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2岁,因腰痛6小时入院.查体:左肾区有叩击痛,余无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12.7×109/L,中性粒87.2%,RBC 4.26×1012/L,HB 132g/L,PLT 234×109/L.B超显示左输尿管结石并梗阻.给予碎石治疗,静脉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针3.0,日2次,抗感染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皮肤大片状瘀斑、牙龈出血,急查血常规:WBC、RBC、HB无明显变化,PLT 3×109/L.追问患者病史:诉平素体健,但2年前在呼吸内科住院时出现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2.
男患,39岁。1周前突然出现左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左肩部放散,伴有牙龈出血、口苦、乏力,无畏寒发热及呕血、便血史。其父50岁死于“肝硬化”。查体:全身皮肤红润,以面颈部为著,巩膜无黄染,肝肋下2cm,质中,脾肋下5cm,质中,有压痛。化验:RBC 7.2×10~(12)/L,Hb 224 g/L,WBC 19.5×10~9/L,BPC 325×10~9/L,红细胞压积60%,AKP17U,肝功正常,骨髓象增生活跃。B超检查脾脏外  相似文献   

3.
<正>1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3个月,幼儿期。患儿因"全身淤斑3个月余,皮肤出血点10 d"入院。3月余前患儿出现碰撞部位淤斑,未予重视,后淤斑反复出现并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无鼻出血,无牙龈出血,无血尿、血便等,在院外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3×109/L,红细胞2.23×1012/L,血红蛋白68.4 g/L,血小板7×109/L,未行特殊处理,我院门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于  相似文献   

4.
宋金亮  张斌 《医学争鸣》2005,26(19):1789-1789
1 病例报告女,40岁.因腹胀2 a,面色苍白、乏力1 a,于2003-07-09入院.患者出现腹胀时,伴有嗳气,进食后加重,1 a前加重,并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化验发现"贫血",口服抗贫血药物效果不佳,病后饮食差,睡眠不佳,体质量下降明显.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肿大.腹部明显膨隆,可触及一巨大肿物,上至剑下,下至耻骨联合上,质中等,边不清,不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无波动及搏动.多次B超检查:腹腔实性肿物,考虑脾大,右侧附件略大.CT:腹盆腔巨大肿物.CT强化:巨脾,内有坏死.血WBC 1.7×109/L Gr 0.58, Ly 0.42, Hb 52 g/L, RBC 1.88×1012/L, PLT 30×109/L.骨髓检查:片尾部可见较多Gaucher细胞,多为卵圆形,胞核1~4个,偏心,染色质粗条索状,胞质为葱皮样条纹状(图1). 术前为明确脾脏血管走向及减少术中出血给予脾栓塞术[1],后行脾切除术顺利,脾脏50 cm×35 cm×25 cm,约10 kg.病理:Gaucher病,可见大片梗死的脾组织,大量Gaucher细胞.手术后1 a随访,血象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何开明  戴天阳 《重庆医学》2012,41(12):1247+1249
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2个多月"来本院就诊。患者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潮热盗汗,无胸痛气紧等。查体扪及右侧锁骨上有2个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有约2cm×2cm,患者家中养有猫狗。CT检查:右肺下叶见一大小约3.0cm×3.0cm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WBC 12.98×109/L,NEU9.30×109/L,MONO 1.15×109/L,LYM 2.21×109/L。头颅  相似文献   

6.
男,66岁。2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左侧头痛,几天后左面部持续性头痛,伴后枕部疼痛。饮酒后感觉头痛明显,右前臂麻木,来急诊。查体:血压150/90mmHg,肝右肋弓下2.0cm,四肢皮肤无出血点,肌力Ⅴ级。血常规:血白细胞5.4×109/L,红细胞45×1012/L,血小板(PLT):820×109/L。以“血小板增多,  相似文献   

7.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1,42(8):958-959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 39岁,发现腰背部肿块3年,伴增大1年.体检:体温36 .5℃、脉搏83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19/78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状况良好,颈软,活动自如,左侧腰部可触及12 cm ×10 cm肿块,质硬,压之不痛,四肢活动可,无明显肌力减退及麻木感,双侧膝踝反射对称引出,双下肢肌力正常,四肢末梢血运良好,生理反射因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 .14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88 ×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 .34 × 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 ×109/L↓,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1 ×109/L,红细胞计数3.13 ×1012/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计数101 ×109/L↓;C-反应蛋白12 .8 mg/L↑.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35 U/L,谷草转氨酶29 U/L,碱性磷酸酶38 U/L↓,r-谷氨酰基转移酶26 U/L,尿酸250μmol/L,肌酐119 μmol/L↑,白蛋白29.7 g/L↓.  相似文献   

8.
木村病1例     
伏晓  余晖  段庆红 《安徽医学》2019,40(6):716-71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8年前发现双侧耳后肿块,约樱桃大小,无痛,伴瘙痒。按细菌感染口服药物治疗,患处瘙痒好转。近日肿块逐渐增大、数目增多,遂就诊于我院。查体:双侧耳后可触及大小3. 0 cm×3. 0 cm包块,质韧、无压痛、表面不光滑、活动尚可、肿块表面皮温不高、皮肤无红肿及渗出。实验室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为30. 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2. 29×109/L。腮腺增强CT:双侧耳后及双侧颈动脉鞘区见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影,边界清晰。右侧腮腺区见结节影,与右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汉族。于2005年12月2日收入我院,患者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年余,8年前曾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年前曾因血小板减少发生颅内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患者于入院1年前开始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至今,但病情仍无改善,入院检查血小板2×109/L~18×109/L。此次入院准备行脾脏切除术。因感右侧肾区不适,故行B超、CT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检查发现右肾盂内有一2.5cm×2.5cm大小占位,诊断为肾盂内肿瘤,决定行腹腔镜下右肾及脾脏切除术。手术采用全麻,先仰卧位行右肾切除,脐下穿刺建立气腹,置入10mm套管后插入30度腹腔…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2016年11月24日以"双下肢出血点10d,牙龈出血、鼻衄5d,晕厥1次"为主诉收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患者2016年11月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在出血点,并逐渐增多.11月19日出现牙龈出血、鼻衄,伴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自服"扑热息痛"无缓解,次日晕厥1次,跌倒时头部受到撞击,数秒后自行清醒,对晕厥过程无记忆.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6.00×109/L、HGB 72.00 g/L、PLT 20.00×109/L,头颅CT未见异常,11月24日入我院.患者无口腔溃疡、脱发、光过敏、皮疹、关节痛、雷诺现象、口干、眼干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神清,贫血貌,右侧眶周瘀斑,下颌、下唇瘀斑,双下肢弥漫出血点.  相似文献   

11.
猫抓病1例     
杨金平 《疑难病杂志》2006,5(5):384-384
患者,男性,16岁。因左腋下包块2周伴疼痛、发热2日,于2004年8月13日10∶50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无疫区长期居住史。查体:T37.6℃,P88次/min,R20次/min,BP120/60mmHg(1mmHg=0.133kPa)。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四肢未见异常。左腋下局部皮肤隆起,可及一约5cm×4cm×3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局部皮温不高,无波动感,压痛( ),周围可触及2枚约花生米大小肿块,与皮肤无黏连,活动度好。实验室检查:WBC12.3×109/L,L0.231,N0.769,RBC3.84×1012/L,Hb125g/L,PLT211×109/L;ESR4mm/1h,PT12.2s,APTT43.8s…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入院.查体:T 36.1℃,P 83次/min,R 20次/min,BP 120/72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腹部外形正常,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35g/L,白细胞计数4.57×109/L,血小板计数173×109/L,肝肾功正常,肿瘤标志物无特殊.CT示脾脏下份见低密度肿块,部分突出于脾轮廓外,大小约4.1cm×4.2cm,密度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考虑脾脏肿瘤性病变,血管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性,足月顺产。出生时全身皮肤青紫,啼哭正常。于出生后的8天中,有阵发性鼻煽及口周青紫出现。无发热,哺乳正常,无恶心呕吐。胸部听诊:右侧心音较左侧增强且清晰,考虑为右位心。实验室检查:Hb150g/L,WBC201×10~8/L,N80%。L20%。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应用红霉素静脉点滴。 X线检查:左肺野显示多个不规则透光区,并与腹腔充气的肠管影相连,左膈影消失,左  相似文献   

14.
王东  赵云燕  徐健  朱虹 《安徽医学》2018,39(2):247-247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热10天,斑丘疹伴瘙痒3天"于2016年8月10日入住我院.8月1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发热伴咽部不适,体温39.2℃,外院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对症治疗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后未继续治疗.8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予以头孢孟多抗感染,次日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自足背向上蔓延,颜面及胸背部较明显,累及黏膜,融合成片并伴明显搔痒.患者既往体健,曾于6月29日外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生化检查提示肝肾功能正常,后口服利培酮、碳酸锂、苯海索、丙戊酸钠治疗,否认其他病史,无食物过敏史.体检:体温38.2℃,面部稍水肿,躯干及四肢可见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余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34 ×109/L↑,嗜酸性粒细胞1.12×109/L↑,单核细胞0.97×109/L↑,淋巴细胞5.07×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359 U/L↑,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120 U/L↑.其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血液净化治疗混合型银屑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16岁.因反复躯干、四肢、头面部红斑丘疹伴关节疼痛2年,加重1个月入我院皮肤科.查体:T 36.3 ℃,P 76 min-1,R 20 min-1,BP 16/10 kPa.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未见异常.颜面、躯干、四肢皮肤散在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明显高出皮肤,剥脱后可见浸润性红斑,上有鳞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6×109/L,红细胞沉降率135 mm/1 h,抗"O"、类风湿因子、肝肾功能正常,一直口服泼尼松45 mg/d,拟给予甲基泼尼松龙40 mg/d静脉点滴,病人拒绝,四肢关节疼痛明显,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摘要 曹××,女性,25岁,未婚。患者自1993年起月经量增多,间歇性鼻衄,牙龈出血及皮肤瘀斑。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改善,遂转我院血液专科诊治。既往无出血表现,亦无家族史。体查: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小瘀斑,约0.5×1cm大小,余未见特殊。 实验室检查:WBC 4.8×10~9/L,N 0.58,L0.42,Hb 95 g/L,BPC 100×10~9/L,BT 0.5分,CT  相似文献   

17.
女 51岁 住院号6442。7年前夏季双下肢出现红色瘙痒性斑丘疹,数月后扩延至躯干,持续不退于1989年7月入院。查全身皮肤除头部外呈弥漫性潮红或暗红色,散布暗红色丘疹和结节,抓痕、色素沉着,四肢有苔藓样变。查:WBC 16.0×10~9/L,嗜酸细胞计数4.32×10~9/L,骨髓象无特殊。皮肤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周有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女,18岁,因高热2月于2006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1月初劳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超过40℃,伴乏力、盗汗.当地医院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2006年2月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0.6,血红蛋白92 g/L,血小板466×109/L.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CT检查示右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肝脾肿大,脾脏片状低密度影.外院曾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d治疗17 d,仍持续高热.  相似文献   

19.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20岁,因食道异物后突发胸痛胸闷6 h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可,无创血压为100/65 mm Hg(1 mm Hg=0.1333 kPa),HR92次/min。急查ECG未见明显异常。急查血常规WBC 21.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RBC 4.42×1012/L,Hct 0.41,Hb140 g/L,PLT 233×109/L,凝血功能正常。胸部CT提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食道入贲门处异物影。入院诊断:食道异物;心包积液;心脏破裂(可疑)。患者在做完胸部CT检查后即出现急性病容,神志淡漠,皮肤黏膜苍白湿冷,脉搏细速。拟急诊行:心包探查加食道异物取出加食道修补术。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10个月,发热8d,唇红、足底红4d,双眼结膜充血,咽红(),颈部右侧有3个花生米大淋巴结,四肢指、趾端膜状脱皮.实验室检查:WBC:26.8×109/L,N:0.77,L:0.14,Hb:88g/L,BPC:241×109/L,HCT:33%,SR:120mm/h,CRP≥10μg/ml.Apogee-CX型彩色B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0.5cm,前室间支及旋支轻度迂回扭曲、扩张,呈"蛇行”状,左旋支内径0.6cm,前室间支起始部局限性扩张达0.7cm,远端内径0.5~0.6c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0.6cm,亦呈扭曲状.B超诊断:左、右冠状动脉扩张、扭曲,并形成冠状动脉瘤,符合川崎病心脏改变.临床诊断:川崎病.给予潘生丁、阿斯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