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兔肝动脉插管技术难度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固定于自制木质平板手术台上行CT增强扫描,获取动脉期腹腔干和腹主动脉信息,CT多曲面重建获取腹腔干及其下层面腹主动脉间夹角;采用改良固定方式固定30只实验兔并获取腹腔干和腹主动脉间夹角。比较两种固定方式下兔腹腔干和腹主动脉夹角的差异。将3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改良固定方式固定兔,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对照组兔固定于木质平板手术台行肝动脉插管,获取并比较两组实验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板固定方式下腹腔干和腹主动脉间夹角为117.93°±13.42°,改良固定方式下夹角为144.40°±14.76°(P<0.05);对照组肝动脉插管手术成功率为66.7%(10/15),实验组为100%(15/15)(P<0.05);对照组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6.7%(4/15),实验组为0%(P<0.05);对照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504.40±47.25) s,实验组为(88.87±14.99) s(P<0.05)。结论?改良固定方式可改变兔腹腔干和腹主动脉夹角,有效降低肝动脉插管的技术难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 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 d剩余实验兔作胃左动脉DSA和食管胃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即刻处死3只兔作病理学分析;余9只实验兔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兔胃癌建模成功率为100%(18/18)。术后2、4 d,大体标本可见胃底近大弯侧局部黏膜水肿、溃疡形成,镜下见局部黏膜缺失呈溃疡改变,黏膜下水肿明显,局部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术后7 d剩余实验兔全部存活,胃左动脉DSA见胃底贲门处富血供病灶,染色明显;气钡双重造影见胃底贲门处黏膜紊乱,病灶区域见压迹及双边征;大体标本见胃底部病灶呈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黏膜明显充血、紊乱;镜下见肿瘤细胞聚集于肌层并向黏膜及浆膜层侵犯。剩余实验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 d,大体标本见胃病灶穿孔,周边黏膜紊乱伴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肿瘤侵犯胃壁全层。结论 DSA引导下经胃左动脉输注VX2瘤粒可成功建立兔胃癌模型,可用于介入动脉化疗栓塞、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等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摘要】 勃起功能障碍(ED)指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时不能维持足够的硬度和持续时间以满足性交。40~70岁男性中超过一半受到ED困扰,其中20%病情处于严重状态。阴茎供血动脉灌注不足占所有ED患者中20%~70%。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动脉性ED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介入治疗与血管重建术相比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药物涂层支架(ZEN临床试验)和单纯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动脉性ED在近期随访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文分析了阴茎动脉解剖和病理等,重点阐述了介入治疗在动脉性ED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一种更简单、安全的肝动脉插管技术。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行改良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B组(对照组)行传统插管。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意外情况,观察术后大鼠状态。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给药成功大鼠术后活动状态和饮食饮水无明显差异;两组给药成功大鼠CT平扫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即时肝脏碘油沉积,胃肠道无碘油,术后1周可见部分碘油清除。结论 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技术简便易行,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84例介入手术治疗中联合应用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铅围脖、铅眼镜及距离等对介入操作人员进行综合性防护。利用FJ?鄄2000个人剂量仪监测X射线辐射剂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3.4%;铅玻璃防护屏防护效率为93.5%;铅防护服防护效率为88.4%;这些放射防护器材前后X线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距球管1 m处 X线衰减量为58.6%,距球管3 m处的X线衰减量为86.4%。1 m与2 m之间,2 m与3 m之间的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综合性防护措施在介入操作中可有效降低X射线辐射、减少对介入操作人员身体危害。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6.
【摘要】 肝脏肿瘤治疗方法中,介入治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介入治疗发展取决于新材料、新设备、新药物的开发及应用,而这些应用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是评价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肝癌动物模型在介入治疗新方法探索中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但目前适合介入治疗实验研究的肝癌动物模型很有限,主要局限于大鼠和兔。受动物体型限制,常规介入器械和设备不适用于介入操作,针对小鼠肝动脉内介入操作的器械尚缺乏,适用于大鼠介入操作器械也有限。本文就目前经肝动脉插管行介入治疗实验研究中经常选用的大鼠和兔肝癌模型类型、造模方法、介入操作、麻醉及影像学检查等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固有动脉(PEA)参与咯血供血的DSA表现及聚乙烯醇(PVA)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6例咯血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共有32例为异常PEA患者,其中支气管扩张27例,肺部慢性炎症3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2例,病变均累及肺下叶。分析患者病变PEA的数目、DSA表现、与肺部病变部位、性质的关系,以及PVA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的DSA表现为血管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肺组织。30例(93.75%)PEA与肺动脉交通;PEA供血的肺部病变93.9%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未发现与PVA栓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EA可参与咯血供血,当肺内病变累及下叶时,需探查PEA,应用PVA颗粒栓塞异常PEA安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卵巢动脉栓塞术(OAE)应用于子宫出血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卵巢动脉(OA)参与供血的子宫出血性疾病患者行OAE,其中产后出血17例,子宫恶性肿瘤7例,瘢痕妊娠5例,子宫肌瘤5例。25例子宫动脉栓塞后造影发现OA供血,予补充OAE; 9例介入治疗后未见明显OA供血,术后72 h内再发出血,二次介入治疗中OA明显供血,遂行OAE。 结果 OAE术后患者出血随即停止,贫血症状明显改善。7例胎盘植入患者术后1~2周胎盘排出体外,2例胎盘残留宫内和5例瘢痕妊娠患者清宫术中出血量<200 mL,恶性肿瘤患者后续治疗中未再大出血,子宫肌瘤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无肌瘤复发。8例术后出现卵巢衰竭症状,但均为可逆性,2~4个月症状逐渐改善。 结论 子宫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若OA参与供血,予以OAE安全有效,但应把握应用指征及流程。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V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例VAD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6例VAD患者经过护理后,腹痛、腰痛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全部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术后观察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腹部或腰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DSA或CTA 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AD 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8例患儿,年龄(4.1 ± 3.8)岁,右冠状动脉起源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3例,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各4例。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2.2 ± 1.2)年,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PDA封堵器应用于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