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TS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液筛查,但每年仍有少量新发输血后肝火病例报道,如美国无偿献血者每单位供血传播HBV的危险性为1/6.3万.这些危险主要来自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及人工操作失误等,其中"窗口期"漏检是影响血液安全性的主要问题.核酸扩增技术(NAT)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大大缩短病毒ELISA检测的窗口期及检出变异株,发达国家已陆续将其纳入献血者的常规筛查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进口 NAT试剂成本很高,取制了该技术在我国血液常规筛查中的推广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降低血液核酸筛查的成本,笔者尝试将国产NAT试剂应用到血液HBV DNA筛查中,并对在献血者HBV DNA检测中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筛查检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输血传染病的防控是血液安全永恒主题,虽然ELISA(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随试剂升级不断提高,但由于方法局限,检测窗口期、免疫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可造成HIV、HCV、HBV漏检。为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进NAT(核酸检测技术)用于献血者的常规血液筛查[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的检测方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将经常规检测方法检测合格的献血者的血样在加样仪上进行样本汇集,用核酸提取仪提取样本核酸,用核酸扩增仪对HBV、HCV、HIV做扩增检测。结果4382份经常规检测方法检测合格的献血者血样中,发现2份HBV DNA阳性(漏检率为4.65‰),未发现HCV和HIV RNA阳性。结论经二次ELISA法检测都合格的血液,并非绝对安全,还存在HBV漏检。因此,在献血员筛查中应尽快开展NAT技术以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地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经核酸检测技术(NAT)复检情况及对降低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应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对36 459例献血者标本进行HBs Ag筛查,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标本应用上海浩源血液筛查系统行核酸检测,对NAT结果为阳性的标本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36 459例标本中,HBs Ag阳性112例;36 347例阴性样本经NAT检测,检出阳性39例,阳性检出率为0.11%;39例阳性患者中成功随访9例,其中乙型肝炎窗口期感染2例,隐匿性感染7例。结论血站应用ELISA联合NAT开展血液筛查检测,能有效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对献血者血样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1/2血清学筛查可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传染病,但抗体检测对处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献血者不易检出,使得输血传染病不能完全避免。美、日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已陆续将核酸检测(NAT)纳入献血者的常规筛查,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危险性有所降低,但在我国这三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外不尽相同,照搬国外检测模式存在效益与成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大规模血液病毒筛查模式为: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血液中HBsAg、抗HCV和抗HIV-1/2抗体进行两遍酶联检测,  相似文献   

6.
<正>血液安全的重点是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目前血液筛查技术的关键是解决病毒感染的"窗口期"问题~([1])。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是随着病毒核酸提取自动化和PCR探针等进一步发展而逐步应用到血液筛查检测中的。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相比能够缩短"窗口期"减少假阳性~([2])。我国从2010年开始启动核酸血液筛查工作,目前已有很多地区应用该方法为血液筛查服务~([3])。为了更好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将ELISA和NAT方法对献血者乙型肝  相似文献   

7.
吕蓉  盛琪琪  赵阳  刘忠 《安徽医学》2014,(5):572-575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技术用于血液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转录介导扩增(TMA)两种方法分别对我站298份及673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单人份病毒核酸检测(ID-NAT),并将两种核酸检测方法的结果与ELAS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存在相当比例的ELASA(+)、NAT(-)结果,德国GFE核酸检测试剂HBV、HCV阳性检出率低于美国诺华的ID-TMA检测试剂。经TMA-NAT检测发现本地区2次ELASA血清学方法进行血液病毒筛查HBV的残余风险为万分之4.8。本次研究没有发现HCV和HIV的血清学漏检。诺华ID-NAT核酸检测试剂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论核酸检测对于降低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诺华TIGRIS核酸检测体系适用于献血者血液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传播相关病毒的危险性大大降低,目前酶免疫检测(ELTS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液筛查,但每年仍有少量新发输血后肝火病例报道,如美国无偿献血者每单位供血传播HBV的危险性为1/6.3万.这些危险主要来自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低病毒载量感染及人工操作失误等,其中"窗口期"漏检是影响血液安全性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血液核酸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芙蓉 《北京医学》2008,30(10):624-627
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是一种新兴的献血者血液传染病检测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检。本文从NAT检测的必要性、血液NAT检测技术简介、目前已商品化的NAT检测试剂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我国血液NAT检测的可能发展趋势及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44-147
目的 评估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残余风险。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无偿捐献全血者284 691例次,HCV血液筛查流程采用两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一次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模式。利用流行率-窗口期残余风险模型对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进行HCV残留风险评估。结果 杭州地区捐献全血的初次献血者HCV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初次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4.530(95%CI:2.712~5.211),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7.446 (95%CI:4.458~8.56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621 (95%CI:0.372~0.714)。重复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1.510(95%CI:0.904~1.737),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2.482(95%CI:1.486~2.85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207(95%CI:0.124~0.238)。结论 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可明显降低HCV血液筛查的残余风险,杭州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非常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输血安全,有效缩短EIA的“窗口期”,检出病毒变异株,降低血源性病毒的传播,深圳市血液中心除按献血法要求对血液进行常规检测外,还对常规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2.
输血是感染HBV、HCV和HIV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直接原因是血液病毒检测漏检,而90%左右的血液检测漏检是由"窗口期"引起的。通过对血液进行输血相关病毒的NAT检测,可有效缩短窗口期,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加强血站与医院联系确保血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素 《医学文选》2005,24(2):255-25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推行无偿献血制度,彻底改变了临床输血的落后状况,提高了血液质量,保障了献血者的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在血液管理工作中血站与医院血库共同肩负着为临床提供医疗用血和指导临床输血,确保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任务。血站与医院血库密  相似文献   

14.
核酸检测技术在国内外血液筛检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芙蓉 《北京医学》2008,30(8):561-564
核酸检测技术(nueleic acid test,NAT)是一种新兴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研究表明.混合血样NAT检测可将HBV、HCV和HIV感染的平均"窗口期"缩短9、59和11d[1,2];此外NAT还可检测出因病毒变异、免疫沉默性感染、人工操作错误等原因而漏检的污染血液.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血液筛检模式采用2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各血站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灰区值"加以判断。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缩短病毒窗口期,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全国各血站都应用了核酸检测技术(NAT)。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要求,将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液检测修订为2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评价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平行筛查血液的效果.方法:利用ELISA和NAT对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9日,一共8776人份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对比分析ELISA的检测结果(抗-HCV、抗-HIV、HBsAg)和NAT的检测结果.结果:ELISA和NAT阳性的符合率是80.9%;NAT阳性和HBsAg符合率是82.5%;NAT阳性和抗-HCV符合率是70.0%;NAT抗-HIV的阳性符合率是100%.结论:ELISA与NAT检测平行筛查血液,可以防漏互补,确保血液可以安全供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尝试评价贵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应用 Grifols Procleix Tigris 全自动 NAT 和 Procleix Ulitrio Assay HBV 、HCV 、HIV NAT 联检试剂,对72967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HBV 、HCV 、HIV 联检,并对联检阳性标本做鉴别试验;同时对同批标本采用 ELISA 双试剂平行检测。结果 NAT 阳性检出率为0.63%(462/72967),ELISA 检测阴性标本的 NAT 阳性检出率0.16%(119/72624);单项核酸阳性标本的鉴别试验阳性率为24.3%(29/119)。结论贵阳地区核酸检测合格血液中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 HBV ,NAT 用于血液筛查能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 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 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 (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样本、多方法调查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清学阴性者的核酸阳性率,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核酸扩增技术的必要性,了解和分析献血者血清学阴性核酸阳性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大样本数调查,应用ROCHE PCR-ELISA、PCR-微流芯片、实时荧光PCR方法和CHIRON TMA(转录依赖的扩增技术)多种方法对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RNA检测,对乙肝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ALT和乙肝两对半标志物,对丙肝核酸阳性献血者追踪检测ALT及抗-HCV及HBV DNA和HCV RNA病毒载量。结果共对141288人份血样进行了检测,检出HBsAg(-)、HBV DNA阳性28例,总阳性率为0.020%,其中21例为anti-HBc阳性,占0.015%。HIV-1RNA未检出阳性,17例HBsAg(-)、HBV DNA阳性样本追踪发现,9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4例呈窗口期特征,所有追踪的HBV DNA阳性献血者ALT检测结果正常。1例anti-HCV(-)、HCV RNA阳性献血者追踪发现为典型窗口期献血,ALT显著升高。结论应采用高灵敏度的核酸扩增技术筛查血液中的乙肝和丙肝病毒,可提高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10-112+116
目的了解扬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对扬州地区2015~2017年118 515例血液核酸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检测,采取8人份混合检测模式,阳性拆分单检,实验均设有内部对照品、质控、阴阳性对照,拆分阳性标本送江苏省血液中心进一步确认。结果 2015~2017年共检出HBV-DNA阳性106例,阳性检出率0.09%;检出HIV-RNA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0.003%;未检出HCV-RNA阳性。HBV-DNA阳性送检标本经省血液中心确证为阳性100例,占94.34%,HIV-RNA阳性确证为阳性2例,占50.00%。18例上海科华HBV-DNA阳性献血者中抗-HBc阳性率100.00%。结论核酸检测技术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可以提高输血安全系数,保证用血安全,与酶联免疫检测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献血者资源,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