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2.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陈秀云 《新闻记者》2008,(12):78-80
理论通常都是写出来的,新闻理论当然也是写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新闻理论教材,给人留下了"写得不好看"的印象.陈力丹教授的新著<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则是"讲"出来的,录音整理,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讲得让人入境,所以值得一看,而且确实能让人读下去.这是一本致力于应用却又超出应用目的的理论著述.  相似文献   

4.
好新闻,就要把故事讲得精彩。党报要办得可读性强,受读者喜欢,同样要讲好故事。由于多少年来形成的刻板套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媒体有所改变,但很多党报记者仍不擅长讲故事,导致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不佳。如果把新闻报道写成故事,或者说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可以克服呆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新闻故事通常有两种讲述方式。一种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讲故  相似文献   

5.
辰目 《传媒》2015,(2):1
《传媒》编辑部上期策划了一组关于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活动的纪实稿件稿件本身写得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 中国记协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就此发表了很有分量的见解.笔者想从三个方面与同行们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8.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10.
报上的经济新闻不少,群众爱看的却不多。作为一个记者,自己写的稿件登在报上没人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为什么读者不爱看?因为有些经济新闻写得太死板、太干瘪,不能吸引读者。要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确实很难。从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下一番功夫。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当前,争取读者把我们写的新闻看  相似文献   

11.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风雨记者路》这是我们新增设的栏目。设此栏目,意在让那些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上的新老记者,把那些在做记者路上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生动有趣的事情用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散文般的语言,展现给读者。这期推出的首篇《鸡毛札》写得生动、深刻、有趣、诙谐、幽默、读来或捧腹大笑,或眼含热泪,感人至深。欢迎广大记者朋友,把你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4.
进了新闻门,就要写新闻,当记者就必须要会讲好的故事。站在编辑角度而言,讲好故事其实就是写出好稿子。但要写出精彩的新闻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同样的新闻,不同的挖掘和不同的表达,便会呈现出不同的信息世界和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100:6;《故事会》式的新闻写法 义乌有150多万外来建设者,这一庞大的数量后面,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100名外来建设者中,只有6名大学生.这要求我们相应的版面、报道,不能够太"曲高和寡",要通俗易懂一些,要接近生活一些. "热线·现场"版以刊登时效性较强的热线、现场新闻为主,很多内容都和外来建设者有关,也是外来建设者最喜欢阅读的版面之一.因此,除了社会新闻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直白、通俗".我们给记者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这个版面的社会新闻,写得要像上海《故事会》里面的小故事一样,情节生动,语言有生活气息.比如说《她刚坐进宝马车,一陌生男就坐进了副驾驶座"别动,抢劫!"》,从标题看就很生活化,谁都能看明白;还有《有人上车"贴得太近",你得当心》,除通俗外,服务性也很强.  相似文献   

16.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17.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总感到难度很大,甚至认为新闻写作是高不可攀,而无从下手。其实无论写什么作品都应该像说话一样,是一种轻松、自然而愉快的事情,只不过是换了个表达方式而已。写新闻要想入门快,最好从写新闻故事开始,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曾讲过故事,甚至就连阿姨、老奶奶也都会讲,尤其当听到了新鲜事儿时,更会把事情生灵活现地讲给别人听。这个体裁大家都不陌生,只不过是把口头上的故事再搬到纸上罢了。在新闻界,小故事是用来报道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新变化、新气象的一种新闻体裁,所以又称“好人好事”。它是一种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8.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19.
舍哈拉查德每天都从一个人的生平开始讲起,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故事里的人物命运多舛,于是有了《一千零一夜》。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是大千世界、世情百态.笔下同样是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与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采访中,多家新闻单位记者报道同一题材、同一事件是很常见的。同开一个会,同采访一个人,写出的稿子是不可能一样的,有的人写得水平很高,有的人却写得一般。如何能在同一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一、采访要深入。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十几家媒体记者对全国劳模杨小虎进行联合采访。杨小虎是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