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注家多有不同注释.从阳气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其内涵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是持续的有规律的运动,总体表现出与太阳类似的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状态.只有阳气正常的收敛与潜藏,才能营卫血气调和而养神;只有阳气适时的萌动与升发,才能气血调达而筋肉有力.可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达了阳气变动不居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人们神与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希  袁德培  曾楚华  王文晟  兰秀 《中医学报》2020,35(8):1619-1622
"阳气者,精则养神"指明阳气是神活动正常的关键。阳气能激发和兴奋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使神振奋;阳气能"内化精微"和运输营养,使神得养;阳气能固护机体,防止毒邪内生,使神得安。老年性痴呆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从阳气对神的作用角度来看,能补益、调理阳气的扶阳法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老年性痴呆初期为阳虚、阳不振神,应温补阳气;中期为阳损及阴、阳不养神,应补阳滋阴、行气养血;后期为阴阳俱虚、毒损神明、阳不安神,应阴阳双补、解毒化瘀。  相似文献   

3.
试论膀胱"气化则能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气化则能出"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系"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讲膀胱经气化功能使水液正常代谢的过程.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膀胱蓄水、水湿内停等病证.对"气化"一词的理解,<内经词典>注解为"阳气运化津液或水液的过程"[1],因而气化依赖阳气的作用,而产生气化作用的阳气究竟源于何脏何腑,后世医家认识各有不同,而此涉及到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所选择的脏腑,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少阳为枢"一语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篇》.历代注家多有注解.如王冰:"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也".张景岳:"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吴昆:"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如枢机也,谓之枢".综观各家注释,主要是从少阳与阳气运行关系的角度理解"少阳为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文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句,历代诸家注解,纷纭不一,聚讼难休。马莳注曰:“必彼之阴气得其和平,而此之阳气知所秘密,则精神乃治。”马注“秘”为“秘密”,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青少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多是由劳倦伤阳所引发,导致筋脉失于濡养,加之风寒湿邪趁虚而入客于颈部筋骨,导致局部气血失和,瘀血痰湿痹阻,致使经脉气血痹阻,不通则痛.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升发、兴奋等作用,是人体生长、发育以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通过运动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治疗应以“被动”加“主动”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激发青少年体内的阳气,有效的调整颈椎动态平衡.青少年颈型颈椎病患者于每日被动的进行整脊调曲推拿按摩,有助于调节颈椎的生理曲度;同时自主的配合巳时导引操锻炼(巳时为脾经的当令之时),可以使脾经气血充足,筋脉充分得以濡养,进而达到“生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夺其食”语出《内经》 ,为治疗狂证的方法之一 ,历代注家多解释为禁食或节制饮食。但用禁食的方法来治狂证 ,与临床实际颇不符合 ,生疑求探。《素问病能论》云 :“帝曰 :病有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阳厥……。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 ,下气疾也。”明 张景岳《类经》注 :“怒狂者 ,多怒而狂也 ,即詈骂不避亲疏之谓。阳气宜于畅达 ,若暴有折挫 ,则志无所申 ,或事有难决 ,则阳气被郁逆而向上 ,故为怒狂。病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针灸流派中,偏重灸法治疗是最大的一个流派,又称重灸派.由于使用灸法能振奋人体的阳气,而阳气足就能使人体的机能达到正常和平衡,所以《扁鹊心书》谓:"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阳气不绝,性命坚牢"."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疲备,动作艰难,盖人有一吸气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随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亦".  相似文献   

9.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是秋之主气。岁金太过或岁木不及,则燥气可化为致病因素,称为燥邪,因其多伤于外,故称为外燥。其病理特点为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笔者从外燥对气道粘膜功能影响的角度探讨燥胜则干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0.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内伤水肿”概念,此处内伤水肿的主要病机为“五脏阳以竭”,综合历代诸家注释及医理分析,解释有二:一则为五脏阳气衰竭,二则为五脏阳气阻遏。文章从五脏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与阳气衰竭相关的脏腑责之于心、肝、脾、肺、肾;与阳气阻遏相关的脏腑多为肝、脾、肺。治疗上强调以五脏为中心,根据病性虚实、病位所在择其具体治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是常见的双心疾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赵海滨教授基于此理论,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阳不足”为致病之本和始动因素,“瘀血”“水饮”“郁”为发病之标和关键病理因素。治疗上赵海滨教授主张“温阳益心”以治其本,“祛瘀利水、养心安神”以愈其标,运用苓桂术甘双心方化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论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症急因缓、表里同病、新久同病三个方面,论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应变治则。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热入血室"条文凡四见(148、149、150、221四条),历代注家对"血室"释义有三:一胞宫,二冲脉,三肝脏.晚近教材观点趋向一致,赞同胞宫一说.笔者再三思考,细味原文,认为血室即胞宫一说似是而非全是,略抒浅见如下,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气不和与上火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上焦火热病证提出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阐释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人体阳气与胃气的运行规律,探析胃气失和与上火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学习历代医家治疗上火的临床经验,论证胃气不和则易上火这一观点。[结果]胃气以通降为顺,胃气的通降有助阳气的下潜,胃失通降则可导致阳气不能收降,在上郁而成火,引起一系列上火症状。通过和降胃气的方法,可以治疗上火病证。人体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上焦火热病证的产生往往与内在脏腑失调有关,其中胃气失和可以导致上火,可以通过"和胃降气"的方法治疗上火。[结论]从"胃不和"来治疗上火的辨证方法,为中医治疗上火提出新的思路,也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确认。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厥阴病篇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历代注家颇有分歧,几成“千古疑案”。至今见仁见智,众说纷云,使人有莫衷一是之感,为了便于深入研究,笔者收集了近三十年的有关资料分项列下: 一 厥阴的含义 (一)阴极阳生。认为厥阴的“厥”字有极尽的意思,病至厥阴,阴寒极盛而阳气极哀,“物极必反”阴极阳生。  相似文献   

16.
"血不利则为水"是医圣张仲景提出的重要津血病理关系论,简而精地阐释津液与营血的病理相关性.笔者概述古今医家对此理论的认识及临床指导价值,分析利弊并提出创新性观点."血不利"主要包含血虚、 血瘀两方面,"水不利"则包括水饮和痰湿两端,血与水生理互资互化,病理互为因果、 交结为患.此理是调血行津法的学术基础,拓展水气病治疗思路,指导辨治津血同患病证.详探此理可为经典理论的当代研究提供参考,拓展中医辨治疾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本草纲目》卷一序例上历代诸家本草标题下,有《唐本草》书名的介绍。其始时珍曰:“唐高宗命司空英国公李勣等修陶隐居所注《神农本草经》增为七卷,世谓之英公唐本草,颇有增益。显庆中,右监门长史苏恭重加订注,表请修定。帝复命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二十二人与恭详定。增药114种,分为玉石、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参考古代文献,论证《金匮要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条文中的"疮"字原意为"创伤、损伤","家"字原意为"……的人",全句原意当为:"受创伤的患者,虽然身体疼痛,但不能发汗,汗出就会发为痉病。"搜集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中西汇通时期的历代注家对本条文的注解,分析各家注解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并以此条文为例说明,对仲景原文的解读在不同时代流变不已,一要对历代注解予以梳理分析,二要回归当时的语言环境和时代背景方能澄清仲景原意。文中同时总结了梳理注解流变和澄清仲景原意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素问·逆调论》中关于失眠与胃关系的重要论断。历代医家对此的解析颇多。文章从足阳明胃经功能的角度再次对此加以分析,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阳不能入阴,浮越扰神。而"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论述阳明经在阳气收纳入阴中的重要作用,足阳明胃经不和上逆会导致失眠不寐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及保健防病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对于本句究该作何理解?历代注家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春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凉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全其真阳。持这种看法的,王冰可谓代表,他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其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百刻晓暮,食宜亦然。”但清代张志聪则认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