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结脑)是最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致残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病原学一直是诊断结脑的金标准,但敏感性差,检出率低.综合文献,结脑的误诊率为31.6%,早期(一周内)诊断率仅10%.因此,结脑的早期快速诊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6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仲琴  汪燕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1):1045-1046
我院近年来对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脑脊液 ( CSF)置换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 1 2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 60 )例和对照组 ( 52例 ) ,且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及年龄结构无显著差异。入院时两组病例合并脑外结核 95例。全部患者均有头痛、恶心。意识障碍者 1 6例 (嗜睡 1 0例 ,浅昏迷 6例 ) ;颈强、克氏征阳性者 1 0 2例 ;全部病例 CSF常规、生化检查均符合结脑的 CSF改变。 60例结脑患者共行 CSF置换术 71 6例次。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链霉素 0 .75肌注1次 / d,雷米封 1 5mg/ kg.d,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改良法)对确诊的结核性浆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与传统的抗酸染色法(传统法)相比较,以评估改良法对结核性浆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48例确诊结核性浆膜炎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同时送检改良法和传统法。其中,胸腔积液33例,腹腔积液15例。全部患者浆膜腔积液均为首次采集,采集时未经抗结核治疗(未治疗)患者28例,已进行抗结核治疗(已治疗)患者20例。 结果 48例患者改良法和传统法抗酸杆菌检出率分别为58.33%(28/48)和6.25%(3/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8例未治疗患者改良法抗酸杆菌检出率为71.43%(20/28),显著高于传统法3.57%(1/28,P=0.000);已治疗患者改良法抗酸杆菌检出率为40%(8/20),明显低于未治疗患者(P<0.05)。改良法和传统法阳性标本细胞外均检出抗酸杆菌,改良法检出胞内菌,传统法则均未检出。 结论 改良法显著提高了抗酸杆菌的检出率。而胞内菌的检出,对于判定细菌的存在则更具特异性。改良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率,对于结核性浆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膜腔内注药(简称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药治疗。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主要各项生化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脑积水均消除,后遗局灶神经异常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χ2=7.56,P<0.01。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明显副作用。结论脑脊液置换配合鞘膜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能缓解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68-570
目的:探讨改良抗酸染色法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BACTEC MGIT 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同时对30份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儿童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BACTEC MGIT 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及改良抗酸染色法的阳性率分别为13.3%(4/30)、3.33%(1/30)、56.7%(17/30)。改良抗酸染色法与BACTEC MGIT 960培养法、离心涂片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改良抗酸染色法诊断儿童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经脑脊液(CSF) 和CT证实为脑积水的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OTBM) 42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同期无脑积水的OTBM 39 例对照, 以研究OTBM 的CSF变化、影像学改变与脑积水形成的关系及其预后。发现OTBM临床症状、CSF变化不典型, 基础疾病多, 病死率较高 (28.57%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5)。结果表明:脑膜纤维蛋白渗出、增殖和老年性脑室变窄是形成脑积水的直接因素。CSF指标的动态检测对脑积水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规范抗痨, 早用激素, 对减轻脑膜炎症与脑积水、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结核性脑膜炎目前仍是我国较为常见疾病,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我院于2005~2009年诊治结核性脑膜炎3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23±10岁,以20~40岁为发病高峰。农民12例,学生10例,工人及无业者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诊断.方法:对45例IBM和40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神经损害在TBM组发生率较高(P<0.05),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等两组间无差别.TBM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脑组(P<0.05),而血沉无明显差异.TBM组EEG、头颅CT及MRI表现异常亦均高于病脑组(P<0.05).TBM组脑脊液的蛋白、免疫球蛋白IgG和IgM高于病脑组(P<0.05),而氯化物低于病脑组,葡萄糖及免疫球蛋白IgA两组之间无差别.TBM组脑脊液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混合型细胞反应均高于病脑组,而淋巴样细胞反应低于病脑组(P<0.05).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尤其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对TBM的诊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癌性脑膜炎是颅内肿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较为罕见,诊断尚有一定难度。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我科自1991年8月至1996年6月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共确诊癌性脑膜炎26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26例病人,男性12人,女性...  相似文献   

10.
对同一个体血清、脑脊液结核抗体平行检测,区分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法以PPD为抗原,进行血清、脑脊液结核抗体平行检测。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血清阳性率42.9%(12/28),脑脊液阳性率64.3%(18/28),肺结核患血清阳性率63.6%(7/11),脑脊液中无1例阳性,其他疾病患血清、脑脊液中均阴性。结论:以PPD为抗原,敏感度不高,出现脑脊液结核抗体阳性,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但阴性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25岁,孕7月,第一胎,抽搐3次、伴头痛于2012年11月3日23:00急诊转入河北北方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末次月经不详,孕早期超声提示宫内孕、单胎。孕4个月自觉出现胎动,无定期正规产检。入院前2 h,患者起夜时突然晕厥跌倒抽搐,家人及时送往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160/110 mmHg,间断性全身抽搐发作3次,伴短暂昏迷。无肢体瘫痪,意识清醒时烦躁、述头痛。无高血压和癫痫病史。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困倦,烦躁,无恶心呕吐;血压180/110 mmHg,体温36.8℃,呼吸20次/min,脉搏88次/min;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反射灵敏,眼球活动自如,无复视,无眼震;全身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腹部检查:膨隆,宫高26 cm,腹围96 cm,胎位右枕前位,胎心120次/min,无宫缩。白细胞28.31×109/L,中性粒细胞0.93;尿蛋白(++);凝血正常;丙氨酸转氨酶9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0 U/L,肌酐51μmol/L,乳酸脱氢酶1710 U/L。初步诊断:晚期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Hellp综合征?甘露醇降颅压、硫酸镁解痉降压治疗时,出现宫缩、抽搐1次,口吐白沫,全身肌肉节律性收缩,昏迷,后恢复意识。冬眠药物(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杜冷丁100 mg)紧急处理后,全麻下剖宫产终止妊娠,分娩一980 g女活婴,术后转ICU。11月4日白细胞2316×109/L,中性粒细胞0.93,血小板88×109/L;丙氨酸转氨酶12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7 U/L。11月5日转入产科病房,每6 h 1次口服硝苯地平降压,血压控制不平稳,波动在120~180/80~110 mmHg,患者表情淡漠,述双侧颞部剧烈疼痛。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0.807,血小板73×109/L;丙氨酸转氨酶9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12 U/L,乳酸脱氢酶1666 U/L。体温正常,神经系统一般查体未见异常,腹部切口、子宫复旧良好,阴道恶露不多、无臭味。追述患者发病前跌倒病史、剧烈头痛、血压控制不稳定、手术后血小板呈减少趋势,提示可能有颅内出血。静卧,继续甘露醇降颅压,头颅 MRI。MRI报告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急性-亚急性早期),右额叶脑挫裂伤,少量蛛网膜下出血及损伤。再次查体,颈项强硬,Kernig征(+),Brudzinski 征(+),余神经系统查体正常,转神经外科非手术治疗脑外伤。11月13日白细胞11.6×109/L,中性粒细胞0.577,血小板335×109/L,丙氨酸转氨酶5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8 U/L;尿蛋白(+)。11月21日头痛加重,脑 CT 提示血肿较大,行钻孔引流术,硬膜下陈旧性积血涌出。11月23日复查脑CT:脑膨胀良好。11月26日查体,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高压氧治疗改善脑挫伤局部水肿。12月4日患者血压130/80 mmHg;尿蛋白(-);出院。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27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皮肤瘙痒3 d 入院。患者3 d 前中午因进食腌肉海带拌饭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持续3~15 min后自行缓解,无反酸、嗳气、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晚间出现皮肤瘙痒,伴有上腹部散在皮疹,患者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后,上述症状无好转,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17.1×109/L,中性粒细胞0.76。心电图、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以“腹痛待查,急性阑尾炎?荨麻疹”收住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可,睡眠差,少量饮食,3 d 未排大便,小便正常。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胸背部及腹部可见散在皮疹及风团,腹部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及胃肠型蠕动波,上腹部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肿大,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2~3次/min。入院后考虑急性阑尾炎,予以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及奥硝唑抗感染,静脉滴注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口服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抗过敏治疗,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荨麻疹,口服非索非那定(60 mg/次,2次/d)及维生素 C、钙剂辅助抗过敏治疗。行过敏原检测提示对桦树花粉、艾蒿、蒌蒿、亚硝酸钠、硝酸钠过敏。胃镜检查提示胃角、胃窦部可见散在高出黏膜斑片状充血风团,余黏膜光滑正常;胃镜病理提示胃黏膜中度水肿,固有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浸润,嗜酸细胞浸润。诊断为腹型荨麻疹,患者血常规正常后停用抗生素,继续抗过敏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皮肤鳞状细胞癌、尖锐湿疣是一类以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研究证实 p63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等功能调节密切相关[1],还参与血管内皮的生长调控。现就 p63相关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增殖性皮肤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前,飞秒激光以其高精确性、可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中,飞秒激光辅助角膜移植术和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也在临床不断尝试应用。现就飞秒激光在角膜及晶状体手术中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锁定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55例分成2组:应用14孔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14孔组)28例,应用8孔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8孔组)27例。比较2组临床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结果14孔组临床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短于8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应用 Baird-Jackson 方法评价踝关节功能,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锁定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4孔锁定板在治疗上具有优势,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双链RNA蛋白激酶R (double-stranded R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R)、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α, eIF-2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载有 IL-24基因的 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IL-24)及载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作为对照的 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EGFP)转染入胶质瘤细胞U87和 U251中,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胶质瘤细胞 U87和 U251中的凋亡情况,并检测 U87和 U251各组中 PKR、磷酸化 PKR(phosphorylation-PKR,pPKR)、eIF-2α及磷酸化 eIF-2α(phosporylation-eIF-2α,peIF-2α)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胶质瘤细胞 U87和 U251中转染 IL-24后的细胞凋亡率为12.3%和13.0%,明显高于空白组与对照组,并且转染 IL-24的胶质瘤细胞中 PKR、pPKR、eIF-2α及 peIF-2α的表达增加。结论 IL-24可能在胶质瘤细胞中通过上调 PKR、eIF-2α的表达及其活化,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脐带放血配合手法按摩宫底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待胎盘自然娩出即处理脐带;试验组当胎儿娩出后即用一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于血管钳近胎盘端剪断脐带,胎盘端脐带立即置于聚血盆内,记录脐带放血量,同时台下助手用一手在宫底以适当的压力持续揉按,当排出胎盘血50~100 mL,2~5 min后见宫底上升,脐带下降,产妇有轻度腹胀感等胎盘剥离征象时,即按压宫底,协助娩出胎盘,再继续轻轻按摩子宫1~2 min,结束第三产程。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第三产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脐带放血配合手法按摩宫底能明显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17岁,某县职教中心学生,2014年4月1日14时发现其死亡。尸表检验:尸长164 cm,发长7 cm;尸斑存在于胸背部、身体未受压部位。尸僵存在于全身各大小关节;头皮未见外伤,左、右眼睑未见异常,角膜轻度浑浊,双侧瞳孔直径0.7 cm;双侧外耳道、鼻腔及口唇可见血性液体;胸腹部未见损伤,四肢、背部及全身未见异常。解剖检验:自下颌下至耻骨联合切开皮肤及软组织,颈部肌群未见出血;胸骨及双侧肋骨无骨折;胸腔、腹腔无积液,各脏器位置正常,无损伤;自一侧耳后经颅顶至另一侧耳后作弧形切开头皮,头皮下无出血,颅骨无骨折,双侧颞肌无出血,颅底无骨折。全脑表面及切面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①各冠状动脉未见粥样硬化,右心室壁脂肪浸润达心内膜下(图1A),右心室壁心肌间质内见出血;房室结及希氏束脂肪浸润(图1B);心肌间质水肿,心肌间质小静脉瘀血,局灶性心肌纤维断裂。②脑内小血管及神经元周围间隙增大,间质血管瘀血;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③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瘀血,灶性肺水肿及代偿性肺气肿,灶性肺出血。④肾小球毛细血管及间质小静脉瘀血明显,肾小管内未见蛋白管型。毒物检验:死者肝脏、胃壁组织和胃内容物均未检测出安定、甲胺磷和毒鼠强成分;血液中未检测出酒精成分。  相似文献   

19.
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在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 NSCs 经过分化、迁移、成熟后,成为永久性细胞,成年哺乳动物大脑中几乎没有新生细胞的能力。直到20世纪60年代, Altman[1]在研究中发现成年大鼠的脑内存在可以分裂增殖的神经元。随后,Goldman 等[2]的研究表明有新生神经元存在于成年鸣禽金丝雀的脑中,并证实新生神经元的存在与金丝雀鸣啭学习有关,就此人们开始了对高等脊椎动物成体脑内 NSCs 的研究。1992年 Reynolds 等[3]证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NSCs 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近年来,一些研究在探讨将 NSCs 体外增殖之后植入人体修复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时,发现其存在 NSCs 源、免疫排斥反应、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方面的疑问,而内源性的 NSCs 不存在外源性 NSCs 带来的这些问题,提示内源性 NSCs 可能更适合神经修复,于是有人又将目光转向了内源性 NSCs。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各种损伤引发的 NSCs 增殖、分化、迁移及修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的糖尿病。我国发生率为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1]。目前 GDM 患者的血糖控制采用饮食调整及胰岛素治疗[2]等方式,80%~90%的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本研究回顾分析通过个体化营养治疗的214例 GDM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个体化营养治疗对 GDM 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