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堡投资学     
热爱经典优雅的古堡建筑文化,对法国精致生活方式的向往使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了古堡定居,现在,中国的新锐富豪也加入进来,他们是在相当国际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富豪,他们对国际标准的奢侈和高品位生活非常了解和认同,投资置业眼  相似文献   

2.
颖红  赵凯 《经济改革》2011,(11):29-29
9月16日,以“弘扬大漠文化,打造波罗古堡文化旅游基地”为主题的201l中国·横山波罗古堡文化旅游节在陕西横山县开幕,主要开展热气球飞行表演、沙漠场地越野赛、陕北民歌赛、陕北说书赛等活动。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代市长陆志原等出席开幕式,众多民众前往观光。  相似文献   

3.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秦学 《经济地理》2003,23(2):267-271,288
从空间类型、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并以宁波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游憩物质与环境空间结构、游憩行为与需求特征、游憩行为空间分布规律等一系列要素,为宁波市的旅游开发、游憩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志军  田逢军 《经济地理》2012,32(6):156-161
空间句法提供了从空间认知的视角定量分析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理论和方法。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结构特征,解析了整体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智能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昌市游憩空间形态的认知影响因素,为国内其它城市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逢军 《经济地理》2011,(6):1036-1041
主城区是城市户外游憩场所集聚、类型多样性强的地区,也是居民日常游憩的重点区域,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空间认知研究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游憩空间认知问卷调查为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居民评价性游憩空间认知的总体特征与组合性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可以将单个公园绿地、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居住社区等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道路系统、文化线路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和城市游憩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网络化的绿色游憩开放空间系统;又可融景观、生态、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建设等于一体,实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与城市国际化等有重要作用。以上海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并对不同类型的游憩绿道分别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7.
姜国华 《经济论坛》2011,(3):109-111
商业游憩街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商业游憩街概念的界定,结合杭州现有18条街区的实际情况,将其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产业依托型、商贸服务型、文化特色型三种不同类型,认为其在空间上逐步呈现出"一核两翼"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人类诞生于自然,在生息、发展中逐渐远离自然又渴望回归自然.依托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游憩活动就是这样产生、发展、兴盛起来的.游憩地环境规划设计面临的正是解决自然环境保护与游憩空间的拓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并且要做到使设计更具有游憩吸引力.为解决游憩地拓展游憩空间与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矛盾,研究提出一种线形游憩空间的设计手法,通过对线形游憩空间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试图建立起与人的运行感知相适应的线形游憩空间秩序,使之能够对各种游憩活动与环境进行有效协调,在产生游憩吸引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资源和尊重人的游憩需求.  相似文献   

9.
长沙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英  刘思华 《经济地理》2012,32(6):173-176
环城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趋势。通过对长沙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长沙环城游憩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乡村景观异化、定位不清;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了开发长沙环城游憩带的四个原则,即:生态优先原则,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尊重历史、张扬文化的原则。最后,提出了长沙环城游憩带开发的策略和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增长极式开发;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结合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加强区域合作,拓展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游憩商业区具有旅游和休闲双重的功能,对消费者和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广州市北京路是广州具有代表性的游憩商业区,在广州城市旅游乃至城市商业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北京路作为广州市的购物天堂被广泛认可,但其游憩功能开发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建立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游憩商业区评价指标,通过对广州市北京路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消费者购物、游憩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北京路游憩商业区的购物功能突出,但游憩功能设施不足,游客的满意度较低;而且北京路的历史文化景观开发不足.论文对北京路游憩商业区基本特征进行了总体评价,并从明确北京路国际RBD定位、加强游憩规划建设、提升历史文化品位等角度对北京路RBD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处于快速增长和开发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文章将城市游憩空间视为一个系统,并尝试引入"共生理论"对其重新解构,总结出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要素,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不同游憩活动类型、不同游憩地类型、不同游憩主体有不同的游憩体验空间需求;本文从游憩体验的特征出发,探讨了游憩体验的类型和游憩体验空间的构成,以野餐活动为例,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游憩体验空间测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休闲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游憩参与行为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文章构建了由游憩参与者、游憩活动与游憩空间共同组成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度休闲、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之间的具体关系。研究发现,深度休闲对游憩专门化和地方依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游憩专门化对地方依赖具有负向影响,并在深度休闲与地方认同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研究表明,游憩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对地方依恋的总体程度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情感认同的提升;而深度休闲特质越明显的个体,其游憩专门化水平也越高,主要原因是持续的活动涉入促进了认知和行为的专门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空间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休闲文化和游憩行为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属性深深地打上了“休闲”精神的烙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休闲游憩需求已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丹凤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依托嵩明县"丹凤化石"的历史传说。在兼顾城市湿地公园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以水体和当地丰富的动植物为材料,塑造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湿地景观风貌,并建设了丰富的城市游憩活动空间,探索了融合生态、文化与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绿色轨迹——北美都市区开放空间保护评述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都市区尺度下开放空间保护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及生态保护、休憩娱乐、游憩走廊、社区复兴,以及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五个最为突出的目标,并强调开放空间形态的连续性是以上多元目标与价值得以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选取北美十大都市区开放空间规划的典型案例,在对比剖析其连续开放空间保护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目标冲突不可完全避免,休憩娱乐、游憩走廊与社区复兴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绿色基础设施则是目标整合的思维方式;总结北美绿色轨迹的特征,最后从我国开放空间保护的现实出发,提出整合现有开放空间、将开放空间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有机结合及"病毒"式扩散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环城市(群)游憩带地区,因城市规模市场、旅游出行便捷、核心资源吸引、城乡环境差异、旅游用地宽裕等因素,成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理想空间。通过对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上广东各市在建、待建山海旅游产业园区的实地调研及其规划文本分析,发现在南部滨海休闲游憩带与北部山区生态游憩带上,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成为趋势,已从单纯资源景区组团式集聚(资源景区组团)发展到度假要素配套式集聚(度假娱憩综合体),乃至旅游产业集群式集聚(旅游产业园区)阶段,反映了资源、资本、智力等因素的不同作用,并在依赖资源环境、城市城镇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促成了观光游览型、度假娱憩型、文化创意型、装备制造型等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为发挥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地方政府需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公共平台建设、公共服务提供、旅游用地审批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资源、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对区域要素整合与企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以苏南企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立足区域要素整合,构建苏南企业集群发展的支持系统、扩张空间、文化与产业互动体系和市场环境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运用缓冲区的空间分析方法,在对居民使用者主体的游憩行为特征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半径及其覆盖率反映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适宜度的区域差异,从而揭示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格局分异特征,发现服务覆盖率低和分布不均的空间格局影响了市民游憩的适宜度,从而导致上海整体生态游憩空间的服务功能的较低水平。据此提出优化对策:市中心应注重空间整合的立体化与纵深化,近郊及中外圈区域的优化重点是空间布局的均匀性与渗透性,同时重视和加强多功能的生态游憩廊道系统的构建和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近自然性与软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