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调节受损(impaircd gIucose regulacion,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glucose,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具有发生糖尿病的倾向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1].有报道IGR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2],提示糖尿病微血管改变早在IGR阶段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2.
闵选瑜 《全科护理》2011,9(32):2952-2953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增大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潜在因素。糖调节受损(IGR)包括单纯糖耐量低减(I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以及混合型糖调节异常。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IGR是健康人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综合干预状态下,老年糖耐量正常者(NGT)进展为糖调节异常者(IGR),以及IGR进展为糖尿病(DM)的情况。方法于2002年对军队老年离退休干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了4年综合干预,对其中549例NGT、110例IGR定期随访4年。结果综合干预结束时,研究人群的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BMI)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NGT进展为IGR的比率为30.97%,其中6.74%进展为空腹血糖受损(IFG),16.39%进展为糖耐量异常(IGT),7.83%进展为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IFG/IGT),由NGT进展为IGT的比率明显高于IFG(P<0.01);IFG检出率增加了1.11倍,进展为IFG1的比率(4.55%)明显高于IFG2(2.19%)(P<0.05)。110例IGR人群中,19.61%的IGT进展为DM,16.28%的IFG进展为DM,IGT与IFG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0%的IFG1进展为DM,25.00%的IFG2进展为DM(P>0.05);43.75%的IFG/IGT进展为DM,进展率明显高于IFG、IGT(P<0.05)。基线时IGR累计进展为DM的比率是21.82%。结论老年人进展为IGT的比率明显高于IFG,IFG/IGT进展为DM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独的IFG或IGT。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包括孕前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将成为危及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1].加强糖代谢异常孕妇围生期护理,可减少母婴并发症[2],保障母婴健康.现就糖代谢异常孕妇围生期规范化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糖代谢下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测量体质指数(BMI)、腰围(WC),测定血清指标:空腹血糖(FPG)、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尿酸(UA)、空腹胰岛素(FTI)及SF,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新发糖尿病组.结果 (1)新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36例(32.1%),IGR 46例(41.1%),NGT 30例(26.8%).(2)3组间BMI、WC、CHO、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的FPG、FTI、TG、SF、HOMA-IR明显高于IGR组和NGT组,UA高于NGT组而HOMA-β低于NGT组,IGR组的FPG、TG、SF、HOMA-IR明显高于NGT组,HOMA-β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校正年龄和性别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SF与FPG(r =0.466,P<0.01)、FTI(r =0.413,P<0.01)、HOMA-IR(r=0.443,P<0.01)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时,SF水平明显增高,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以及糖代谢异常对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影响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病情稳定的冠心病(NACS)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各30例。抽取静脉血检查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若其中任何1项异常,则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血糖结果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结果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发病率在NACS和ACS患者中分别占46.7%和66.7%。结论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合并糖耐量受损与合并糖尿病一样,对冠心病患者有相等程度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干预12个月对糖调节受损(IGR)合并高尿酸血症(HUA)和微量白蛋白尿(MAU)患者的影响以及糖代谢转归情况.方法 对60例IGR合并HUA及MAU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干预12个月后两组HUA和MAU的变化及IGR患者的糖代谢转归情况.结果 干预12个月后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HUA和MAU均明显降低,HUA(372.3±61.7) μmol/L vs (447.2±49.4) μmol/L(P<0.01),MAU(47.9±38.1) μmol/L vs (75.2±37.4)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替米沙坦组HUA和MAU下降更明显(P<0.01),且替米沙坦组转为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人数比对照组多,73.0%(19/26)vs 42.9%(12/28)(P<0.05).结论 对IGR合并 HUA和MAU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干预的基础上积极应用替米沙坦可降低早期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流行情况.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门诊择期住院和急诊入院所有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373例患者,未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已确诊为DM的分别为274例和164例,新诊断为DM的10例和8例.行OGTT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3.4%(461/864)、51.1%(260/509);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为24.3%(210/864)、21.2%(108/509).所有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病率52.5%(721/1 37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23.2%(318/1373),总的糖代谢异常率75.7%(1 039/1373).结论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进行OGTT可避免81.1%糖调节受损和80.8%DM漏诊.心内科医生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时应关注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同标准评估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在北京某高校2010年度查体人群中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同时测定HbA1c、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指标。以OGTT为标准,比较HbA1c与之对应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可能切点并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标准比较;分析影响HbA1c与年龄及代谢综合征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 (1)本研究参检者共有1174人,经OGTT筛查新诊断糖尿病(NDD)15例,加上既往诊断糖尿病29例,总患病率为3.7%。(2)除外已有糖尿病和其他HbA1c检测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1059人。参照OGTT结果依据ROC判断,本组人群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临界点为5.7%,敏感性66.7%,特异性86.7%;按此界点将漏诊33.4%NDD,另包括33例糖调节异常(IGR,44.0%),103例糖耐量正常(NGT,10.6%)。HbA1c筛查IGR(包括空腹血糖异常3例、糖耐量减低(68例)的切点为5.6%,敏感性55.8%,特异性82.8%,按此界点将漏诊IGR44.2%,另包括164例NGT(16.9%)及11例NDD(73.3%)。(3)按6.5%(NDD)和6.0%(IGR)界点,在本人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6.7%、99.9%和16.9%、98.6%。(4)本研究中HbA1c测定值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当HbA1c≥6.0%和HbA1c≥5.7%时,分别有85.7%和70%的NDD存在两个及两个以上高危因素。结论在本组低发糖尿病人群中,HbA1c诊断糖尿病及IGR的ROC最佳切点分别为5.7%和5.6%,远低于ADA≥6.5%和6.0%的标准。按5.7%标准切分异常人群,将纳入约10%的NGT者,按ADA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既往未诊断糖尿病(DM)的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情况的调查,并对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以后的临床干预打下基础。方法 3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空腹抽血查空腹血糖、胰岛素、HbA1c。行简化糖耐量试验(OGTT),查餐后2 h血糖。留24 h尿进行尿蛋白定量。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判断患者的糖代谢状况,计算糖代谢异常者的比率。对不同糖代谢状况的患者进行血糖、胰岛素、HbA1c和24 h尿蛋白量比较。结果 356例既往未诊断DM的老年冠心病病人中,新发现DM 26例,占总观察数的7.3%,发现糖调节受损(IGR)61例,总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达25.0%。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病人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正常糖代谢(NG)组空腹胰岛素低于IGR组和DM组,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低于其他两组,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则高于糖代谢异常组(P〈0.01)。而DM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HOMAβ也和IG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代谢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bA1c和另两组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GR组和DM组患者也有差别(P〈0.05)。24 h尿蛋白量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也较糖代谢正常的患者明显,HOMAβ下降。部分病人的高血糖状态已持续较长时间,有些患者已有早期肾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社区老年人群糖代谢异常的现状以及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某社区1 356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并检测所有受试者血糖(空腹和餐后2h)。并对本社区2014年3-12月门诊接诊的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管理的影响。结果参与调查的老年人空腹血糖水平平均为(5.7±0.9)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为(8.3±1.2)mmol/L;60岁以上老年人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糖尿病(DM)患病率分别为0.37%、8.63%、23.01%;另外,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患者体质量指数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海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空腹血糖水平正常,餐后2h血糖却高于正常水平;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率高于一般人群。社区护理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曹卫华  李福玲  郭英  惠宗光  李琰琳 《护理研究》2007,21(22):1995-1997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早期预报方法,评价糖尿病风险评分与糖调节受损(IG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从潍坊市城区35岁~70岁人群中抽取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脂;FPG≥5.6mmol/L者测定餐后2h血糖(2hPG);并用修正的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对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评分。[结果]从2000例研究对象中共筛选出糖尿病病人85例,检出率为4.25%;IGR病人353例,患病率为17.65%;新纳入IGR组和IGR-1组糖尿病风险评分分别是9.7分±2.8分,10.6分±3.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风险评分分值与病人FPG水平呈正相关(r=0.65,P<0.001)。[结论]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可作为大规模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的评价方法且简便、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糖代谢分类人群血糖、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及血钒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140例血清标本,根据血糖结果区分为糖代谢异常人群(DM组和IGR组)和糖代谢正常人群(NGR组),分别采用己糖激酶法(HK)、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其血糖、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及血钒水平。结果糖代谢异常人群和糖代谢正常人群各70例,DM组和IGR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NGR组(P0.01),DM组和IGR组血钒水平显著低于NGR组(P0.01);而DM组和IGR组血总胆固醇水平与NG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与血脂呈正显著相关(P0.05),r为0.46;与血钒呈显著负相关(P0.05),r为0.61;血糖水平与血总胆固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血糖异常的人群,关注其血脂和血钒水平指标,有助于临床综合诊断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糖调节受损(IGR)是指空腹血糖和(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代谢状态。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糖耐量减低(IFG)和空腹血糖受损(IGT),是糖尿病发病前的必经阶段,若不干预治疗,则大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IGR早期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关健。江铜集团东铜医院对初诊IGR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辅予阿卡波糖治疗,1年后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云龙  王青  孙一光 《临床荟萃》2009,24(12):1044-1047
目的了解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因素。方法413例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生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身高和体质量测定;根据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将患者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新诊断糖尿病(DM)组;记录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结果①413例患者中NGT占56.0%;IGR占29.5%;新诊断DM占14.5%;总的糖代谢异常率为44.0%。无冠心病的患者中32.4%存在糖代谢异常。②冠心病和超重患者IGR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04(1.20~3.47)和2.22(1.28~3.85),新诊断DM危险比(95%CI)增加,分剐为2.77(1.36~5.62)和3.30(1.57~6.91);随hsCRP水平增高,IGR和新诊断DM的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46(1.34~4.52)和2.24(1.01~4.98)。结论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非冠心病患者也同样存在高血糖状态,并且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增高,应将OGTT作为心内科所有住院非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不同糖代谢水平者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IGR组及DM组,比较3组人群血清GGT水平的差异,并分析GGT水平与IGR及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1DM组的GGT水平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等多种影响因素后,DM组的GGT水平仍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69 u/L组的IGR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2.296倍(95%CI为1.062~4.967,P<0.05),且其DM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4.399倍(95%CI为2.020~9.579,P<0.01)。结论: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中,血清GGT水平异常者的IGR患病风险升高,且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DM患病风险亦增加,而GGT异常者的DM患病风险升高明显。结果提示该人群中血清GGT水平异常与糖代谢异常患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状态,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ycaemia,IFG)[1].糖调节受损可以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也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肾脏、视网膜等病变[2,3].除药物治疗外,健康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等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次研究通过对116名IGR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探讨其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健康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糖调节受损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估血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探讨其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数转换值(HOMA-IR)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其中IGR 57例(IGR组),45例糖耐量正常(NGT组)。使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分别获得两组患者颈动脉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血糖、HOMA-IR的相关性。结果与NGT组相比,IGR组颈总动脉弹性已发生改变,β、PWVβ增高,CD降低,而IMT无明显改变。IGR组的CD、β、PWVβ均与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HOMA-IR呈正相关。结论糖代谢异常早期已存在动脉弹性参数异常,并与血糖及HOMA-IR相关,表明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为早期诊断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动脉病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GDM)患者产后6-8周的糖代谢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其孕前及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与产后6-8周糖代谢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7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6-8周糖代谢状态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糖代谢异常组,对两组患者孕前及住院期间相关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6例GDM患者中产后6-8周糖代谢正常组54例,糖代谢异常组42例(43.8%),其中空腹血糖受损9例(9.4%),糖耐量异常12例(12.5%),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8例(8.3%),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13例(1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患者年龄、孕前体质质量数(BMI)、诊断孕周、孕期甘油三酯(TG)、孕期总胆固醇(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单变量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发现年龄、诊断孕周是产后糖代谢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孕前BMI、诊断孕周、孕期TG及TC是GDM患者产后6-8周糖代谢转归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诊断孕周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体[2]。葡萄糖调节受损(IGR)者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调查发现,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是3.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