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太湖北部梅梁湾水域水质因子聚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刘元波  高锡芸 《湖泊科学》1997,9(3):255-260
计算了沿梁溪河河口到太湖湖心断面上10个监测点17个水质因子93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Kendall秩相关系数,进而运用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因子聚类,正态分布检验和聚类结果表明,采用Kendall秩相关进行了聚类为宜,结果将诸因子聚为五大类:TDN,TN,CON,NO2-N,NH4-N,OH和CODMn归为一类,TDP,TP,PO^3+4和pH值归为一类;SS和SD归为一类,反映了该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19  
诸敏 《湖泊科学》1996,8(2):133-138
通过对1980 ̄1994年太湖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太湖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探讨了太湖水质污染原因及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机制,提出了太湖水质保护及富营养化防治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近15年面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殷立琼  江南  杨英宝 《湖泊科学》2005,17(2):139-142
本文利用80年代后期以来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近15年太湖的面积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3年的15年来,太湖面积共减少9.0226km2,其中湖泊围垦了4.4584km2,湖滩地面积0.6968km2,取土围堰面积3.8674km2.  相似文献   

4.
2007年以来环太湖22条主要河流水质变化及其对太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易娟  徐枫  高怡  向龙  毛新伟 《湖泊科学》2016,28(6):1167-1174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太湖流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太湖湖区以及入湖河流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太湖湖区以及环太湖22条主要入湖河流2007-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按行政区划分析22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其与太湖水质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境内河流2007年以来污染物浓度普遍高于浙江省,但主要入湖河流总体上呈好转趋势,并且河流各指标的浓度变化与太湖的水质变化密切相关,验证了河道污染物输入作为太湖主要的污染物外源,直接影响太湖水质的变化,指出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输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原生动物纤毛虫对太湖梅梁湾水质富营养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蔡后建 《湖泊科学》1998,10(3):43-48
1993年4月-1994年1月研究了太湖梅梁湾湖区纤毛虫的群落分布,共检出7目19属,根据TSI指标,该湖区可分为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水域,在富营养型水域中分布着特有的纤毛虫种类。  相似文献   

6.
太湖北部湖区水体中浮游细菌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冯胜  高光  秦伯强  陈默 《湖泊科学》2006,18(6):636-642
2003年1月-12月对太湖北部湖区8个采样点进行了每月1次、为期一年的水体中浮游细菌数量的测定,并同步对溶解性有机碳(DOC),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浮游细菌数量存在明显的季前变化和空间差异,夏秋季浮游细菌数量比冬春季高,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7月份,平均值为7.43×106cell/ml,最低值出现在3月份,平均值为3.14×106cells/ml,最低值与最高值差异达73%;污染严重的河口区浮游细菌数量明显高于湖心区,最高值出现在河口的6#点,平均值为5.51×106cells/ml,比湖心区最低值8#点高83.2%,并呈现从河口、湾内至湖心随水体污染程度减轻而逐步递减的趋势;浮游细菌数量与温度和浮游植物量显著相关.而与水体中营养盐无关,预示着太湖水体中的营养盐已处于较高的水平,不再是浮游细菌生长的限制因素,而来源于浮游植物的有机碳可能是其生长的重要碳源.  相似文献   

7.
太湖水质时空特性及其与蓝藻水华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张晓晴  陈求稳 《湖泊科学》2011,23(3):339-347
以太湖2005-200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和自相关分析方法,针对总无机磷,总无机氮、水温等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进行时空序列分析,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水质指标变化的空间特点、时问周期性及其与蓝藻水华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空间分布大致分为三个人湖河口、四个湖湾、湖心区、西部湖区、东部湖区等十个区...  相似文献   

8.
罗晓春  杭鑫  曹云  杭蓉蓉  李亚春 《湖泊科学》2019,31(5):1248-1258
利用2004-2018年卫星遥感解译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构建蓝藻综合指数,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同期气象因子与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关系,定量评估影响蓝藻水华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征变量的重要性度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光、温、水、风等主要气象要素中,气温对蓝藻水华综合指数起着主导的作用,其次是风速和降水,日照时间的影响或可忽略.其中气温条件中重要性度量最大的是年平均气温,其次是冬、春季节的平均气温;风速因子中影响较大的是7月份的平均风速;水分条件中主导因子是9月累计降水量.优选的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值与实际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拟合优度为0.91,通过0.01显著性检验,随机森林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用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值对太湖蓝藻水华分等级评估,模型模拟精度达到了86.7%,其中5个重度等级年份模型模拟结果完全一致,中度等级的6个年份模型模拟值有5年与之相符,中度以上等级的模拟精度达90.9%,模型能够反映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综合指数的综合影响,对中、重度蓝藻水华的模拟效果更好.随机森林模型有助于理解富营养化状态下影响蓝藻水华的主导气象因子,利用气象因子的可预测性可以促进蓝藻水华预测预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9年4、7、10月对网围拆除后东太湖原网围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资源的调查监测,构建"营养—运动"复合功能群,分析探讨鱼类功能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网围拆除后东太湖鱼类群落监测到39种,鲤科鱼类占比66.67%,与太湖相当(66%).采集到的鱼类可构建为4个营养功能群和5个运动功能群...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江苏省)水质污染空间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胡开明  李冰  王水  周家艳  田颖 《湖泊科学》2014,26(2):200-206
基于SPSS 20.0统计软件,对太湖流域(江苏省)9个三级生态功能分区和湖体28项水质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处理,从原始监测数据中提取出5个主成分,计算其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值,研究主要污染因子的组合,并对相应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了水体中氮、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而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水体重金属水平,整个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略有不同,水环境质量也大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湖体也存在对应的空间特征,反映了流域外源输入是导致湖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太湖流域的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东太湖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东太湖的水质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其中TN变化范围0.57-3.91mg/L,平均值1.61 mg/L,NH4 -N变化范围0.01-0.42mg/L,平均值0.14mg/L,NO3--N 变化范围0.044-0.549mg/L,平均值0.16mg/L,而TP平均值为0.103mg/L,与以前的调查结果相比,TN、TP和NH4 -N 均明显增加,CODMn有所下降,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不同水域因其影响因子不同,水质亦有明显差别,湖心区水质最好.目前,东太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部分湖区已达到富营养状态.最后根据东太湖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蔡梅  钱旭  王元元  陆志华  张玮 《湖泊科学》2022,34(5):1493-1504
为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及环境因子对太湖磷污染的贡献,揭示磷在太湖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本文以太湖主要入湖湖区竺山湖、西部沿岸区、南部沿岸区和主要出湖湖区东太湖为对象,调查了表层水、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总磷(TP)分布的概况,分析了不同介质中磷的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水和上覆水TP浓度基本相当,平均值均为0.10 mg/L,上覆水和间隙水TP差异较大,间隙水平均浓度约为上覆水的7倍,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为474~2160 mg/kg.在本研究水域中,TP具有较强的沉积物吸附特性,沉积物作为“汇”的特征明显强于其“源”的特征,且磷的留存能力高度依赖于铁浓度.空间分布上,入湖湖区磷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出湖湖区,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存在较大的底泥污染释放风险,但竺山湖外源污染影响较内源污染更加突出,应列为当前太湖磷治理重点关注的区域,建议以控源截污作为竺山湖周边区域的治理重点.西部沿岸区需注重外源和内源污染同步控制.南部沿岸区周边区域需妥善处理好未来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负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太湖水体交换周期近十余年发生的变化,本文收集整理了1986-2018年太湖水文巡测、汛期水文巡测数据以及太湖流域沿江城市引水量、流域降雨量变化数据,基于太湖出入湖水量的变化研究了太湖水体交换周期的变化及原因,并对交换周期变化对水质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太湖入湖水量有显著上升,2007年以来平均每年入湖...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上游平原河网区水质空间差异与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涛  陈求稳  易齐涛  王敏  黄蔚  冯然然 《湖泊科学》2017,29(6):1300-1311
在太湖流域上游的宜溧—洮滆水系主要河道设置67个监测点,分别于2014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进行水质监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水质的空间差异性和季节性变化,并利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宜溧—洮滆水系污染程度较严重,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年均值分别为4.93、0.26和7.63 mg/L;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时空差异性,时间上冬、春季污染程度较高而夏、秋季较低,空间上无锡和常州氮、磷污染较为严重,宜兴和溧阳市有机污染程度较高;水质标识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水质基本为IV类或V类,其中TN、TP及CODMn是关键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16.
动态聚类分析与太湖水质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漪平 《湖泊科学》1992,4(2):73-78
以总硬度、pH、溶氧、化学耗氧、总氮、总磷、浮游植物、透明度8项指标为依据,参照现行湖泊营养类型划分标准,应用fuzzy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42个主要湖泊聚类并划分其营养类型,同时对各类型的指标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λ=0.69下,42个湖泊共聚为13类。其中,中、富营养型有较强的相似性,其差异显著的指标为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贫营养型湖泊相似性差,其共同特征是指标中一项或数项显著异于一般营养范围。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