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MoO3-ZrO2复合氧化物,考察MoO3/ZrO2的质量比对其晶相结构、比表面积、孔径以及形貌特征的影响。利用XRD、N2吸附-脱附、SEM及FT-IR表征对所制得的复合氧化物进行分析。以FCC汽油馏分为原料,对MoO3-ZrO2经预硫化后制得的催化剂进行加氢脱硫评价。结果表明,含有MoO3的ZrO2与不含MoO3的ZrO2相比单斜相减少,主要以稳定的四方相存在。适当的提高MoO3/ZrO2的质量比有利于MoO3-ZrO2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的增大,但过大的质量比并不利于介孔的生长,并且有新的化合键和少量Zr(MoO4)2相产生。当MoO3/ZrO2的质量比为30%时,ZrO2表面出现蠕虫状结构,此时脱硫率最高。由此,适当提高MoO3/ZrO2质量比可使催化剂的脱硫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C-H键活化是甲烷转化的关键,分散于ZrO2(111)表面的活性Ni13微粒能实现这一过程。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相比Ni13催化过程,Ni13-ZrO2(111)更能活化CH4逐步脱氢并稳定其解离物种;且在载体ZrO2存在下,C-H键长增加,C-H断键活化能降低,放热量增多,达过渡态时,解离H与残留CHx间距减小,因此,负载催化剂Ni13-ZrO2(111)具有更好的催化性。究其原因,对于Ni-C-H,ZrO2丰富的d带电子使得Ni 3d电子密度增强,C 2p与Ni 3d轨道重叠增多,Ni-C键增强,C-H键减弱,基于此,CHx吸附增强,C-H键活性亦增强。因此,载体ZrO2的d带为Ni13活化CH4促进C-H键解离提供着电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三种具有相同晶型但不同孔径的四方ZrO2t-ZrO2),以此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硫酸锌溶液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Ru-Zn/ZrO2催化剂,考察了Ru-Zn/ZrO2催化剂的孔径对苯部分加氢性能的影响.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CO化学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X射线激发俄歇电子能谱(XAES)、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表明,在苯部分加氢反应中,Ru-Zn/ZrO2催化剂的孔径对环己烯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随催化剂孔径的增大,苯的转换频率(TOF)基本不变,环己烯初始选择性(S0)则逐渐升高,孔径为11.7 nm的ZrO2(ZrO2(11.7))负载的Ru-Zn/ZrO2(11.7)催化剂的S0及得率最高,分别可达88%和54%.结合催化剂的表征和加氢结果,讨论了孔径影响苯部分加氢活性和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力  董文燕  杨太来  梁镇海 《电化学》2015,21(3):294-298
本文利用电沉积制得ZrO2掺杂铌基二氧化铅电极,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观察表征了Nb/ZrO2+PbO2电极表面形貌特征及组成. 用线性伏安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曲线测试了Nb/ZrO2+PbO2电极电化学性能,及其甲基橙(MO)的降解电催化效果. 结果表明,ZrO2掺杂使Nb/PbO2电极表面更致密、粗糙,结晶尺寸更小,增大了电极比表面积,提高了电极电催化活性. Nb/ZrO2+PbO2电极活性层主要由β-PbO2和少量的α-PbO2以及部分ZrO2共沉积而成. 有较高的析氧电位、吸附电容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其甲基橙(MO)降解电催化活性更佳,降解过程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5.
不同晶型结构的ZrO2在CO加氢制异丁烯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尽管单斜相ZrO2在合成气制异丁烯反应中具有最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对于其异构化活性位仍缺乏深入认识。通过研究ZrO2晶型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差异,有利于深入认识ZrO2催化剂上合成气制异丁烯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晶型结构的ZrO2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在结构性质及催化CO加氢制异丁烯反应性能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四方相和无定型ZrO2,在单斜相ZrO2催化剂表面,有较多的配位不饱和的Zr位点和O位点。配位不饱和的Zr位点是CO吸附活化的位点,有利于CO的转化。而较多的不饱和配位的O位点,为异丁烯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碱性位。此外,在单斜相ZrO2催化剂表面,配位不饱和的Zr位点和O位点的存在,抑制了电子向反应中生成的甲酸盐物种转移,因此,甲酸盐物种在催化剂表面吸附较弱,有利于CO加氢生成异丁烯。  相似文献   

6.
基于痕量Se4+催化K2S2O8氧化靛红(Isa)的灵敏反应而导致体系的磷光剧烈猝灭的学术思想,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检出限(LD)为0.015 pg/mL)催化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SS RTP)测定痕量Se(IV)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0×10–8~4.00×10–6 μg/mL。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IP=2.948+63.24CSe(IV)(pg/mL),n = 7。相关系数( r )为 0.9997。方法已成功用于水样中痕量Se(IV)的测定,结果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吻合,并探讨了测定痕量Se(IV)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姜涛  田杰  王宁  彭述明  李梅  韩伟  张密林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10):2531-2537
在773 K条件下,研究了La(III)在LiCl-KCl熔盐中W和Ni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La(III)还原反应是一步三电子转移的准可逆反应;通过在Ni电极上直接电沉积La的方法可以获得La-Ni金属间化合物;恒电位电解可以获得含三种金属间化合物(LaNi5、La7Ni16和La2Ni3)的La-Ni合金层,并且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确定物相并表征结构。采用开路计时电位法估算了LaNi5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揭示了恒电位电解方法是制备La-Ni镀层合金以及提取熔盐中L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uO含量不同(质量分数:50%-80%)的CuO-TiO2-ZrO2复合氧化物,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吸附(BET)、程序升温还原(H2-TPR)、程序升温脱附(H2/CO2-TPD)和氧化亚氮(N2O)反应吸附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所制备的CuO-TiO2-ZrO2为甲醇合成活性组分与HZSM-5分子筛进行机械混合制成双功能催化剂CuO-TiO2-ZrO2/HZSM-5,在微型固定床流动反应器中,于250℃、3.0 MPa、H2/CO2(体积比2.8)以及空速1500 mL·g-1·h-1的条件下,对其催化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DME)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CuO-TiO2-ZrO2中CuO含量的增加,CO2的转化率先逐渐增大,至70%时达到最大,之后反而降低.DME的选择性随着催化剂中Cu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至≥70%时基本不变,故当CuO含量为70%时,DME的收率达到最大值(13.2%).催化剂上合成含氧化合物(甲醇和DME)的活性与催化剂中金属铜的比表面积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纳米ZrO2在O2/H2气中的表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SR方法研究了一种纳米ZrO2在普通H2气中升温条件下的表面效应.ZrO2上Zr3+的中心量约为1×10-7mol/g.这些Zr3+中心是ZrO2表面一些O2-配位不饱和的Zr原子点位.在普通H2气中,ZrO2上的Zr3+中心数在温度低于400℃时变化很小.但在这一温度范围内从室温升温时,由ZrO2表面羟基的H2还原引起的F中心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高于400℃时,ZrO2表面的Zr3+及F中心可与普通H2气中存在的少量O2气作用产生O2-,并伴随ZrO2表面羟基的脱除而形成新的Zr3+.  相似文献   

10.
以正丙醇锆(n)和Zr(SO42(m)为锆源制备了Zr改性的Ni2P/ZrO2-SBA-15(n)和Ni2P/ZrO2-SBA-15(m)催化剂,并采用XRD、BET、CO吸附、XPS、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苯并呋喃(BF)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催化剂加氢脱氧(HDO)性能。结果表明,Zr改性后,形成了新的层状结构的ZrP;Zr的引入有助于生成更多、更小粒径的Ni2P活性相,催化剂的酸强度和酸量均提高。与正丙醇锆相比,Zr(SO42为锆源能够获得比表面积大、酸性强、酸量大的催化剂,得到更多的ZrP相、更小粒径的Ni2P晶粒,暴露更多的Ni活性位点。Ni2P/ZrO2-SBA-15(n)和Ni2P/ZrO2-SBA-15(m)的BF HDO产率分别为71.5%和85.9%,较Ni2P/SBA-15分别提高了14.0%和28.4%。催化剂HDO活性、脱氧产物选择性和产率大小顺序为:Ni2P/ZrO2-SBA-15(m) > Ni2P/ZrO2-SBA-15(n) > Ni2P/SBA-15。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锅蒸发诱导自组装法(EISA)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铈锆物质的量比的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用TGA研究了其热化学循环分解CO_2制CO的催化性能,并采用XRD、Raman光谱、H2-TPR、XPS、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还原性能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用热重分析(TGA)研究了铈锆固溶体对热化学循环分解CO_2制CO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e/Zr物质的量比增加,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的CO_2高温分解活性先增大后减小。Ce/Zr物质的量比为1的Ce_(0.5)Zr_(0.5)O_2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多的晶格缺陷和氧空穴,氧迁移能力强,催化活性高,而Ce/Zr物质的量比为3的Ce_(0.75)Zr_(0.25)O_2催化剂具有相对稳定的氧空穴数,循环稳定性好。循环反应后,所有的催化剂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烧结,且富锆固溶体发生了相分离,这可能会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ZrO_2中掺杂TiO_2,并在350-500℃下焙烧,制备了系列TiO_2-ZrO_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将其应用于十八醇脱水制十八烯反应。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性位量逐渐增加,450℃焙烧的催化剂Lewis酸性位量最多,焙烧温度继续升高则Lewis酸性位量降低;催化剂中未发现Br?nsted酸性位。焙烧温度≤400℃的TiO_2-ZrO_2复合氧化物形成Ti-O-Zr键,呈无定形态;焙烧温度400℃的TiO_2-ZrO_2复合氧化物呈单斜相和四方相ZrO_2晶型。晶相结构和酸性位量综合影响催化剂的十八醇脱水性能,具有单斜相和四方相ZrO_2晶型的催化剂上酸性位活性很低,具有无定形相的催化剂上酸性位活性显著增加,400℃焙烧的催化剂1-十八烯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和开路计时电位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Dy(Ⅲ)离子在LiCl-KCl 共晶盐中的电化学行为及Dy-Ni 合金形成的电化学机理. 循环伏安和方波伏安法研究表明, Dy(Ⅲ)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三个电子转移的一步反应. 与惰性W电极相比, Dy(Ⅲ) 离子在Ni 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多出了三对氧化还原峰,是由于Dy与Ni 形成了合金化合物, 导致Dy(Ⅲ)离子在活性Ni 电极发生了欠电位沉积. 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附带能量散射谱(EDS)对恒电位(-1.6, -1.8 和-2.0 V)电解制备的Dy-Ni 合金进行分析, 分别获得了DyNi5, Dy2Ni7和DyNi2金属间化合物. 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控制电位进行恒电位电解可以有选择性地制备不同的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在NaCl-KCl-Tb4O7-AlF3体系中为了制备Al-Tb合金,首先对熔盐中的上清液和沉淀物进行了分析,X射线衍射(XRD)结果确定了Tb4O7能被AlF3氟化生成TbF3。采用一系列的电化学方法对NaCl-KCl-AlF3-Tb4O7体系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循环伏安、方波伏安、计时电位和开路计时电位等电化学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Tb(III)在预先沉积的Al电极上发生欠电位沉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恒电流电解制备了Al-Tb合金,并对所得合金样品进行XRD和扫描电镜-能量散射谱(SEM-EDS)表征。结果表明在-2.5 A进行恒电流电解得到的Al-Tb合金是由Al和Al3Tb两相组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实验所得沉积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了电解条件对合金组成和电流效率的影响。在电流强度为-1.5 A进行恒电流电解2 h,电流效率可达76.5%。  相似文献   

15.
CoMo/ZrO2-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加氢脱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rOCl2·6H2O和Al2(SO4)3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共沉淀法制得一系列不同ZrO2质量分数的ZrO2- Al2O3复合氧化物载体;并以该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Co和Mo质量分数分别为6.0%和16.0%的CoMo/ZrO2-Al2O3催化剂。BET、XRD、H2-TPR和NH3-TPD等表征结果表明,ZrO2-Al2O3复合氧化物载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与较大的孔容、孔径,随着复合载体中ZrO2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载体比表面积逐渐减小。ZrO2-Al2O3复合载体能高度分散活性组分,钴钼负载量接近其在载体上的单层分散阈值。相比于CoMo/Al2O3,CoMo/ZrO2-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还原性能和较多的表面酸性活性中心,由此导致其在苯酚加氢脱氧(HDO)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加氢脱氧活性和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卤法制备晶相可控的ZrO2纳米线.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Zr(NO3)4的复合纤维; 再通过煅烧法在除去聚合物模板的同时制备ZrO2纳米线. 采用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及热重差热联用热分析仪(DSC-TGA)对材料的晶相结构、 形貌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 通过改变煅烧温度, 可以实现ZrO2纳米材料形貌及晶相组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熔融碳酸盐体系中电化学还原CO_2所得碳材料(electrolytic-carbon,EC)的形貌、结构、组成的认识,以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测试为基础,在稀溶液中对EC的本征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考察,以揭示这类碳材料的界面电化学特性。实验发现,在典型条件(450°C、4.5 V槽压)下制备的电解碳(450°C-4.5 V-EC)的伏安行为有别于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乙炔黑等常见碳材料,在负电位区表现出显著的"双电层充放电响应迟滞"现象。通过考察溶液pH值、电位扫描速率、阴阳离子种类对这一现象的影响,发现pH和电解液组成都不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电解液浓度提高和低扫描速率时滞后现象减弱,表明迟滞充放电是这类碳材料的本征特性,与其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其对阳离子的特性吸附密切相关。实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电解条件下制备的EC所展现的电化学特性吸附及电容性质,发现随着熔盐温度的升高,EC对电解液中阳离子的特性吸附能力降低,而相同温度不同槽压下制备的EC特性吸附能力相近,表现出相似的电容特性,这与EC的含氧量和比表面积有关。电解碳所展现的独特电容特性对其潜在的应用或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