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EET 计算了L12 结构Al67 Mn8Ti25 合金的键结构, 键能和主要解理面的解理能。结果表明几种低指数晶面的解理能以{110} 晶面为最低, 其值为3 .12J·m - 2 ; 其次为{100} 和{111} 型晶面, 解理能分别为4 .17 和4 .87J·m - 2 。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合金室温弯曲断口解理刻面的晶体学位向进行了测定, 在所测刻面中,{110} 刻面约占54 % ,{100} 和{111} 约占31 % 和8 % , 其结果与EET 计算结果相一致。可以认为, 解理能低是Al67 Mn8Ti25 合金室温脆性解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Al-Ti-Nb-8Mn四元系邻近L12型Al3Ti-8Mn成份区合金中,随Nb含量变化,其显微组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不同合金的微观组织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在Al67Mn8Ti25基金中加Nb并相应调整Al和Ti含量可形成DO22型Al3(Ti,Nb),L10型TiAl和Ga2Hf型Al2Ti3种类型的第二相。本文列举了Al67Mn8tI23Nb2,Al65Mn8Ti26-5Nb0.5,Al5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了Al3Ti系合金的成键性质。D022型Al3Ti成键性质的各向异性有利于稳定D022结构,Ll2型Al3Ti成键方式呈各向同性。Al67Ti25Mn8合金中Al-Ti键与Al67Ti25Ni8合金相比具有球化程度高,方向性小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塑性。  相似文献   

4.
陈明伟  林栋梁  梁伟 《金属学报》1994,30(7):331-336
利用TEM原位观察技术研究了充氢Ni_3Al{110}型解理断裂裂纹萌生、扩展过程。发现{110}型解理裂纹的萌生是由于{111}型主裂纹前端位错塞积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造成的,且氢的存在降低了{110}面的解理能。  相似文献   

5.
张跃  褚武扬 《金属学报》1995,31(9):B406-B412
Ti-24Al-11Nb合金在室温下恒载荷动态充氢以及交变载荷动态充氢时,氢通过促进裂纹在滑移面上的解一,促进了裂纹扩散,不连续的氢致解理裂纹优先在α2相形核,α2/β相界面是裂纹扩展的有效障碍,氢通过促进裂尖位错的发射、解理微裂无位错区(DFZ)的形核以及解理裂纹,导致氢致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6.
Ti_3Al金属间化合物氢致解理断裂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24Al-11Nb合金在室温下恒载荷动态充氢以及交变载荷动态充氢时,氢通过促进裂纹在滑移面上的解理,促进了裂纹扩展。不连续的氢致解理裂纹优先在α_2相形核,α_2/β相界面是裂纹扩展的有效障碍。氢通过促进裂尖位错的发射、解理微裂纹在无位错区(DFZ)的形核以及解理裂纹的扩展,导致氢致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7.
单晶Ni3Al裂纹扩展的TEM原位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拉伸在室温下对(110)〖110〗取向Ni3Al合金单晶中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裂纹沿之字形路径扩展且裂纹的总体扩展路径与拉伸轴平行。迹线分析表明,首先激活的是(111)和(111)两个主滑移面上的滑移系;其后在Schmid因子为零的两个滑移面上的滑移系激活。为了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而建立了一个位错塞积模型。位错应力场的计算表明,塞积位错列所产生的应力场导致  相似文献   

8.
应用正电子湮没技术测试了室温缩变形后Al67Mn8Ti25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的正电子湮没寿命参数。结果表明,该合金变形后的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空位退火阶段,此时发生空位迁移;第二阶段从200℃至400℃左右,在这个阶段中,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位错类型从平均柏氏矢量较大的位氏改变成平均柏氏量较小的位错。  相似文献   

9.
Ti8Al1Mo1V(Ti811)合金对热盐应力腐蚀(HSSC)较敏感,单个因素对合金HSSC行为影响已有研究,而复合因素的影响研究很少。采用工业生产的Ti811合金棒材,经双重退火后,研究了热暴露和热盐暴露的交互作用对合金HSS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25℃实验条件下,热暴露和热盐暴露交互作用与单热盐应力腐蚀相比使合金的HSSC性能明显降低。延伸率由18%降至6%;合金中存在位错在晶界处塞积诱发的沿晶裂纹,腐蚀产物易于在裂纹尖端积聚。导致沿晶断裂,加速腐蚀。此外,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合金中α2(Ti3Al)脆性相的析出以及晶间β相发生转变,使合金的HSSC敏感性增大,并加速热盐应力腐蚀。  相似文献   

10.
傅云义  胡赓祥 《金属学报》1999,35(8):856-860
铸态复相Al67Mn8Ti24Nb1合金经10h高能球磨转变为弱有序的fcc结构,该亚稳态粉末在热压成形过程中发生重有序化转变,恢复至复相结构、成形合金显微组织由L12基体和弥散分布的DO22结构Al3(Ti,Nb)第二相组成,第二相主要沿基体颗粒周围分布,一部分分布于基体内部,与铸态组织相比,成形合金晶粒明显细化。  相似文献   

11.
CrystallizationBehaviorofMetallicGlassCo_(65.1)Fe_(4.7)Ni_(4.6)Si_(10.2)B_(15.4)LiZongquan;QinYongandHeYizhen(李宗全),(秦勇)(何怡贞)(...  相似文献   

12.
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热电材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合金,XRD分析表明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分别在真空球磨150h和100h后实现合金化,La15Bi34Te51在真空球磨150h后形成了纳米结构的合金,镧原子的加入有助于Bi2Te3基合金的晶粒细化及非晶化。对La15Bi34Te51合金的XRD结构分析表明镧原子有可能进入了Bi2Te3层状结构的Te-Te原子层间。La15Bi34Te51合金Seebeck系数的测量表明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寸时,载流子散射机制有可能发生改变,导致了Seebeck系数的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淬火态Fe45Co675Nb05Mn05Si12B15丝中GMI效应,发现淬火态非晶丝GMI(Z)=|(Z(65Oe)-Z(0))/Z(0)|可高达73%。我们也对简单退火下对Fe45Co675Nb05Mn05Si12B15钴基材料中GMI效应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GMI峰值随退火温度从300℃增加到450℃而先上升,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下降。350℃退火的效果较佳。同时发现低于1MHz时,淬火态对应的GMI效应优于退火态的值,而高于1MHz时,350℃退火材料的GMI(Z)值相应的要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0.5%(摩尔分数)Sb的引入对Mg61Cu28Gd11块体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测试样品的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等时加热的过程中,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起始晶化和峰值晶化温度都表现出对加热速率强的依赖性。基于Oawza方法可以确定非晶合金的起始晶化和峰值晶化激活能。Vogel-Fulcher-Tamman公式分析表明:含Sb元素的非晶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系数和更长的延迟时间。采用电化学极化和失重测试方法研究2种玻璃合金的腐蚀行为。与基体非晶合金相比,添加微量Sb降低了非晶合金的在含Cl-的碱性溶液中的钝化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表现出相比基体合金更为优越的耐蚀性。最后基于"点缺陷模型"进一步分析微量Sb元素对基体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5.
A 2.5-mm Fe_(72.5)B_(15.6)Si_(7.8)Nb_(1.7)Zr_(1.7)Cu_(0.7) glassy rod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using copper mold casting.The introduction of Cu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a-Fe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the glassy matrix after isothermal annealing.The Fe_(72.5)B_(15.6)Si_(7.8)Nb_(1.7)Zr_(1.7)Cu_(0.7) nanocrystalline alloy exhibited high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1.26 T) and a low coercive force(~0.8 A/m) after annealing at 833 K for 15 min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15-nm-sized a-Fe nanoparticles in the glassy matrix.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FeBSiNbZrCu amorphous alloy during the annealing process was discussed using a dual-cluster model.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用Mossbauer技术结合DTA和电阻分析,对两种非晶态合金(Ⅰ)Fe_(77.8)Si_(7.5)B_(14.7)和(Ⅱ)Fe_(78.5)Si_(8.9)B_(12.6)的结构弛豫进行了研究。 Ⅰ和Ⅱ两种非晶态合金的DTA曲线如图1,晶化开始温度分别为530和500℃,晶化前均出现较长的放热峰,预示其结构弛豫过程中可能发生某种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AlnT+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La0.75Mg0.25Ni3.44Co0.2Al0.03Ti0.03铸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设计最终退火温度为1223K,并采用不同保温程序对合金进行退火处理。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镜(SEM)分析一段、两段保温法退火后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铸态及退火后合金由LaNi5,(La,Mg)2(Ni,Co,Al)7相以及少量LaNi2、TiNi3相组成,且退火后合金中(La,Mg)(Ni,Co,Al)3相出现。前者微观组织较后者均匀,并且前者的放电容量、放电效率好于后者。一段保温法更有利于改善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用X射线衍射、吸收和内转换电子发射Mossbauer谱技术,研究了Fe_(80-x)Cu_xSi_5B_(15)和(Fe_(1-y)Co_y)_(82)Cu_(0.4)Si_(4.4)B_(13.2)两系列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单辊急冷法制备的非晶带,晶化首先从贴辊面开始,晶化产物为α-Fe相.在Fe_(80)Si_5B_(15)非晶合金中以少量Cu替代Fe可以提高晶化温度.我们的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的含量超过80at.-%,如增加到82at.-%,晶化温度就明显降低.所研究两系列含Si的铁基非晶合金在400—450℃范围内退火2h,都出现α-Fe,Fe_3B和Fe_2B三种晶态相共存状态.退火温度再升高,亚稳相Fe_3B逐渐转变为Fe_2B和α-Fe.  相似文献   

20.
张延忠  程东  张东平 《金属学报》1985,21(3):99-105
在0—300℃间研究非晶(Fe_(0.1)Ni_(0.35)Co_(0.55))_(78)si_(?)B_(14)和Fe_(40)Ni_(38)Mo_4B_(18)合金的可逆磁导率等温弛豫行为.给出等时弛豫谱,观察到三个弛豫峰.计算弛豫时间的分布和最可几激活能.初步考查Curie温度以上的退火和较慢冷却对弛豫动力学的影响.对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的合金观察到十分相似的动力学行为,表明磁寻率弛豫主要是由基本结构缺陷的局域运动引起的,成分的影响则十分次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