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纹是人体一种稳定的遗传性状,具有民族间与种族间差异,它对遗传病防治、刑侦、人类学等有重要意义。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尚缺乌孜别克族皮纹学研究资料,本文报告并填补了该族皮纹学研究的成果,为民族皮纹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还参考中外文献发表的汉、回、土家、撒拉、锡伯、藏、高加索、英国人等九个群体加以比较,得出乌孜别克族指纹符合黄种人箕斗相近和民族间皮纹具有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背景:诸多实验聚焦在改变传统的细胞培养方式,希望利用三维支架材料能够获得更多细胞量。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的增殖特点。方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乳酸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在确定最佳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测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三维支架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代谢的特点。通过Celltracker Green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支架材料上的活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支架材料上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与结论:当培养基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质量浓度为5μg/L,乳酸质量浓度少于0.9g/L时,最有利于促进三维支架材料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在此优化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含5μg/LbFGF)和对照组(不含bFGF)中的扩增倍数分别为15.3和9.6,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136/d和0.113/d,实验组的细胞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6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支架材料上呈立体、多层生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三维支架的特有结构为细胞提供相对较大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3.
椎间管的观察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部椎间孔的大小,深浅各异,且每一椎间孔均有一定的深距呈短管状。解剖学家早已觉察椎间孔一词并不确切,而以称着椎间管比较合适。本文共观察15条(30侧)男性成人脊柱,先除去脊柱表面的软组织,显示出椎间管,用游标卡尺和特制的金属直角钩,测椎间管的长度,观察椎间管的方向,外口的形态,在外口的中点测量椎间管的上下纵径和前后横径。在相邻上下椎弓根中点的内、外侧划垂线,内外侧垂线间的距离为椎间管的长度。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京尼平的低毒性具有一定的种属和细胞特异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于应用两者构建组织工程脂肪至关重要。目的: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接种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上。MTT法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增殖情况,支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过程,以及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后,能够迅速在材料上黏附、增殖,其黏附率平均为86.5%;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性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逐渐增多,可以迁移进入支架内部并均匀分布。结果表明京尼平对细胞的毒性低,交联后的支架材料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用阈值法对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的佤族、拉祜族和德宏州的德昂族共2395人进行了苯硫脲(PTC)味阈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尝味阈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不同民族的味盲率差异高度显著,民族间味盲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高度显著,而尝味者平均阀值两两比较结果不一致。三个民族总计和拉祜族、德昂族中男女的平均尝味阈值间差异高度显著,而佤族的男女尝味阈值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三个民族总计和佤族的男女味盲率差异高度显著,而拉祜族和德昂族男女味盲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个民族总计的少年组与成年组平均尝味阈值间差异有显著性,味盲率间差异无显著性;佤族两年龄组平均尝味阈值间差异高度显著,而味盲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拉祜族、德昂族两年龄组间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软骨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日益受到关注,现有常用诱导方法无论是应用诱导培养基还是诱导因子,因其价格昂贵、用量大等因素限制了实际应用。 目的:验证人软骨细胞培养上清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新生儿脐血,获取并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切取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透明软骨组织,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利用其培养上清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2周后观察细胞表型外观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结果与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培养法可以分离获取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标记CD90,CD105高表达,不表达CD34,CD45。软骨细胞培养上清诱导2周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多角形、圆形转变,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表达阳性。提示软骨细胞培养上清可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达Ⅱ型胶原,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指纹各参数在宁夏回族、汉族群体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分析宁夏回族、汉族指纹样本共计614份,回族262人(男性129人,女性133人),汉族352人(男性206人,女性146人).结果 两民族间尺侧箕型纹和桡侧箕型纹存在显著性差异;同名指各组合频率按由高到低排序均为W/W>L/L>L/W>A/L>A/A>A/W;男性汉族TFRC为137.34±2.01,女性123.60±1.75;男性回族为137.36±2.25,女性120.58±1.91.结论 1.两民族TFRC不存在明显民族间差异,但有显著性别差异;2.两民族间一手五指指端花样类型的递减频率次序除U存在差异外,其他3项无显著性差异;3.A/W具有不相容性;4.不同地区回族群体指纹参数差异显著;5.弓形纹的分布具有明显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劼  刘才栋  沈馨亚  彭裕文 《解剖学研究》2003,25(4):293-294,299,I005
目的 观察正常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 ,探讨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3例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存在情况。结果 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的纤维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内均有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存在 ,这些神经末梢呈树枝状或念珠状 ,其走行与结缔组织纤维方向一致。结论 NO参与了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等结构的感觉信息的传递。人脊柱相关结构的神经末梢受刺激时 ,促使NO的释放和传递可能是引起原发性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纤维蛋白支架上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能否在体外构建的纤维蛋白支架上良好生长。 方法: 体外构建的纤维蛋白支架,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吉姆萨(Giemsa)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人羊膜上皮细胞在纤维蛋白支架上生长情况。 结果: 人羊膜上皮细胞在纤维蛋白支架上生长良好,细胞间相互有伪足等多种形式的接触。 结论: 体外构建的纤维蛋白支架与羊膜上皮细胞有组织相容性,纤维蛋白支架可能作为人羊膜上皮细胞的生长载体和胎膜破口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已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恢复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目前对以动脉注射或静脉注射途径移植干细胞哪种更好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途径移植对家犬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影响。方法:建立健康家犬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以随机编号法分为2组,分别以外周静脉注射及右股动脉介入经肾动脉直接注射DAPI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4h,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实验动物体内后的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普通光镜下观察可见两组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均出现广泛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经外周静脉注射及经肾动脉直接注射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在病损肾脏中成活,且两组荧光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种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肾脏内定殖,修复肾脏组织结构的效果相当,相对于动脉注射途径,经静脉注射移植途径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聚羟基脂肪酸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免疫排斥反应低、生物相容性好和降解产物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上作为实验组,培养板单纯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计算1,2,4 h两组贴壁细胞的数量,得出细胞贴壁率。MTT比色法观察2,4,6,8 d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法,检测3,6,9,12 d两组细胞内的DNA含量。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上5 d后,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1 h时,实验组的细胞贴壁率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段两组之间细胞贴壁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各时点间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各时间点细胞内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扫描电镜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上生长良好,形态呈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分泌较多细胞基质。证明聚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膜材料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复合PCR扩增,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首次对我国新疆哈萨克族(n=102)和锡拍族(n=110)群体进行D16S539、D7S820、D13S317三个STR位点的调查,建立了这两个民族群体遗传学数据库。经统计学检验,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果显示,哈萨克族群体中观察到8、7、8种等位片段,24、20、23种基因型。杂合率为:0.8019-0.8259;而锡伯族群体中则观察到7、8、8种等位片段,22、20、21种基因型,杂合度为:0.88750.9286。此外,比较两个民族的多态性分布,发现在D7S820位点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们位点均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STR位点在两个民族中的综合检验对于民族起源、变迁和民族识别以及民族间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了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新疆八个民族的中、小学生8000人,(男,女各4000人)的指纹嵴线离解出现频率,结果表明,十指有肤纹覆盖的任何区域,均可出现嵴线离解,其频率男高于女。民族间频率高低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内地民族中学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汉族中学生和在内地的民族中学生的应付方式和心理控制源的比较,分析民族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特征.方法 应用Levenson1981年编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调查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汉族中学生和内地民族中学生的应付方式及心理控制源结构是一致的,但存在倾向程度上的差异.同时还发现,在理解民族间差异时应该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结论 应付方式对青少年个体而言,既存在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存在社会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州土家族、家人和白族人耳垂的群体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 212名双亲均为同一民族的贵州土家族、家人和白族人进行耳垂形态学活体观察,并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计算耳垂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结果贵州土家族、家人和白族人有耳垂的出现率分别为47.97%、76.21%、67.98%,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2787、0.5121、0.4341,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7213、0.4879、0.5659。结论耳垂的遗传性状具有特异性,不同民族人群的耳垂遗传性状各不相同,存在民族、性别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血管内皮细胞:研究中一般称内皮细胞,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形成血管的内壁。它们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组织的功能,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功能。 热休克:组织工程中一种细胞处理方法,将细胞置于42 ℃(也有文献报道为47 ℃)中1 h,造成热休克状态。 背景:目前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因子或2种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诱导,热休克处理的内皮细胞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并探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 方法:将热休克处理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非接触共培养,诱导14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144、CD31、VEGFR2、vWF表型的表达;将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裸鼠皮下,14 d后取移植物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体内血管形成能力;Matrigel成血管实验观察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呈类似铺路石状排列,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R2、CD31、CD144、vWF表达增加;②体内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较对照组规律,有成血管倾向;③体外Matrigel成血管实验显示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能力较对照组有所增加;④结果表明,与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能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特异性表型转化较明显,具有一定血管形成倾向。 ORCID: 0000-0003-4089-8882(曹百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者直接将富血小板血浆作为支架材料与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等复合后体外培养发现软骨细胞在富血小板血浆三维支架呈现增殖生长,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增殖的同时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倾向。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受损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正常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备兔软骨损伤模型。2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制备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将动物分为4组,造模后生理盐水组关节腔一次性注入生理盐水0.5 mL;富血小板血浆组注入12.5%富血小板血浆0.5 m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入1×107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5 mL;富血小板血浆(12.5%)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107)组注入两种物质0.5 mL。造模后第12周,大体观察软骨损伤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部位细胞修复情况;根据O’Driscoll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造模后第12周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软骨损伤后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均显示富血小板血浆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的修复效果优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富血小板血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而且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单独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云南24个民族群体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调查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云南民族群体和地理上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云南省11个地区24个民族群体进行GSTT1,GSTM1基因型分析。结果:GSTT1和GSTM2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民族间的分布分别为0.188-0.633、0.400-0.745,地区间分布分别为0.286-0.583、0.433-0.745;基因频率与民族差异在GSTT1基因中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关系,而在GSTM1中无显著关系。基因频率与地区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关系。结论:GSTT1,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在云南各民族群体中存在差异,但在地区分布上比较均一。  相似文献   

19.
贵州彝族白族6对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贵州彝族、白族部分遗传性状分布及其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方法,调查了879人(彝族472人,白族407人)6对性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贵州彝族前额发际、发质、眼睑、睫毛、耵聍和达尔文结节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20.6%、34.3%、74.4%、76.3%、25.4%和60.8%;白族则分别为17.2%、39.3%、64.9%、86.2%、15.5%和66.8%。两民族眼睑、睫毛和耵聍3对性状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性别间发质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彝族男女间耵聍和达尔文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贵州两民族群体多为非尖型前额发际、软性发质、双眼皮、长睫毛、干型耵聍和有达尔文结节,6项群体遗传学特征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特点。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右江民族医学院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5.458,P<0.001);②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上不存在差异;③大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与大四的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5.887,P=0.001),在人际关系归因上与大二年级的学生有显著差异(F=3.482,P<0.05)。结论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在民族间几乎没有区别,但与性别和年级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