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归包括血清学治愈、血清固定以及血清学失败.血清学治愈是指梅毒患者经推荐方案治疗后,其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定性转为阴性或定量滴度下降至少4倍或以上.血清固定是指治疗后,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早期梅毒随访6~12个月、晚期梅毒随访12~24个月不再变化或上下波动<1个滴度的现象.血清学失败是指治疗后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不降低,出现4倍及以上的上升现象.血清学转归与梅毒临床类型、治疗方案、起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隐匿性苍白螺旋体感染、是否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需要进行非特异性抗体定期检测,必要时给予治疗.血清学失败者,可能是病原体对治疗药物不敏感,应重新治疗.  相似文献   

2.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梅毒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评价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梅毒颗粒凝集试验(TPPA)3种方法.对67例梅毒及其中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患者作血清检测。对5年来诊治的临床一期、二期梅毒血清抗体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一期梅毒WB检测出现不同抗体谱条带,其中均有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的条带,RPR试验及TPPA部分为阴性。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梅毒患者.18个月内检测时WB9.52%阴转,24个月时28.57%阴转;TPPA阴转的情况同WB;RPR滴度随疗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6个月内28.57%阴转,24个月85.71%阴转: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17000的条带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既敏感又特异:部分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2年,梅毒抗体可以完全消失;RPR试验可用于梅毒治疗期间的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动态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12个月分别取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梅毒螺旋体(TP)共同培养,分别用ELISA及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和PBMC中的IL-4、12、IFN-γ及其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转阴情况。结果:IL-12和IFN-γ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无明显相关性,IL-4表达水平与血清RPR试验转阴率呈负相关。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梅毒预后的一个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皮质类固醇对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11例用皮质类固醇的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及20例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分别于治疗后的15d及3、6、9、12个月,随访两组梅毒患者的皮损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情况。结果 11例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梅毒患者其外周血CD^3 、CD^4 显著低于未用皮质类固醇的对照组;其皮损的消退及RPR转阴率在3个月内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皮质类固醇可使二期 梅毒患者的外周血CD^3 、CD^4 下降,从而影响梅毒患者近期皮损的消退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转阴率。  相似文献   

5.
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和白介素10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10(IL-10)进行了检测,并比较了不同病期、不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间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动态观察了梅毒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变化。一、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早期梅毒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0~68岁(平均35.8岁)。一期梅毒18例,病程2~5周;二期梅毒30例,病程2~4个月。所有患者RPR(购自上海科华公司)、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购自日本富士公司)均阳性。既往身体健…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科学》2019,(11):133-136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各期不同滴度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7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的649例首诊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滴度为1∶4~1∶128,所有患者均接受头孢曲松钠1g ivd qd×10天+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im qw×3治疗,记录治疗1年后患者RPR转归情况,比较不同梅毒分期以及不同滴度数之间血清RPR转阴率、总有效率。结果①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治疗1年后血清RPR转阴率分别为80.45%、76.25%、64.02%和12.33%;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92.07%、和61.64%;②患者血清PRP滴度数1∶4、1∶8、1∶16、1∶32、1∶64和1∶128,治疗1年后血清RPR转阴率分别为35.43%、56.22%、68.59%、69.23%、73.68和75.78%;总有效率分别为70.08%、87.03%、94.87%、97.80%、100.00%和100.00%。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显著,表现在转阴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潜伏梅毒,血清RPR滴度数越高转阴率和总有效率越高,特别在血清RPR为1∶16以上时应用联合疗法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0岁。梅毒病史17个月,阵发性头疼4个月。17个月前患者确诊“一期梅毒”,正规治疗并定期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下降4倍,皮疹消退。10个月前躯干、四肢出现鳞屑性红斑,掌跖部亦有类似皮疹,RPR滴度上升,梅毒复发,再次治疗后皮疹消退。4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头疼,后于外院神经外科住院,查头部核磁共振成像为右侧肿块,考虑为转移性肿瘤。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为梅毒树胶肿,头痛症状消失,遂于我院性病科进行梅毒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8.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 了解头孢曲松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价值。方法 :  4 7例出现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2 4例 ,以头孢曲松 1.0静脉滴注 ,qd×15复治 ;对照组以苄星青霉素 2 4 0万U肌注qw× 3复治。复治后第 3、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 ,RPR下降 2个或 2个以上滴度为有效 ,RPR下降不到 2个滴度为无效判定结果。结果 : 复治 6个月后 ,治疗组痊愈 2 3例 ,有效 1例 ,痊愈率为 95 .83% ;对照组痊愈 17例 ,有效 4例 ,痊愈率为 79.9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4 5 2 ,P <0 .0 5 )。结论 : 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 ,头孢曲松优于苄星青霉素 ,机理可能缘于两者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神经梅毒住院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神经梅毒分型、血清RPR滴度、血清TPPA滴度、脑脊液RPR滴度、脑脊液TPPA滴度、白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病程、治疗方案、疗程数、既往治疗史、冶游史、颅内感染史、脑梗死史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血清RPR滴度≥1 ∶ 16、脑脊液RPR滴度≥1 ∶ 4的患者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更高(均P<0.05);病程≥1年、接受≥3个疗程、陈旧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治疗有效的概率更低(均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后发生血清治疗有效的不利因素包括病程长、治疗次数多、既往脑梗死,应及时关注此类神经梅毒患者,尽早干预,避免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与RPR试验阴转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患者RPR试验阴转的关系.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检测30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于驱梅治疗结束后的第1,3,6,9,12个月随访这些患者的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情况.结果 10例一期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均转阴,皮损中有9例表达Th1/Th2型细胞因子,1例仅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20例二期显性梅毒患者在随访期内血清RPR试验有12例转阴,皮损中16例有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4例仅有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早期梅毒皮损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梅毒RPR试验阴转呈正相关,干扰素γ表达越高,血清RPR试验越容易转阴.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的早期活化和持续存在在清除局部病原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8例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的18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7例,麻痹性痴呆5例及颅内占位2例。18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16例(88.89%)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7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0 × 106/L),13例患者脑脊液蛋白 > 0.5 g/L。头颅磁共振(MRI)分别表现为脱髓鞘、脑萎缩、脑梗死等。除2例血清TRUST滴度1 ∶ 4的患者外,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时,TRUST滴度均有4倍降低。除1例麻痹性痴呆外,所有患者在随访中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其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初始滴度等因素的关系,并作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423例梅毒患者2年内RPR试验阴转率为82.5%,有74例(17.5%)出现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二期梅毒为17.5%,潜伏梅毒为4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毒分期是与血清固定发生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在过去10年中,后5年各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增多是后5年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潜伏梅毒的筛查和及时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连地区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科首诊或由大连地区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150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梅毒分期、伴发性病、T细胞亚群、治疗用药、初始滴度、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TP-IgM)、感染途径等因素进行Log...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晚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TRUST滴度变化及T淋巴细胞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RUST下降滴度个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显著增加、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期、有其它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18.
梅毒血清学五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五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各期梅毒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评价各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做特异性抗体定性检测;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做非特异性抗体半定量检测。结果ELISA,SYP,TPHA,TPPA四种方法对梅毒特异性抗体的定性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TRUST对二期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出率最高,其余各期阳性率相对较低。结论①使用SYP对临床上疑诊梅毒的患者进行筛选,结合TRUST的实验结果可对梅毒进行诊断。②综合考虑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变化水平才能真实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医院产科收治204例及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成都市西区医院产科收治1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将对不良妊娠结局有影响的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措施。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有其他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