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 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收集2006年6月 - 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 用IVUS和IVUS 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 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 ± 14%,大于内侧壁的35% ± 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 ± 31%,亦大于内侧的22% ± 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技术在指导冠状动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武警部队总医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连续55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8个开口病变植入支架前后作SBS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验证。根据支架完全膨胀和精确定位相关标准评价SBS检查和IVUS验证结果。结果 对比IVUS验证结果,SBS技术精确指导PCI手术中48个(48/58,82.8%)病变的支架定位,同时检测到8个(8/58,13.8%)病变为支架膨胀不全。SBS技术预测支架膨胀不全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0%。SBS检测到的支架管腔最小面积(MSA)与IVUS验证的MSA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01)。结论 SBS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能精确提供植入支架定位及支架完全膨胀信息的方法,可常规应用于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开展IVUS检查的临床中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在胸部疾病中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eldinger法,对31例病灶为内乳动脉供血或参与主要供血的胸部疾病患者进行了内乳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31例患者中,20例肺癌患者进行单纯内乳动脉或与其他供血动脉共同灌注化疗,部分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疗效满意.4例中、晚期乳癌灌注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1例低度侵袭性胸腺瘤灌注化疗后明显缩小转放疗.6例大咯血经内乳动脉和其他出血动脉灌注止血药物及明胶海绵栓塞后完全止血.结论内乳动脉在一些胸部疾病中为主要供血动脉,经该动脉进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 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足背动脉环技术,冷冻治疗,内膜斑块的环形切割、准分子激光消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战,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腔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了,感染控制了,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体。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到的破裂斑块部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 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6例,按IVUS所见,将患者分为有破裂斑块(RP)组18例和无破裂斑块(CTL)组18例,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法(cTFC),研究PCI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 RP组共发现18处破裂斑块,破裂斑块空腔面积平均为(3.3 ± 2.8)m2,破裂斑块处斑块负荷平均为68.7% ± 12.1%,CTL组为69.2% ± 11.7%。RP组平均cTFC由术前25.5 ± 8.0降为22.1 ± 5.3(P = 0.13),CTL组则由术前25.2 ± 7.6下降到15.1 ± 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与CTL组相比,在破裂斑块处行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帧数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处介入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囊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价值和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2004年7月-2008年5月,因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就诊,经全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囊状动脉瘤138例患者,共149枚动脉瘤。(剔除<2mm的微小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128枚(86%)囊性动脉瘤完全栓塞;12枚(8%)95%栓塞;9枚(6%)栓塞小于95%,其中4个为宽颈动脉瘤,5个为宽颈大动脉瘤。138例患者中93例(67.4%)患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随访,DSA随访从6~36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4例(4.3%)复发,但均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中期随访提示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破裂囊性动脉瘤栓塞的重点是栓塞瘤颈和载瘤动脉相邻的真性动脉瘤,远端如形成动脉瘤囊泡或假囊,栓塞时无需栓塞或致密栓塞。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结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30例冠脉造影显示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应用改良T型支架置入法在冠脉主支和分支内分别置入CypherTM支架,并行对吻球囊扩张术.观察术后即刻成功率和住院期、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0例中,即刻手术成功28例(93%),19例(63%)行对吻球囊扩张术.1例左前降支和第一对角支分叉病变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对角支血流TIMI 0~1级和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另1例对吻球囊扩张术后对角支开口残余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和常规6 F鞘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1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无鞘组(n=80)和有鞘组(n=80),比较两种方法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皮肤缺血坏死等。结果 无鞘组、有鞘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分别为9例、2例,前臂疼痛或不适分别为7例、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桡动脉术后直径、桡动脉闭塞及皮肤缺血坏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6 F鞘导引导管相比,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刘帆  刘新献  李亮  王立丹  范晶  黄穗 《工业加热》2012,(11):945-94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及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在DSA引导下对10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不同原因咯血患儿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造影,并行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8例患儿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2例用明胶海绵条联合弹簧圈。结果 10例患儿均成功手术,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即刻止血8例;1例咯血明显减少,经内科保守治疗3 ~ 5 d后咯血停止;1例咯血减少不明显,经2次栓塞治疗后咯血停止。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具有微创、止血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比TAP(T and small Protrusion)技术与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短期疗效。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TAP组及单支架组,所有患者主支血管直径均 ≥ 2.5 mm,分支血管直径 ≥ 2.0 mm。TAP组采取边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TAP技术),单支架组边支球囊扩张,不植入支架。检测手术局部麻醉后、术后1、24和72 h C-反应蛋白(CRP)及脑钠肽(BNP)的水平,并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两组的短期疗效比较,TAP组的心绞痛及MACE发生率明显减少(P < 0.05);TAP术后24、72 h的CRP及BNP组明显低于单支架组(P < 0.05)。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短期疗效优于单支架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陈剑  胡庆雷  孙彦春 《工业加热》2010,(10):817-820
目的 探讨术后超选择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方法   2006年至2009年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46例脑胶质瘤的患者,据患者自愿入组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行超选介入化疗,同期进行系统化疗。对照组:21例患者手术后先行常规放疗,然后只进行系统化疗。定期随访,复查颅脑CT,测量肿瘤的体积,并进行Karnofsky预后评分。比较肿瘤体积变化及两组间Karnofsky预后评分的差异。结果   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化疗前两组肿瘤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1年后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67.11%,系统化疗组肿瘤缩小率为45.79%,两组肿瘤体积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在化疗期间出现癫痫3例,眼痛5例,头痛9例,恶心呕吐8例,血小板下降1例。对照组出现癫痫1例,头痛7例,血小板下降3例,恶心呕吐6例。Wilcoxon秩和检验Karnofsky预后评分显示介入化疗结合系统化疗组的预后优于单纯系统化疗组。(P <0.05)。结论   术后放疗结合介入化疗联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与术后放疗结合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法相比,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肿瘤的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治疗肺栓塞的疗效.方法 18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经急诊肺动脉造影确诊后,立即采取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溶栓、吸栓、碎栓,解痉、球囊扩张治疗.疗效评价指标为肺动脉楔压、肺动脉开通率、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其中17例明确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致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再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8例肺动脉造影全部为肺动脉主干或2个以上分支栓塞,介入治疗后3例肺动脉开通率80%~90%,11例为90%~95%,4例完全开通.远端肺血管网显示率全部在9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改良FOLFOX方案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改良FOLFOX方案联合介入治疗,每4~5周重复1次,直到出现疾病进展、不能接受的毒性、或者患者选择终止治疗结束,平均7个疗程。不良反应按照NCI 毒性标准记录,数据经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能耐受治疗,平均随访17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32个月。CR4例,PR20例,NC6例和PD4例,RR70.6%。中位生存期18个月,1年、2年、3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5%,33.1%,12.5%。NCI 1~2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31.9%),血小板减少(11.8%),贫血(11.8%),恶心,呕吐(41.2%),腹泻(29.4%),ALT升高(5.9%),脱发(64.7%),周围神经炎(11.8%),NCI 3~4级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47.1%),腹泻(11.8%)。4例出现3级ALT升高。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患者死亡。结论改良FOLFOX方案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轻,因而相当安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随着介入手术不断创新发展,手术复杂性不断提高,患者对微创手术的心理预期也越来越高,不仅期望能安全完成手术,更要求手术过程中保持舒适。麻醉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就介入手术中麻醉应用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作一探讨,藉以推广介入手术中实施麻醉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比较彩色超声(彩超)与CT经皮穿刺在超声可视性胸部病变定性诊断中的病灶刺中率、病理诊断阳性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影像学资料提示超声可视性胸部病变患者112例,病变与皮肤之间无骨骼及肺气遮挡,其中经超声引导下穿刺52例(超声组),经CT引导下穿刺60例(CT组),比较两组的病灶刺中率、病理诊断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超声组刺中率100%(52/52),高于CT组91.7%(55/60),超声组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6.2%(50/52),高于CT组80.0%(48/60),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3.8%(2/52),低于CT组18.3%(11/60)。结论 对于超声可视性胸部病变,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较CT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