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锐  甘巧蓉  郑彩霞  李红霞  周文  黄建荣  潘晨 《肝脏》2011,16(4):286-290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57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治疗.记录两组基线时的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  相似文献   

2.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χ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χ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I>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χ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 DNA载量下降3.95 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 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 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56例慢重肝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抗病毒治疗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复常、HBV-DNA水平及HBsAg滴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除年龄、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 IL)等因素外,抗病毒治疗也是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独立因素(P〈0.05),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论影响慢重肝患者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综合治疗基础上适当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191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按照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与否分为治疗组(945例)和对照组(967例),对照组给予内科药物及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等生化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等生化学指标在治疗后72小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临床好转率及12周存活率分别是62.8%、59.4%及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31.5%及30.0%(χ~2值分别为215.12、197.93、176.45,P值均为0.000)。人工肝治疗中出现了皮疹(7.0%)、一过性血压下降(1.6%)及穿刺处渗血(0.2%)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与HBV DNA、病情、并发症、人工肝治疗及抗病毒治疗等因素有关(P值分别为0.006、0.008、0.016、0.024、0.000)。结论人工肝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缓解HBVACLF患者的症状、改善生化学指标及提高存活率。HBV-ACLF一经确诊,若患者具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应极早进行人工肝联合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拒绝接受核苷类似物,n=12)和治疗组(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39,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以及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MELD评分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结果:结束住院治疗时,治疗组20例病情明显好转,表现为血清转氨酶以及胆红素明显下降,MELD评分降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48,P<0.05);但3种药物(拉、恩、替)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使用强效快速类核苷类似物能显著延缓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可溶性CD163(sCD163)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水平,以及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学习队列,检测血清CD163水平;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验证sCD163水平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28 d生存期的预测。结果纳入171例患者进入学习队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sCD163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sCD163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Rs=0.6199,P〈0.01)、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s=0.5751,P〈0.01)正相关,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s=-0.2194,P=0.0232)、纤维蛋白原水平(Rs=-0.3898,P〈0.01)负相关。sCD163水平(HR=2.601,P=0.01)与肝性脑病(HR=5.003,P〈0.01)是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3,P〈0.01),并在回顾性队列中得到验证。结论血清sCD163水平是预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优良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按有无应用抗病毒药物分为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查阅住院期间的病例并记录随访5年内的资料,比较两者之间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差别。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出院时好转率分别为70.00%和36.3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40%、72.10%和72.10%;未抗病毒组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6.36%、27.30%和27.3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预后及其与HBeAg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准确判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体外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其中HBeAg阴性者55例,HBeAg阳性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HBeAg状态患者预后及各项检验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甲胎蛋白等)的差异。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P=0.158),检验指标中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 1,P=0.000 5,P0.000 1),进一步做ROC曲线,AUC值:前白蛋白,0.875;甲胎蛋白,0.795;国际标准化比值,0.792。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下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乙型肝炎相关ACLF预后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康健  丁德平  李新宇  孟忠吉  陈悦 《肝脏》2013,(12):831-832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方法将56例ACLF 患者根据年龄和性别配对,人工肝支持治疗组(观察组)和非人工肝支持治疗组(对照组)均为28例患者,对比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结果28例观察组患者进行44次 ALSS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胆红素、转氨酶等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T 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相关 ACLF 患者通过 ALSS 治疗可使临床症状体征得以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防风通圣散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两周)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53例,其中对照组19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加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防风通圣散中药汤剂,观察时间为两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在治疗两周时观察组患者在转氨酶、胆红素、PT降低及PTA升高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1周时(73.52%vs 42.11%)及第2周时(94.11%vs 68.42%)的好转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获得更高治愈的可能。结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两周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防风通圣散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林格 《内科》2014,(5):558-55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2组采用类似的内科基础治疗,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组加血浆置换,采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比较2组患者在MELD〈30、30≤MELD〈40和MELD≥40 3个亚组中的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存活率为63.82%,而对照组总存活率为44.44%(χ2=4.31,P〈0.05);在30≤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为71.42%,而对照组存活率为38.10%(χ2=4.71,P〈0.05),在MELD〈30和MELD≥40亚组中,治疗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MELD〈40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入选i00例确诊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其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科标准治疗,恩替卡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78.ooA:56.0%、60.oN:40.0%),两组近期生存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MELD评分也明显较对照组为低[(21.34±6.12):(25.31±6.32)],P%0.01。[结论]恩替卡韦能够明显延缓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4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总结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第4周和第8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化指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总胆红素(TBil)及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率提高(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消退患者黄疸、改善PTA,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南方医院肝病中心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HBV相关肝硬化(CIR)、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检测网织血小板比例、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血小板活化比例(PAC-1、CD63、CD62p)、糖蕚素、可溶性CD163、凋亡血小板比例等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8例,肝硬化组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75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计数98(3~253)G/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172(24~327)G/L低(P0.01),与肝硬化患者88(22~244)G/L相当(P=0.913)。ACLF患者入院1周血小板计数71(4~208)G/L较入院当天97(21~267)G/L明显下降(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脾脏厚度(40.4比35.1 mm,P=0.002)、D-二聚体(443.5比90 ug/L,P=0.002)、PT-INR(2.14比1.26,P0.01)、sCD163(5.33比1.81 ln mg/mL,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1.24比2.25 g/L,P0.01)和血小板PAC-1(+)阳性率(3.33比10.7,P=0.002)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网织血小板比例、TPO、CD62p、CD63、糖蕚素、凋亡血小板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PT-INR、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凋亡水平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白蛋白水平、糖萼素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厚度、糖萼素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是ACL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R2=0.597,P=0.011)。入院日的血小板计数可预测28天死亡(AUROC=0.72,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脾脏厚度、纤维蛋白原、糖萼素为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日血小板计数可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清化凉血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个分中心共计7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清化凉血化瘀方加减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4周、6周和8周时的中医证候评分、病死率、实验室指标(ALT、AST、TBil、DBil、ALB和PTA)和MELD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70.27%)(P=0.043)。治疗组的TBil和DBil水平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第4周、6周和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MEL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25)。洽疗第2周至第8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化凉血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加速胆红素的消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6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进行辨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肝功能、凝血功能、HBV DNA阴转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1)所有患者随访至治疗后12周,试验组患者生存率(71.6%)显著高于对照组(44.4%)(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7.8d和4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和12周后,除了Alb外,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AF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和12周后,两组患者PT明显缩短,PTA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PT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12周后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44.0%)(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65.7%)明显大于对照组(33.3%)(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病科确诊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500例,统计在治疗随访中肝衰竭预后好转或者病情加重的例数,并结合临床检查,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earson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出现预后病情恶化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凝血酶原时间(PT)、肺部并发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血肌酐、入院后抗病毒治疗情况、胆碱酯酶、血脂、血清纳指标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PT延长、肺部并发感染、出现肝性脑病、入院后未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乙肝外其他肝病病史、PT延长、肺部并发感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65-1069
目的探究解毒凉血健脾方对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6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累积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一元方差分析或多元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第4周,中西医结合组累积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vs 53.8%,χ~2=4.734,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1、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白蛋白明显升高(P值均0.05);治疗第1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3、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解毒凉血健脾方能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相似文献   

20.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用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1年。结果治疗组在1年治疗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EV 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8.57%,对照组为16.67%。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