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9-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基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力,导致已被猝灭的荧光重新回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溶剂中蒈烯对9,10—二腈基蒽(DCA)荧光猝灭的光物理特性及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温度效应的测定及其在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κ_q值与计算所得自由能的变化(△G)之间的关系符合 RehmWeller关系,证明了菇烯对DCA荧光的猝灭是一个电子转移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对荧光染料曙红的荧光猝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高温度下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胶态纳米银,研究了在水溶液条件下其对荧光染料曙红荧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浓度的纳米银与荧光素溶液作用后可使荧光强度减弱,并且其猝火效成随纳米银粒子粒径的减小、纳米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发现溶液pH的升高可使该体系荧光猝灭减小.并从分子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和无辐射通道等方面对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谭培功  黄汉国 《化学试剂》1994,16(5):279-281,318
研究了α-羟基羧酸、氨基多羧酸及表面活性剂对镝-吡啶-2,6-二羧酸配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解析了由内过滤效应和配位效应所引起的荧光熄灭的现理。还提出,改变激发波长,降低配合能力可消除荧光熄灭效应。  相似文献   

5.
荧光猝灭反应的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荧光猝灭反应的动力学阮复昌**李向明***莫炳禄公国庆邓颂九(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州510641)关键词荧光猝灭动力学分析高分子半透膜光学传感器1前言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1,2]。它不仅可以对细...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恶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7.
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荧光猝灭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在溶液状态下的荧光猝灭过程。结果表明,磺化竹红菌素对多种蛋白质荧光猝灭服从Sten-Volmer曲线。实验观察了温度、粘度、pH值和盐酸胍对荧光猝灭过程的影响。由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两性分子,对于不同蛋白具有不同猝灭过程;磺化竹红菌素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常数Kq在10^13mol/L.s^-1左右,这说明,磺化竹红菌素是一种比其它蛋白质荧光猝灭剂更加有效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8.
水溶液中芘的荧光被核酸碱基猝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溶液中芘的荧光被核酸碱基猝灭的研究张新宇,金声,明阳福,叶建萍,樊美公(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100871)0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关键词芘,荧光猝灭,核酸碱基众所周知,稠...  相似文献   

9.
溶解氧是一个评定水质污染程度、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我国学者对基于荧光猝灭原理来测定溶解氧的传感器进行研究,并制得各方面性能良好又便捷的溶解氧传感器。本文概括了国内学者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溶解氧传感器的传感膜研制的研究综述、传感器结构设计方面、信号处理研究并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市场部分型号溶解氧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对硫堇(TH)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DNA对TH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对其猝灭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发现荧光猝灭度(ΔF)与DNA质量浓度(ρctDNA)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消除Rayleigh散射干扰以建立良好的线性方程,选择TH荧光斯托克斯位移(4 nm)为Δλ进行同步荧光猝灭的研究,效果不佳。进一步考察了DNA对TH不同Δλ同步荧光的猝灭作用,分别选择λex/λem=627/638 nm和617/628 nm(Δλ=11 nm)作为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工作波长,并建立了良好的线性方程,ctDNA的线性范围为0.015~1.260μg/mL,检出限为0.005μg/mL,回收率为96.5%~104.8%。该方法用于合成DNA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吕庆銮  王丽  李倩茹  秦晓楠 《山东化工》2012,41(8):52-53,57
以Stern-Volmer方程和罗丹明6G吸收光谱研究了槲皮素-罗丹明6G荧光猝灭体系。结果表明,槲皮素、罗丹明6G间发生静态猝灭,生成稳定复合物,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点数为k1=2.63×106L·mol-1,n1=1.14;k2=7.42×105L·mol-1,n2=1.07。槲皮素的质量浓度在0.01~0.2μg·mL-1和0.2~5.0μg·mL-1范围内与F0/F成正比,检出限为5.9ng·mL-1,加标回收率为91.7%~104%,方法可用于槲皮素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13.
以葡萄糖(Glu)为碳源,乙二胺(EDA)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量子产率为32%的荧光碳点(CDs)。基于CDs和绿原酸(CHA)之间的内滤效应和静态猝灭使得CDs的荧光猝灭,建立了以CDs为荧光探针检测CHA的传感平台。并通过透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等一系列表征研究了CDs与CHA的相互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HA浓度为5×10~(-5)~5×10~(-4) mol/L范围内,对CDs的荧光猝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1 0,线性拟合方程为F/F_0=0.017 3×[CHA]+0.055 2,检出限为1.43×10~(-5) mol/L。利用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CHA的检测,回收率为97.50%~103.83%,相对标准偏差为1.89%(n=5)。  相似文献   

14.
15.
本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取代的硝酮类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仅一侧的苯环上带有取代基,而另部分化合物则两个苯环上均带有取代基。研究工作表明:取代基处于一侧的硝酮类化合物,不论取代基是给出电子或接受电子的,均有利于化合物光环化反应的进行。而当两个苯环分别带有给电子及接受电子的取代基形成推拉结构时,则大大减弱了化合物光环化反应的发生。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两种吖啶及吖啶橙盐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带有吖啶盐的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它们在溶液中的荧光被卤素离子猝来的问题,发现它们能强烈地被碘离子所猝灭而不易被氯离子猝灭,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可能用于在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对碘、溴离子的检测,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卤素离子的猝灭能力并不和它们对发光化合物的系间窜越和三重态的生成等有关,而是和阴离子对极化分子的作用减弱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含蒽核心的第一代π-共轭不对称树状化合物PD-G1的光学性质研究发现:相对G-OH,共轭长度的增加导致了其在吸光、荧光发射强度与范围的提升,蒽核部分的吸光强度的增加,表明其能量漏斗效应; 荧光猝灭实验表明,能与缺电子化合物硝基苯、富电子化合物对二甲氧基苯形成离子对产生荧光猝灭(猝灭常数分别为144和169 L/mol),说明能同时作为电子受体与电子供体,且对2,4,6-三硝基甲苯(TNT)显示出良好的猝灭响应性,其猝灭常数能达到约557 L/mol,猝灭效率能达到74%,因此在光捕获、发光及荧光传感材料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泛昔洛韦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的荧光特性,测定了各个体系的猝灭常数、包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等。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衍生物对泛昔洛韦的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包合作用的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若热力学参数ΔG0、ΔH0,则该包合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催化动力学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湘舟  林庞锟 《化学试剂》2006,28(11):661-662,670
研究了在NH3·H2O-NH4Cl缓冲介质中,痕量Cu(Ⅱ)对过氧化氢氧化荧光剂吖啶橙而荧光猝灭反应存在明显的催化作用,由此建立了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8~0·16μg/L,线性回归方程ΔF=9·1 170·9c(μg/25mL),相关系数r=0·9992。检出限为0·0016μg/L。用本方法测定自来水和茶叶中的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水热法合成水溶性CdTe及核壳结构CdTe/CdS量子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及CdTe/CdS核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应和CdTe量子点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效应,并阐述了猝灭机理。结果显示,细胞色素c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具有一定的粒径依赖性,粒径越小,猝灭效应越强;细胞色素c对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猝灭效应比对CdTe量子点的更强,揭示了受激电子的表面传递机理。CdTe量子点通过松散牛血清白蛋白的螺旋结构而猝灭其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