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安塞油田长61^1-2小层是主力开采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但是细分到单砂体上,发现单砂体稳定性差,变化较快,常有尖灭,且单砂体间泥质夹层发育。这些特征说明建立一套单砂体划分方法、研究单砂体结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单砂体研究可以给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以长61^1-2小层为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井下对比,研究单砂体形成背景及规律,建立了单砂体划分方法。划分标准以GR曲线为核心,划分界限为0.4-0.5(归一化值,无量纲)。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长61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但层内单砂体稳定性却相对较差,变化较快,常有尖灭,且泥质夹层发育。因此,亟需建立一套单砂体划分方法,对其结构形态进行细致研究,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以长61(2)1小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井下对比,深入剖析单砂体的形成背景及规律,并最终建立了有效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李堡油田堡1块开采过程中注采对应关系不好的问题,运用储层构型分析法,将堡1块储层划分为五级层次:段、砂层组、小层、单砂体、成因砂体。运用标志层划分段,用旋回特征划分砂层组,运用较稳定泥岩隔层与岩性-厚度法划分小层,依据不同级别的沉积间断面划分单砂体与成因砂体,最终完成堡1块成因砂体的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将储层划分与对比精细到了单砂体与成因砂体,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注采对应关系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岩  陈清华  白鹏  杨涛 《特种油气藏》2011,18(1):28-31,136
以储层构形理论为指导,针对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特点,在常规储层层次分析对比法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层分级分类定成因,基于成因分区精细对比"的方法,利用稳定隔夹层为标志层的划分对比手段.达到了对永3~1断块沙二下5砂组河口坝砂体小层、单砂体、增生体三个级别构形界面的精细划分.得出了单砂体、增生体级别构形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  相似文献   

5.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7.
扇三角洲储层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以小层为单元的剩余油研究难以满足开发中后期调整需求,亟需开展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以南堡凹陷柳赞油田北区Es33油藏为例,在岩心描述、沉积构造分析、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方法,进行单砂体划分与边界识别;应用分级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单砂体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开展单砂体油藏数值模拟,并应用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与剩余油储量等3项指标对单砂体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定量描述。钻探证实,预测结果真实可靠且具有较高精度,能有效指导研究区剩余油的精细挖潜。  相似文献   

8.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相似文献   

9.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然后结合自旋回、相序递变规律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而实现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最后在沉积时间单元内部结合沉积相研究了单砂体的连通方式.最终将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4,5,6和7共4个砂层组,26个沉积时间单元,识别了5种单砂体连通类型,实现了单砂体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柳杨堡气田太2气藏单砂体识别及水平井动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杨堡气田目前处于水平井开发的初期阶段,在致密低渗气田水平井规模化开发的情况下,研究单砂体展布与水平井优化部署对该气田水平井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柳杨堡气田太2气藏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太2层段划分为三个层序旋回,确定了煤岩、灰岩和泥质隔夹层这三个太2气藏单砂体识别标志、纵横向展布特征和平面展布特征,在主要标志层的约束下,识别出太2沉积期的两套储集砂体,总结出了孤立式、叠加式和多层式单砂体的三种叠置模式,并建立了三种单砂体叠置模式对应的的水平井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针对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难点,提出区域标准等时面和局部参照等时面两个级次的层序划分与对比界面,并探讨了河流三角洲体系地层的划分与精细对比方法。依据岩心、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的半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0个短期旋回,建立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完成单砂体等时追踪。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基准面的变化控制着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垂向沉积演化、单砂体展布规律、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下部为基准面下降期的水退进积地层模式,中部为基准面下降期到上升期的转换时期,上部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水进退积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5个长期层序、16个中期层序,以地震反射为约束,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川西坳陷长、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以长、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相域为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岩相古地理图。在三维地震区块内,识别数十个与小层单砂体相当的短期旋回层序,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长、中期层序界面、湖泛面为单元建立地震低频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地震岩性反演,以区域岩相古地理背景为约束,编制短期旋回小层砂体厚度图和沉积微相图,详细讨论了典型小层砂体的纵横向分布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预测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13.
井震联合分级控制小层对比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塔中4油田的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相,多变的沉积相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使得传统的小层对比方法不能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精度需要。为此,提出了井震联合分级控制小层对比方法,即首先在精细井震标定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和标准层控制,构建大套地层等时格架;然后运用相序递变规律、沉积旋回和反演结果在地层格架内对比砂层组;最后利用模型以及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砂层。在塔中4油田,利用该对比方法对全区37口钻井的CI油组的4个砂组33个单砂体进行了小层对比与划分,确立了全区砂层组及其单砂体小层的合理对比方案,建立了小层划分数据表。  相似文献   

14.
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H_2油藏沉积体系属小型河流入湖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变化大,砂体呈透镜状分布,数量多,厚度薄,砂体钻遇率仅34%。油藏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后,油水分布更加复杂。为实现油藏"砂体清"的目标,改善开发效果,对H_2油藏单砂体成因、接触模式、划分标准等进行研究,同时动、静态资料结合确定单砂体在平面和空间的分布,认为该区中北部单砂体分布连片,结合油藏分类研究,具有加密调整潜力,南部单砂体呈透镜状分散分布,依据单砂体发育规模可以优化部署水平井,结合小层单砂体吸水状况分析、补孔等措施,为建立精细注水系统、有效提高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 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6.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115区块开展精细小层对比工作,全区砂层组统一划分,建立了标准井主剖面网络,完成了主剖面本身、各剖面之间和整个区域的统一闭合,确定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了砂层组、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8.
喇嘛甸油田密井网砂质辫状河厚砂层单砂体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I组23小层(PI23)厚砂层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砂质辫状河单砂体分布模式,并相应探索了一套密井网区单砂体识别方法。辫状河厚砂层由多期辫状河叠加而成,发育心滩坝和辫状水道砂体,以心滩坝砂体为主。依据单井泛滥平原细粒夹层垂向上对厚砂层进行期次划分对比,然后分别对每期辩状河连片砂体采用“单井识别、侧向划界、平面组合”的方法识别出单砂体。  相似文献   

19.
安塞特低渗透亿吨级整装油田主力油层C6_1~(1-2)小层,内部由四期河道叠加的单砂体组成,经过30 a的注水开发,剖面动用不均,强水淹厚度不足15%,具有较大的挖潜能力。在大量的野外露头调查和检查井岩心观察与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加密井网测井资料开展单砂体构型解剖,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和测试资料,分析小层内单砂体剖面动用状况,建立水驱规律与水淹模型,进行单砂体动用程度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隔采、补孔压裂、重复压裂等措施方案。经过在矿场数百口低产、低效、长关井中实施与跟踪评价,平均单井日净增油量在1.0 t以上,措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姬塬油田G55区块滚动勘探开发阶段更高效地进行小层砂体展布预测,探索性地提出一种在单砂层上预测小层砂体的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长212层划分为半个短期基准面旋回,3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长212-1、长212-2和长212-3.通过3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内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预测出该区长212小层砂体展布及沉积微相,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指导该区的产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