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结果选定紧张、空腹及紧张、空腹和疲劳的综合因素作为解决献血反应的主要解决方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献血反应发生率从1.7%降低至0.7%;紧张引起献血反应的目标达成率为153%,空腹引起献血反应的目标达成率为79%,综合因素引起献血反应的目标达成率为15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留观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HOPE”圈,按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个步骤实施活动,达到了降低跌倒高危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结果 急诊留观患者跌倒发生率由改善前的8例降至改善后的4例,下降幅度:50%,目标达成率=100%。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留观病人跌倒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防范,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减轻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为医院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腹膜透析腹膜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肾内科住院后出院进行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12月在肾内科住院后出院进行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78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两组患者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的教育培训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设定目标并制定对策进行实施,可以降低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选定主题后拟定活动计划书,采用"三现"原则进行现状把握,根据现状把握的结果设定目标,进一步分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要因和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团队成员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活动前的0.43‰降至0.19‰(P0.05);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圈员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等均得到提升。结论:正确运用QCC工具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并能提高圈员品质改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发生药物外渗最多的11个科室,每个科室选择1名护士作为圈员,成立QCC小组,开展关于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的QCC活动,分析导致药物外渗发生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开展QCC活动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51%),目标达成率117.93%,进步率74.43%,圈员能力得到提高,工作流程得到规范,与实施QCC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QCC活动应用于药物使用安全管理的预防工作中,可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减少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导管堵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PICC导管堵管发生率及圈员在品管圈的认识、质量改善手法的应用、面对问题的勇气、推广科室质量改善的信心、团队精神、沟通及协调6个方面改善前后的效果。结果 PICC导管堵管发生率较改善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在品管圈的认识、质量改善手法的应用、面对问题的勇气、推广科室质量改善的信心、团队精神、沟通及协调6个方面均较改善前提高。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制作双针筒专用封管支撑架、修订考核表,细化输血后冲管手法及冲管流量、使用专用针筒冲管、制作提醒标识、拍摄操作视频及制定本院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并培训,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我院2010年9-12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SGA评分,选出营养不良的患者确认原因并实施改善方案。结果:实施相关护理对策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由68.75%降至21.88%。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主题,圈员讨论制定查检表,对改善前83例置有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PICC相关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现状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运用柏拉图进行分析,找出改善重点为PICC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和机械性静脉炎。利用鱼骨图对改善重点进行原因分析,并进行临床真因验证,找出三个改善重点的真因,针对真因制定措施并实施。在实施中期进行检讨,进一步改进措施,对改善后效果进行确认、标准化。结果通过对改善前83例和改善后87例置有PICC导管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改善前为27.71%,改善后为5.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目标达成率为141.92%,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结论利用品管圈活动对PICC相关并发症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PICC置管和维护质量,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更好地促进PICC置管、维护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增强护士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提高护士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华锦 《当代护士》2018,(6):132-13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值、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从4.85%下降到1.9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