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海洋来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A-f-11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含吲哚基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cyclo—L—tryptophyl-L—proline(1),N—Prenyl—cyclo—L—tryptophyl—L—proline(2),tryprostatln B(3),demethoxyfumltremorgin C(4),fumitremorgin C(5),cyclotryprostatins B(6)和fumitremorgin B(7),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利用丽丝胺罗丹明法,对7个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ruber CTD-5000-2中的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的结构多样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semi-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发酵物中的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进行分离;利用紫外(UV)、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波谱学方法,结合与文献的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试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菌株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分别为rubrumlines P(1)、neoechinulin B(2)、isoechinulin B(3)、neoechinulin C(4)、cryptoechinulin G(5)、tetrahydroechinulin(6)、neoechinulin A(7)、isoechinulin A(8)、variecolorin G(9)和dehydroechinulin(10)。Neoechinulin A(7)在0.1 mg·mL?1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1.83%。结论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ruber中发现了10个二酮哌嗪类生物碱,报道了1个新颖的二酮哌嗪生物碱rubrumlines P(1)。同时发现这10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采集自烟台逛荡河入海口沉积物的1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sp.223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薄层层析以及HPLC等方法对放线菌Streptomyces sp.223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MTT法初步评价其细胞毒活性。结果从该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到了7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1,4)-二甲基-3-异丙基-(2,5)二酮哌嗪(1),环-(L-脯-L-苯丙)二肽(2),环(L-脯-L-酪)二肽(3),环(L-4-OH-脯-L-亮)二肽(4),环(L-苯丙-甘)二肽(5),环(L-4-OH-脯-L-苯丙)二肽(6)和环-(L-脯-L-缬)二肽(7)。结论化合物1作为1种天然产物为首次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且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对Hela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18.7μmol·L-1。  相似文献   

4.
芳烷酮哌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镇痛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枢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多胺调节位点为靶点,设计合成芳烷酮哌嗪类全新化合物并研究它们的镇痛活性。哌嗪经甲酰基保护后,与相应的卤代芳烃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以小鼠扭体法、大鼠热板法、大鼠光热甩尾法等动物体内镇痛模型测试目标化合物的镇痛活性。共合成6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谱及元素分析确证。镇痛药理试验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及作为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开发的潜在价值。化合物I12,I14,I21和I37在三种镇痛模型上均显示很强的镇痛活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浙江沿海海洋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初步研究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的结构.方法 用琼脂块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利用高效液相等手段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手段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与结论共发现31株活性菌株,选择其中6株活性菌株进行研究,对其中活性较强的5个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初步确定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真菌烟曲霉H1-04(Aspergillus fumigatus H1-04)发酵液中的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 采用液液萃取、硅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技术,从烟曲霉H1-04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活性产物.活性产物的结构经IR、MS、1H-NMR确证.采用SRB法和MTT法测试评价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烟曲霉H1-04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分别是胶霉毒素(gliotoxin,1)、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otoxin(2)、bis-N-norgliovictin(3)、didehydro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otoxin(4).化合物1在浓度为0.1μmol·L-1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9.1%;对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也呈现很强的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抑制、坏死性细胞毒等活性.化合物2~4对tsFT210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2~4为首次从烟曲霉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2~4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海洋细菌NJ6-3-1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洋细菌NJ6-3-1次级代谢产物,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手段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洋细菌NJ6-3-1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环(色-脯)二肽(cyclo(Trp-Pro),1)、环(甘-脯)二肽(cyclo(Gly-Pro),2)、环(甘-苯丙)二肽(cyclo(Gly-Phe),3)、环(丙-苯丙)二肽(cylo(Ala-Phe),4)、环(酪-苯丙)二肽(cyclo(Tyr-Phe),5)、环(酪-脯)二肽(cy-clo(Tyr-Pro),6)、环(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cyclo(4-hydroxyl-Pro-Phe),7)、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cyclo(4-hydroxyl-Pro-Leu),8)、环(酪-亮)二肽(cyclo(Tyr-Leu),9)、环(丙-亮)二肽(cyclo(Ala-Leu),10)、环(甘-亮)二肽(cyclo(Gly-Leu),11)、环(丙-缬)二肽(cyclo(Ala-Val),12)、异光黄素(isolumichrome,13)、胸腺嘧啶(thymine,14)、尿嘧啶(uracil,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海洋细菌NJ6-3-1次级代谢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合成3类含有咪唑的二酮基哌嗪生物碱(penilloid A、JBIR-74、JBIR75)。方法 以氨基酸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缩合、脱保护、环化、乙酰化、羟醛缩合和去乙酰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 合成了6个含有咪唑基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包括天然产物penilloid A、JBIR-74、JBIR-75。其中penilloid A和JBIR-74为首次合成,为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C87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磺酰罗丹明B法观察C87 0.05~1μmol·L-1与A549,HCT116,He La和SMMC7721作用24,48和72 h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50%生长抑制浓度(GI50);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87 0.1~2.5μmol·L-1作用HCT116和He La细胞6 h,C87 2.5μmol·L-1作用0~6 h活性氧(ROS)的生成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872.5μmol·L-1伴随给予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用HCT116和He La细胞6 h ROS的生成量;用SRB法观察C87 0.05~1μmol·L-1伴随给予NAC作用24和48 h对HCT11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C87 0.05~1μmol·L-1作用24,48和72 h,可明显抑制A549,HCT116,He La和SMMC7721细胞存活(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72 h,r2=0.946,0.989,0.973和0.984,P<0.05);C87 1μmol·L-1与上述4种肿瘤细胞作用24,48和72 h能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存活(r2=0.983,0.956,0.951和0.873,P<0.05)。C87 0.25~2.5μmol·L-1与He La细胞和HCT116细胞作用6 h,可诱发细胞内ROS产生,且呈浓度依赖性(r2=0.760,P=0.045;r2=0.987,P=0.001);C87 2.5μmol·L-1作用0.5~6 h,诱导ROS的产生呈时间依赖性(r2=0.886,P=0.017;r2=0.994,P=0.000)。给予抗氧化剂NAC后能明显抑制C87引起的He La细胞和HCT116细胞ROS生成(P<0.05),NAC 5和10 mmol·L-1可明显逆转C87引起的HCT116细胞死亡,GI50值明显增大,作用24 h时GI50为1.446和1.134μmol·L-1(C87处理组为0.513μmol·L-1);处理48 h时GI50为0.882和1.166μmol·L-1(C87处理组为0.333μmol·L-1)。结论化合物C87对A549,HCT116,He La和SMMC7721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硫代二酮哌嗪(Epipolythiodioxopiperazines,ETPs)是一类重要的主要由真菌产生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特征为二酮哌嗪母核中含有硫桥;ETPs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抗增殖、细胞毒、免疫抑制、抗病毒以及抗菌等。大量研究表明,分子中的硫桥结构是ETP类化合物保持活性的关键药效基团。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从天然界中共分离得到126个ETP类化合物。本文根据其结构中组成氨基酸以及修饰的不同将ETP类化合物分为15种结构类型,并就其来源、结构、生物活性、生物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海洋天然产物oroidin进行衍生物的合成以及抑菌活性评价。 方法 以吡咯-2-羧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卤素取代、酰胺缩合、还原胺化等反应,四步合成oroidin类似物,并对衍生物进行抑菌活性评价。 结果 总计合成了20个衍生物,通过抑菌活性测试,发现了对多种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草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1和24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都达到3.125 μmol?L?1。该类化合物可应用于抗菌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海洋细菌Bacillus sp.菌株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其成分对稻瘟霉的抑制情况.为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新型抗肿瘤、抗真菌活性物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各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成分.分别鉴定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Ⅰ)、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Ⅱ)、3-甲基-哌嗪-2,5-二酮(Ⅲ)、胸腺嘧啶(Ⅳ)、尿嘧啶(Ⅴ)、曲酸(Ⅵ)、丁四醇(Ⅶ)、苯丙氨酸(Ⅷ)。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Ⅱ,Ⅲ对稻瘟霉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有一定抑制作用;化合物Ⅵ为首次从本属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发酵工艺以提高北极放线菌BF-1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产量;测定BF-1次级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以发酵液抑菌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放线菌BF-1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琼脂稀释法测定BF-1发酵液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最佳发酵培养基:淀粉5g.L-1,NH4Cl 5g.L-1,黄豆15g.L-1,MgSO40.25g.L-1,海水晶30g.L-1;最佳发酵条件:28℃,起始pH7,接种量5%;BF-1发酵液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40μg.mL-1。结论北极放线菌BF-1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体外抑菌活性,优化后BF-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约2.6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1 株分离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桑根际土壤的真菌Talaromyces sp. HK1-18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以及参考文献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IC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该真菌中分离获得 8个化合物 (1~8),结构分别鉴定为 penicillide(1)、purpactin A(2)、vermistatin(3)、deoxyfunicone(4)、dankasterone A(5)、fortisterol(6)、过氧化麦角甾醇(7)、radiclonic acid(8)。结论 化合物6为首次从Talaromyces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8对多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ATCC 43300)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MIC值均为0.78 μg/mL。化合物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ATCC 33591)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MIC值为0.78 μg/mL。  相似文献   

15.
海洋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海洋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该细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苯丙氨酸(1)、对羟基苯乙胺(2)、3-另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3)、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4)、3-苯甲基-7-羟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5)、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6)、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7)、胸腺嘧啶(8)、尿嘧啶(9)。结论9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细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含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方法 利用吡酮酸7位哌嗪基4位氮上存在的活性氢为反应修饰基点,与磺酰氯,酰氯,氯甲酸酯进行Schotten-Baumann酰基化反应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有磺酰基、酰基和烷氧羰基类氟喹诺酮类似物。结果 合成了20个含有磺酰基、酰基和氧羰基的氟喹诺酮类似物,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进行了结构确认。结论 合成了16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初步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中的4个化合物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利必欣 (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研究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和 1∶1配比制剂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 2∶1和 1∶ 1两种配比的复方制剂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2、4mg·L-1,对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0 0 6、0 13mg·L-1,对克雷伯菌属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4、8mg·L-1;耐药率分别为 3 0 %、18%、1 0 %、4 5 %。结论康利必欣 (头孢哌酮 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 1∶1的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8.
The isolate of Bacillus pumilus associated with the marine sponge Ircinia sp. produced the surfactin-like lipopeptides, cyclic acyldepsipeptides. The hemolytic activity of individual cyclic acyldepsipeptides, bacircines (BI) 2, 3, 4, 5 and 5A having different acyl side chain structures (anteiso-C13, iso-C14, normal-C14, anteiso-C15, and iso-C15, respectively) was studied. The hemolytic power of bacircines depended on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side chain (n->iso->anteiso-) and pH values (5.6 and 6.5 > 7.4). Hemolytic potency as a function of BI 5 concentration was given for pH 6.5; 7.4; 8.0; 9.0. pH dependent hemolysis induced by BI 5 was shown to be reversible. The membrane damaging potential of bacircine 5 (5 microM) at pH 6.5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rate of hemolysis and by a shorter time between the introduction of BI 5 solution into the RBC samples and the onset of hemolysis. Under this condition, BI 5 decreased abnormally the microviscosity of erythrocyte ghosts bilayer. The damaging potency of BI 5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pH from 6.5 to 7.4 or its decrease from 6.5 to 4.9. It was shown that fatty acid bacircine fragment penetrated into the lipid bilayer to a depth of minimum 7 carbon atoms. Constants of dissociation of the Asp (pK 4.75) and Glu (pK 6.65) residues of bacircine in the lipid bilayer were obtaine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pH 6.5 BI 5 possessed membranotropic activity in the monoionic 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