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的体内抗肝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荷瘤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激发宿主抗肝癌免疫应答的效应。方法用自行分离纯化的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免疫小鼠,然后给小鼠皮下注射H22肿瘤细胞,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用MTT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该外泌体使肿瘤出现时间延迟,肿瘤生长缓慢,小鼠生存率提高。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其细胞毒活性,促进CD4^+和CD^8+T细胞活化。结论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能诱导抗肿瘤应答,有效地诱导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有针对亲本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荷瘤 BALB/c 小鼠观察热休克小鼠肝癌细胞(H_(22))源 Exosomes(HS-Exo) 激发宿主抗肝癌免疫应答的效应.方法:用自行分离纯化的小鼠肝癌细胞 H_(22) 源 Exosomes 及 HS-Exo 免疫小鼠,然后给小鼠皮下接种 H_(22) 肿瘤细胞,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用MTT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_4~+、CD_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BALB/c 小鼠皮下接种 H_(22) 细胞,肿瘤长至可触及大小后,分别注射Exosomes及HS-Exo进行治疗,观察各组肿瘤大小及其小鼠存活期.结果:与对照组 Exosomes 相比,HS-Exo 能使肿瘤出现时间延迟,肿瘤生长缓慢(P<0.05);更能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其细胞毒活性(P<0.05),能更有效的诱导 CD_4~+ 和 CD_8~+T 细胞活化(P<0.05);更为显著的抑制了小鼠的肿瘤生长(P<0.05).结论:HS-Exo 具有更强的免疫活性,能更好的诱导小鼠抗 H_(22) 肝癌作用,有针对亲本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且具有更为显著的肿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褪黑素对H22肝癌小鼠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褪黑素(MLT)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方法;以H22肝癌小鼠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及四甲棋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荷瘤小鼠的各项免疫指标。结果;MLT能提高荷瘤小鼠(D4+/CD6+值,协同IL-2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强脾细胞NK及LAK活性,促进IL-2的诱性,并且MLT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延长其有活时间,与IL-2存在性。MLT在体外对H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胶质瘤细胞可分泌exosomes,探讨热休克对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产量及相关蛋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增强exosomes免疫活性及体外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结合超滤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得到胶质瘤细胞分泌的Exosomes和经热休克处理后胶质瘤细胞分泌exosomes(Heat shocked Exosomes,HS-Exo),电镜观察两组exosomes形态.westerrn-blot鉴定HSP70及ICAM-1表达.结果胶质瘤细胞及经热休克处理后均可分泌exosomes,直径约30-100nm,电镜形态无明显差别.经westerrn-blot检测热休克处理的细胞的HSP70及ICAM-1表达量增加,为进一步提高exosomes的免疫活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汪少华  沈宜  杨麟  李静  范维珂  陈黎 《医学争鸣》2008,29(24):2263-2266
目的:探讨顺铂与Exosomes瘤苗联合应用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接种H22>细胞的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xosomes瘤苗组,顺铂组,顺铂+Exosomes联合治疗组.15 d后处死小鼠,通过称量各小鼠H22>移植瘤的质量,计算抑瘤率;电镜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分别称脾质量和胸腺质量,检测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采用MI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NF-γ的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对移植瘤抑制力最强,抑瘤率达64.4%,电镜下可见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联合治疗组荷瘤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分别为(9.96±0.91),(3.51±4.79)mg/g,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P<0.01),且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增强(P<0.01);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2,INF-γ水平分别为(421.51±39.17),(39.86±3.15)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铂与Exosomes瘤苗联合应用,能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移植瘤生长,这种作用可能与增强抗肿瘤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癌细胞源exosomes,对其超微结构进行鉴定,探讨exosomes对胃癌细胞增值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速梯度离心法从MGC 803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提取exosomes,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鉴定,并利用MTT法探讨exosomes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结果:胃癌MGC 803细胞来源的exosomess具有特征性的盘状结构,由双层膜构成,直径约50~130 nm。Exosomes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MGC 803细胞的增殖。结论:癌细胞来源的exosomes能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其表面所负载肿瘤抗原可能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苦参碱的体内抑瘤效应与荷瘤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初步探讨苦参碱抑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 MTT法观察不同剂量苦参碱对荷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增殖能力的影响 ;采用小鼠 H2 2 肝癌细胞实体瘤模型进行苦参碱的体内抑瘤实验 ,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 (IR) ,观察荷瘤小鼠免疫器官质量和病理学形态的改变 ;EL 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和白细胞介素 - 12 (IL - 12 )水平。结果 高、低剂量苦参碱对小鼠 H2 2 实体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瘤率分别为 6 0 .7%和 6 2 .5 % (P<0 .0 1) ;体外增殖试验显示 ,苦参碱单独作用时 ,对荷瘤小鼠静止 PBL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但对刀豆蛋白 A (Con A)活化的荷瘤小鼠PBL 的体外增殖反应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苦参碱质量浓度的增高 ,促进作用随之减弱 ;苦参碱治疗后小鼠的脾脏和胸腺质量减轻 ,其中以脾脏变化更为明显 (P<0 .0 1) ,病理切片显示胸腺皮质变薄 ;苦参碱不能提高荷瘤小鼠血清 IL - 2和 IL - 12水平 (P>0 .0 5 )。结论 苦参碱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但在体内、体外都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显示苦参碱的抗肿瘤活性不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对小鼠H22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苦参碱在体内和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小鼠腹水瘤细胞H22的体外杀伤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H2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在BALB/C小鼠H22移植瘤模型上观察苦参碱的体内抑瘤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苦参碱治疗后荷瘤小鼠肝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荷瘤小鼠肝癌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苦参碱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H22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对小鼠肿瘤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高、低浓度组抑瘤率分别为60.71%和62.53%;用药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电镜下可见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肿瘤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增强,与荷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苦参碱在体内外对H22肿瘤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促进肿瘤细胞表达Bax蛋白,抑制Bcl-2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刘晓平  区庆嘉 《广东医学》1997,18(6):405-407
CD3AK细胞是一种增殖快、扩增倍数多、细胞毒活性高和低rIL-2剂量依赖的新型免疫活性细胞。本实验应用CD3AK细胞治疗小鼠B16黑色素瘤原发和肺转移肿瘤,结果显示:CD3AK细胞仅需小剂量的rIL-2即可激活,且体外抑癌效应增强,实验动物的瘤体大小和肺转移结节数明显下降,生存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l-6转染B7.1基因后在体内外抗肿瘤免疫的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用pLXSNB7.1转染PA317包装细胞,经G418筛选出高滴度阳性的细胞克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B7.1分子的表达情况;用所获病毒上清进一步感染Hepal-6细胞,观察转染B7.1基因后Hepal-6细胞作为肿瘤疫苗在体内外诱发抗肿瘤免疫的情况。结果:Hepal-6/B7.1高表达B7.1分子,其致瘤性明显降低。接种小鼠后成瘤率为20%,而亲代Hepal-6细胞成瘤率为100%,转B7.1基因肿瘤细胞疫苗可抑制肿瘤生长速度,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且转B7.1基因肿瘤细胞疫苗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结论:转B7.1基因的肿瘤细胞作为肿瘤疫苗可有效地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同一晚期卵巢癌患者,对组织来源和腹水来源的exosomes进行方法和数量的比较,探讨获得卵巢癌患者exosomes的最佳途径.方法:收集晚期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分离癌细胞进行培养,留上清液,取同一患者的腹水,通过超速离心和超滤等方法提取上清液及腹水中的exosomes,电镜下检测;Western Blot测定exosomes 上HSP70, HSP90, 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用BCA蛋白测定法测定exosomes的蛋白浓度,计算蛋白总含量.结果:腹水离心时间比上清液离心时间长,所有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癌细胞阳性的腹水均能分离出exosomes,癌细胞阴性的腹水中未分离出exosomes;两种来源的exosomes共同表达MHCⅠ类分子、HSP70和HSP90,均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腹水中分离出来的exosomes蛋白含量比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含量高(P<0.05).结论:腹水中癌细胞阳性的患者,腹水是exosomes的比较理想的来源;无腹水或腹水中癌细胞阴性的患者,exosomes可来源于卵巢癌组织.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于中胚层,具有修复组织损伤的作用。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囊泡样物质,与来源细胞功能相似。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受到广泛关注,其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外泌体特性及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治疗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s,Dex)的制备、提取及体外功能鉴定。方法:F344大鼠骨髓来源DC培养6后分为2组,一组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immature DC,imDC):直接收集上清;一组为成熟树突状细胞组(mature DC,mDC):每孔加入终浓度为1μg/ml的LPS培养48h后,收集上清。然后用多步离心法分离得到Dex,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Dex的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两组Dex与Wistar大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p70)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实验(MLR)检测共培养DCs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mDC分泌的exosomes相比,imDC分泌的exosomes表面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表达CD80、CD86、CD40共刺激分子,而且与Wistar大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培养后刺激IL-12p70分泌能力较低(P<0.05),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较mDC分泌的exosomes组弱(P<0.05)。结论:不同成熟状态下的DC分泌...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正常人和前列腺患者外周血外泌体的含量,并探究外泌体在前列腺癌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离心法收集正常人和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并测定外泌体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中CD63 的表达。MTT 和Western blot 检测外泌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和外泌体分泌能力的影响。复制前列腺癌肺转移小鼠模型,并检测前列腺癌患者来源的外泌体对前列腺癌细胞肺转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转移癌组织中CD63 和Ki-67 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外泌体含量(27.69±11.66)μg/ml 高于正常人(7.41±5.2)μg/ml(P <0.05)。伴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含量(33.40±10.45)μg/ml 高于无远处转移前列腺癌患者(18.17±5.96)μg/ml(P <0.05)。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提高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外泌体产量。注射外泌体组裸鼠肺部转移灶数目(16.28±6.94)高于对照组(4.72±2.51)(t =5.265,P =0.000)。结论 外泌体提高前列腺细胞增殖活性,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分泌外泌体,促进前列腺癌细胞肺转移。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癌细胞主动分泌的外泌体是前列腺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通过改变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微环境促进前列腺癌进展。具体而言,外泌体是通过其携带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RNA、蛋白质等参与前列腺癌进展相关的分子事件。因此,在临床上,外泌体及其内容物有望成为预测前列腺癌进展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和干预靶点。近年来,前列腺癌外泌体领域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并在预测前列腺癌进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价值,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PCs-Exos)对血管新生和胶原沉积的作用,阐明其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分离并鉴定EPCs-Exos。观察分析EPCs摄取EPCs-Exos。1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皮肤缺损模型,分别将等量的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分别注射至4组大鼠的皮肤缺损周围区域。在0、3、7和14d测量各组大鼠伤口闭合区域的范围;14d时取愈合区组织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EPCs-Exos的治疗效果。在体外,将含有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培养基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利用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UVECs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并鉴定原代EPCs,EPCs的CD31免疫荧光染色、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均呈阳性。电镜观察EPCs-Exos形态为近圆形,直径为40~100 nm。在注射EPCs-Exos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中,随着注射剂量增大,皮肤缺损疤痕直径逐渐缩小,疤痕愈合度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促进愈合皮肤组织胶原的成熟,14d时150 mg·L-1EPCs-Exos注射组最明显。在体外实验中,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刺激内皮祖细胞促进其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及上调VEGFA表达水平,150 mg·L-1EPCs-Exos组的迁移速率、网分支数目和VEGFA表达水平均高于50 mg·L-1EPCs-Exos组和PBS组(P<0.05)。结论:EPCs-Exos可以通过正向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而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