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与传统缝合方式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效果,并分析其用于PD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行PD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贯穿组和传统组,各30例。贯穿组患者均采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合,传统组患者均采取传统缝合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指标(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如胰瘘、淋巴漏、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腹腔脓肿)等情况,并比较两组再手术率和再入院率。结果:贯穿组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B级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贯穿组再手术率、再入院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缝有利于PD患者术后恢复,且围术期胰瘘发生率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间收治的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肿瘤根除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6%)(P=0.03),术后2年和3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肿瘤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伴壶腹周围癌虽可延长手术时间,提高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风险,但肿瘤根治效果更好,可减少术后复发,明显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例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65例共计80例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微创组,例数分别为32例和48例,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间的肿瘤早期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住院费用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与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癌栓、有无神经侵犯、术前白蛋白、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术后有无放化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未放化疗以及术前CA125水平较高是胰头癌患者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两者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胰头癌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受到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术后放化疗、术前CA125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病原学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对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1000 mL、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20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液中共培养出54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42.59%)、革兰阴性菌28株(51.85%)、真菌3株(5.56%),主要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敏感率低,均低于17.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高,均为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低,均低于或等于25.00%,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均高于或等于80.00%。结论:术中输血量过多以及发生了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行因宫颈癌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3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为(35.9±3.4)h及(39.6±3.0)h,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0.7±2.7)h及(54.8±3.2)h,下床行走时间分别为(49.9±2.6)h及(53.6±3.2)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6±1.7)d及(9.2±1.8)d,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11%及23.44%,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有效加速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3D数字技术结合超声骨刀技术在胸椎管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为胸椎管骨化症,在2016.01至2019.01行手术治疗的共计38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3D+超声骨刀组(观察组,17例)与磨钻治疗组(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如下三大项指标:手术指标(术中出血、椎板切除时间等),疗效指标(术后JOA评分等)及并发症指标(脑脊液漏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椎体节段等指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D+超声骨刀组患者在出血量,椎板切除时间等指标中,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JOA评分较手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3D+超声骨刀组显著优于对照组。3D+超声骨刀组中出现4例脑脊液漏患者,而对照组中出现8例脑脊液漏患者。两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其中,3D+超声骨刀组中未出现器械损伤硬膜者,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器械损伤硬膜。结论:与传统的磨钻技术相比,使用3D打印技术+超声骨刀技术能够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并且具备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皮质醇(Co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0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两组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观察组在入室后给予1μg/kg的右美托咪定(10 min内完成输注),之后以0.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持续输注60 min;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输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在T_0(麻醉前)、T_1(麻醉后10 min)、T_2(拔管后)、T_3(术后24 h)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纤溶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T_1、T_2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较T0时点显著升高(P0.05),T_3时回落至正常水平;观察组各时点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T_1、T_2时点ATⅢ均显著降低,D-D、FDP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T_3时点ATⅢ、D-D、FD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T0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和T_0时比较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各时点ATⅢ均高于对照组,D-D、FD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比较,两组T_1、T_2、T-3时点Cor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在T_1、T_2、T_3时点Cor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应激反应及纤溶功能,麻醉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我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肝切除术,80例)和B组(RFA,80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甲胎蛋白(AFP)水平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160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32)和存活组(n=128)。研究证明AFP≥20 ng/mL、肿瘤多发、微血管癌栓、白蛋白<35 g/L、凝血酶原时间≥13 s、Child-Pugh分级为B级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小肝癌采用RFA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RFA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略占优势。此外,凝血酶原时间、肿瘤数目、白蛋白、微血管癌栓、Child-Pugh分级、AFP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在腹腔镜结肠全系膜切除术(CME)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在我院接受腹腔镜CME手术的50例结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正常气腹压力组(Ⅰ组)与超低气腹压组(Ⅱ组),每组各25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和标本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前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 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 PaCO_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气腹后15、30、60、120 min时MAP、HR、PaCO_2逐渐升高,PaO2逐渐下降,其中气腹后30、60、120 min时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结束时,两组患者的MAP、HR、PaCO_2均下降,PaO2升高,Ⅱ组患者基本恢复气腹前水平,Ⅰ组患者与气腹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气腹30、60、120 min时MAP、HR、PaCO_2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而PaO2显著低于Ⅱ组(P0.05)。Ⅱ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平面、肿瘤距切缘的距离和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气腹压辅助悬吊在腹腔镜结肠全系膜切除术(CME)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正常气腹压力CME疗效基本相同,可成为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疾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与闭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从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单侧MCA狭窄与闭塞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PWI检查,并将所有患者按照狭窄程度的不同分成轻度/中度组与重度/闭塞组。分析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PWI相关参数,并作相关性分析。此外,分析PWI检查M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类型分布情况。结果:DSA诊断结果显示:MCA轻度/中度狭窄患者35例,MCA重度/闭塞患者45例,其中MCA重度/闭塞的PWI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MCA轻度/中度狭窄的80.00%(P<0.05)。MCA轻度/中度组、重度/闭塞组患者患侧大脑半球的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均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MCA患者狭窄程度与患侧大脑半球rMTT、rTTP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PWI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共检查出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重度/闭塞组脑梗死总检出率以及纹状体内囊区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82.22%、11.11%,均明显高于轻度/中度组的45.71%、0.00%(均P<0.05)。结论:PWI应用于MCA狭窄与闭塞患者中的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MCA狭窄与闭塞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到2021年12月在本院创伤造成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与传统带蒂皮瓣组各30例。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给予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治疗,传统带蒂皮瓣组给予常规直接覆盖创面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围手术指标时间均较传统带蒂皮瓣组少(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6.7 %,高于传统带蒂皮瓣组的76.7 %(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带蒂皮瓣组低(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6个月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好于传统带蒂皮瓣组(P<0.05)。结论: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能促进患者的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加快恢复患者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兔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80只新西兰兔进行研究,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各40只。模型组建立单侧ACL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仅切开关节。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4周、8周时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u-PA水平的差异。结果: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肌电图(EMG)潜伏期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SEP、EMG波幅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残端组织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04±0.24)n/mm2、(2.75±0.61)n/mm2、(1.60±0.33)n/mm2,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34±0.24)n/mm2、(1.34±0.25)n/mm2、(1.35±0.26)n/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新西兰兔术后2周、4周、8周时的膝关节液u-PA水平分别为(173.97±14.29)pg/mL、(188.37±15.82)pg/mL、(171.38±14.76)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58.02±10.18)pg/mL、(157.68±10.20)pg/mL、(157.37±10.0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损伤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膝关节本体感觉、残端血运及膝关节腔u-PA含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比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与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对四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22年3月68例四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各组均为34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皮瓣修复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观察组采取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治疗。对比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最后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对比其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术后二次修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觉功能恢复S3级、S2级、S1级、S0级人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感觉功能恢复S4级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二次修复率低(P<0.05)。结论: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与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相比可进一步改善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创面愈合、感觉功能恢复,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二次修复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