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580例患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调取资料并记录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椎体压缩程度、楔形变角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折部位、单/双侧穿刺、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单变量因素分析椎体压缩程度[OR=2.68(2.03~3.24),P0.01]、骨折椎体数量[OR=3.54(2.87~4.12),P0.01]、骨折部位[OR=4.02(3.34~4.67),P0.01]、骨水泥注入量[OR=2.52(2.01~2.92),P0.05]、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1.98(1.67~2.42),P0.01]、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OR=2.70(2.31~3.22),P0.01]认为与术后疗效相关,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LR法),骨折椎体数量[OR=4.70(3.28~5.61),P=0.000]、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5.12(2.07~8.26),P=0.000]、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OR=4.40(2.93~6.71),P=0.000]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疗效显著相关。结论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中,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较其他因素与疗效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26-1529
[目的]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行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侧穿刺,安全完成手术。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1例1椎出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可以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老年群体常见的骨折类型,目前主要通过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为主,但高发的骨水泥渗漏率仍是该领域的一项难题[1]。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通过降低骨水泥温度延长粘稠期时间以增加骨水泥灌注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不同类型再发骨折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2012年4月间,45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情况分为原位再发骨折组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组33例,间隔椎体再骨折组35例,对照无再骨折组354例,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观察评估并分析。[结果](1)104例患者(22.71%)PKP术后发生再发骨折,66.7%的原位组和54.5%的相邻组椎体再发骨折发生在术后半年内;(2)体重指数低、基础陈旧椎体骨折数目多、骨密度t值低是三种类型再发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3)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是原位组和相邻组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原位组下终板骨水泥越局限骨小梁水平,原位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0.311;P=0.016);相邻组上终板骨水泥越接近终板和椎间盘分布,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4.831;P=0.018);(4)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短是相邻椎体再骨折和间隔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三种类型的再发骨折均与严重骨质疏松有关,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是引起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因素,规范佩戴支具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降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非对称性渐进分步骨水泥填充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2-09-2013-09,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9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椎体两侧对称等量骨水泥填充组,B组为椎体两侧非对称不等量骨水泥填充组,各48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DI指数、后凸角(Cobb角)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随访至少3年以统计术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96例均获随访,随访36~42个月(平均36.9个月)。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VAS评分、ODI指数和Cobb角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VAS评分和ODI指数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术后即刻Cobb角无差异,但末期随访Cobb角有差异(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发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非对称性渐进分步骨水泥填充法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更加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PKP通过球囊压力装置恢复骨折节段椎体高度的同时,在椎体内形成相对连续的空腔,有助于骨水泥注入,从而恢复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1]。尽管PKP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常规术式,但术后骨水泥渗漏并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依然会造成严重后果。我院收治1例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71-1475
[目的]对比分析评估新型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与扩张球囊椎体后凸成形两种术式在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疗效的差异。[方法]对本院骨科一区2012年5月~2013年9月间符合条件的6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前随机分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A组,34例)以及扩张球囊椎体成形(B组,30例)两组,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术式处理。术后随访1年,通过VAS评分、ODI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情况;通过骨水泥渗漏与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骨水泥弥散情况等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椎体成形术式治疗脊柱骨折疗效及预后可能产生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时椎体高度恢复率A、B两组分别为(27.84±2.12)%和(29.82±5.13)%。A、B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过敏、肺栓塞、椎管渗漏引起神经症状等严重并发症。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发生例数分别为7例和3例(P<0.05)。[结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与扩张球囊式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症状及功能方面疗效相当。二者骨水泥弥散情况和椎体高度恢复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提示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有着更简洁的手术过程、更简短的手术时间、更经济的手术花费的同时,在手术疗效以及结构恢复等方面都有着不差于扩张球囊式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而且对术后同椎、邻椎骨折的发生可能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使用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化分为A组(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42例)和B组(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68例)。术前统计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VAS评分及骨密度值(-T值)。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花费、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术后VAS评分、椎体复位高度、骨水泥静脉渗漏、椎旁渗透率、邻近椎体骨折、其他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前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VAS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住院花费均少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24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俯卧位并手法复位及术后椎体高度均有明显恢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椎体周围骨水泥静脉丛渗漏3例(7.1%),椎旁骨水泥渗漏7例(16.7%),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4例(9.5%),应激性胃溃疡1例(2.4%);急性脑梗塞1例;B组发生椎体周围骨水泥静脉丛渗漏6例(8.8%),椎旁骨水泥渗漏8例(11.7%),其中B组出现1例骨水泥肺栓塞,导致严重后果,应激性胃溃疡2例(2.9%),冠心病急性发作1例,脑脊液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但前者在治疗花费及透视时间方面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的特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13例.根据骨质疏松和囊性变的程度决定充填骨水泥的剂量,并加入适当比例的异体骨粉.[结果]按照WHO疼痛缓解标准,CR(完全缓解)10例,PR(部分缓解)2例,MR(轻微缓解)1例.1例出现椎体周围少量骨水泥泄漏,无临床症状.1例手术后16 d发生下位椎体骨折,经过再次椎体成形术症状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无再次骨折发生.[结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并椎体内囊性变是发生在高龄患者的特殊疾病,椎体成形术是治疗的首选,效果理想.但是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要注意全身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规范的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19-1522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23例共31椎体,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VAS评分、伤椎体高度压缩恢复率及Cobb角变化,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60±1.00)分,降至术后7 d的(2.70±0.70)分;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45.30±11.60)%,椎体中部高度为(47.80±12.50)%,术后7 d分别提高至(72.10±13.50)%、(73.70±15.40)%;术前椎后凸畸形角(19.30±6.20)°,术后7 d降低至(14.30±3.50)°;术前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与术后7 d,1、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3%)。[结论]骨填充网袋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快速止痛,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Kümmell病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翻修的疗效。[方法]本组18例单椎体Kümmell病,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疗效差,再次行该术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8.32±1.74)个月,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术前、术后1 d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移位进行评估。[结果]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平均注射骨水泥5.0 ml,术后1 d疼痛明显缓解(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1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椎体均未发生骨折,骨水泥未见移位。[结论]认识Kümmell病和一般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同,骨水泥注射一定要充分充填裂隙。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手术操作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行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穿刺针沿穿刺点向椎弓根外缘逐步穿刺,调整穿刺针,透视正位像上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外缘,侧位像穿刺针尖位于椎弓根中线,平行于上终板进针约1 cm。置入环锯,旋入约2 cm后取出,沿穿刺工作套管置入球囊,缓慢扩张球囊至塌陷椎体高度恢复,撤出球囊,用骨水泥注入器在透视下低压将骨水泥推入椎体,进行椎体填充。[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骨水泥渗漏1例,切口红肿感染1例,皮缘坏死2例,切口血肿3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仅2例发现其他椎体新发骨折外,再次给予PKP治疗,恢复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死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操作可行,可缩短手术时间,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 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仍然疼痛原因: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术中出现椎弓根骨折;2例随访中出现邻近节段骨折;1例术后检查发现转移性病理骨折。骨水泥渗漏和椎弓根骨折患者给予镇痛和卧床休息及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2例邻近节段骨折再次行椎体后凸成形术,1例转移性病理骨折进行放化疗。结果 8例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7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前VAS(3.5±1.5)分,治疗后VAS(1.2±0.5)分;1例病理性骨折治疗前VAS评分为4分,随访时VAS为1.3分。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疼痛原因包括骨水泥渗漏、椎弓根骨折、邻近节段骨折等,应对术后疼痛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5诊治的5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7例行PKP治疗(PKP组),30例行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网袋组)。结果与PKP组比较,网袋组骨水泥注入时透视次数更少,骨水泥注入量更大,而且骨水泥注入后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改善程度、骨水泥注入前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6(6~25)个月。网袋组无骨水泥椎体外渗漏,PKP组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网袋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PKP比较,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同样具有微创和缓解疼痛的优点,同时在恢复椎体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甚至预防骨水泥-骨界面再骨折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812-1815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编织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选择最优手术方案,提高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26例(单节段)分别接受PVP、PKP、囊袋治疗,分别记录三组手术后及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伤椎后凸角、椎体前柱高度,比较三组之间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囊袋组发生率低于PVP、PKP组,PKP组和囊袋组在术后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方面优于PVP组。[结论] PVP、PKP、囊袋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囊袋在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未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28-1530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应用骨填充网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共45个椎体。均为新鲜骨折,病程1~20d。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术前所有患者胸腰段CT示椎体后壁平整,无骨块凸向椎管内,无下肢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等神经症状。[结果]手术时间(40~60)min,平均50 min,所有椎体X线片上均无明显骨水泥渗漏,患者术后6 h可站立及行走。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至术后平均2.2分。36例中28例随访超过1年,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5±0.3)cm矫正至术后的(2.4±0.2)cm,末次随访的(2.3±0.3)cm,后突Cobb角由术前(28.5°±5.0°)矫正至术后的(15.6°±3.8°),末次随访的(16.7°±4.2°)。[结论]应用骨填充网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较PKP、PVP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骨水泥得到有效弥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62-1666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选取最佳手术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在不同时间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9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骨折7 d内手术36例(A组),骨折8~14 d内手术32例(B组),骨折15 d以上手术28例(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评分、Cobb角改善程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各组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程度最明显;各组Cobb角均得到矫正;各组骨水泥渗漏率存在差异,B组最低(P0.05)。[结论]在骨折初期进行PKP治疗,除了止痛效果优良之外,骨水泥渗漏率也较低,特别是在骨折1~2周内,此阶段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骨水泥填充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预防相邻椎体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1采用改良骨水泥填充法PVP治疗的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先填充骨水泥恢复伤椎高度及硬度,达到椎体成形术的目的,待骨水泥硬化后再填入脱钙人牙基质材料(DTM)促进骨折愈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60 min。术后3 d腰背痛均明显缓解,疼痛VAS评分1.85~2.25分,平均2.05分。30例均获得平均18(12~36)个月随访,伤椎高度维持良好,未见明显丢失,未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结论改良骨水泥填充法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可恢复椎体骨性硬度,降低伤椎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囊袋椎体成形术等三种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差异。[方法]检索7个国内外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查找相关文献,经过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WinBUGS 1.4.3软件进行网状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一共包含1356例患者。在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方面,从优到劣排序为:囊袋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降低ODI评分方面,从优到劣排序为:囊袋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降低伤椎Cobb角方面,从优到劣排序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囊袋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减少骨水泥渗漏率方面,从优到劣排序为:囊袋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基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的考虑,本研究认为囊袋椎体成形术可能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909-19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统计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依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成骨折组(59例)和未骨折组(282例)。制作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年,59例(17.3%)患者相邻椎体发生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折程度、骨水泥渗漏是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易发生骨折,而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是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