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纳米SiC—Si3N4复合超细粉末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热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级SiC-Si3N4复合超细粉末,讨论了工艺参数对复合超细粉末颗粒度、组成、结构等的影响,并制备出颗粒呈球形、颗粒尺寸均匀、分散性好、最小颗粒尺寸为89A的纳米级SiC-Si3N4复合超细粉末。  相似文献   

2.
用热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级Sic-Si_3N_4复合超细粉末,讨论了工艺参数对复合超细粉末颗粒度、组成、结构等的影响,并制备出颗粒呈球形、颗粒尺寸均匀、分散性好、最小颗粒尺寸为89A的纳米级SiC-Si_3N_4复合超细粉末。  相似文献   

3.
硅质煤矸石低温下合成β—SiC超细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硅质煤矸石经碳碳热还原合成β-SiC超细粉的可能性,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超细粉β-SiC含量为88.07%(SiO2转化率为97.44%。)期间分析了煤矸石的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对煤矸石低温下合成β-SiC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周松青  肖汉宁 《中国陶瓷》1994,(6):16-20,31
本文通过对热力学过程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探讨了SiC-AlN复合细粉末的合成机理,由于Al4SiC4产物的出现,反映了合成的非单一化。通过XRD分析,研究了SiC-AlN粉末合成反应历程,并指出AlN的生成比SiC生成滞后50-100℃,从自由能和反应常数作了理论上的分析。通过对合成过程中转化率的测定和颗粒形貌的观察,探讨反应动力学过程,说明了系统中晶核和晶体大长机制。最后,本文分析了粉末中晶须产生  相似文献   

5.
稻壳合成β-SiC晶须的中试研究及产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稻壳合成SiC晶须(简称SiCw)的烧结中试进行了研究,验证了两种催化剂制度下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两种形貌、结构特征不同的SiCw,并同美国、日本生产的SiCw在形貌结构、杂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试生产的稻壳SiCw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对SiCw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蔓延高温合成β-SiC超细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将Si和炭黑合成β-SiC超细粉,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产物β-SiC纯度高、比表面积较大,原料粒度、混合方式、充填密度、升温速度等对β-SiC的纯度和比表面积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该项目是由石家庄依斯特专利技术发展公司开发研制,采用等离子体气相合成法,具有反应气氛可调、生成物纯度高、颗粒分散性良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产品Si3N4、SiC已于1999年9月通过了河北省的新产品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公司解决了超细粉Si3N4、SiC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在产业化规模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两项产品Si3N4、SiC经过清华大学、国家钢铁材料检测中心等单位的检测,被认定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目前这两种产品已批量生产,年产量分别都是30t,结束了超细粉大批量要依靠国外…  相似文献   

8.
Si3N4/SiCp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SiC颗粒弥散强化Si3N4陶瓷的研究近况,着重讨论了SiC粒子的数量和尺寸对Si3N4/SiCp复相陶瓷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Si3N4/SiCp复相陶瓷材料的烧结机理和SiCp的掺入对材料可烧结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稻壳合成SiC晶须(简称SiCw)的烧结中试进行了研究,验证了两种催化剂制度下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两种形貌、结构特征不同的SiCw,并同美国、日本生产的SiCw在形貌结构、杂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试生产的稻壳SiCw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对SiCw的生产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SiCp—AlN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增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薪  黄莉萍 《硅酸盐学报》1996,24(4):407-411
本研究表明SiC颗粒尺寸及含量对SiCp-AlN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工艺因素的控制,SiCp-AlN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可达569MPa,断裂韧性可达5.14MPa.m^1/2,另外,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11.
Nb2O5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云  胡丽丽 《硅酸盐学报》1997,25(3):269-273
以金属醇盐为前驱体获得涂膜液,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Nb2O5薄膜,研究了不同催化环境对涂膜液溶胶的影响,不同涂膜次数样品的反射透过情况。并由此推算了薄膜的厚度及折射率。XRD结果表明:560℃热处理1h后得到正交晶相的N2O5薄膜;Nb2O5薄着色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12.
以轮胎半焦为碳源,石英砂为硅源,在1520℃下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碳化硅。采用XRD、SEM和红外光谱仪等对不同原料粒度条件下制备的碳化硅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原料粒度对合成碳化硅物相、形貌、粒度和反应程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原料粒度对碳化硅的合成反应进行程度及产物碳化硅的物相组成、形貌、粒度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粒度范围内,随着石英砂粒度的减小,碳化硅晶型变完整,且晶须逐渐减少,碳化硅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随着轮胎半焦粒度的增大,产物物相逐渐变为单一,碳化硅的粒径和晶须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此外,通过对产物中C/Si 比的测定和存在中间产物SiO的证实,推测出了碳化硅颗粒的生成机理为气-固(VS)反应,而碳化硅晶须的生成机理为气-气(VV)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以壬基酚、1,6-二溴己烷、氯磺酸为主要原料合成的阴离子Gemini磺酸盐表面活性剂9 B-6-9 B为乳化剂,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合成了乳胶粒径小于100 nm且分布均匀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纳米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单体含量对乳液的影响,探讨了乳胶粒子成核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减小,转化率与凝胶率增大;随着乳化剂或引发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和凝胶率减小,转化率增大;随着软单体比例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转化率增大,粒径分布变宽,凝胶率减小;单体用量增大,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与凝胶率增大,转化率降低;乳胶粒子的粒径呈单峰分布,可能是按胶束成核机理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旋转填充床内液—液法制备碳酸锶纳米粉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骥  向阳 《化工科技》1999,7(4):11-14
在旋转填充床中采用液液相法合成了平均粒径为(30~40)nm、粒度分布窄的碳酸锶纳米粉体。探讨了转速及干燥过程对颗粒平均粒径、无因次方差的影响,并对颗粒进行了TEM、XRD表征。该法过程简单,生产率高,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5.
黄翠  王玉军  骆广生 《化工学报》2013,64(11):4246-4254
以硫酸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在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中通过快速均匀混合制备得到颗粒平均尺寸为10~20 nm的氧化锌,并利用混合尺度模型模拟了微反应器内纳米颗粒的成核、生长和团聚过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最初的0.6 ms内颗粒成核占主导地位,在1.6 ms以后以生长为主,同时由于颗粒数密度较大,颗粒运动碰撞造成团聚效应,使得颗粒尺寸具有一定的分布。混合尺度和反应物浓度对颗粒直径和分布有很大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混合尺度从50 μm减少到5 μm,纳米氧化锌颗粒从19 nm降低到12 nm。微反应器制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膜孔径的减小,混合强度增加,纳米氧化锌颗粒平均直径从20 nm 降低至11 nm,当初始反应物浓度从0.05 mol·L-1提高到0.20 mol·L-1,氧化锌纳米颗粒尺寸由10 nm增大至16 nm。颗粒平均直径及分布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相符较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CWCO_2激光加热SiH_4和C_2H_4的混合气体,使之发生气相化学反应,从而得到纳米级的SiC超细粉,产率达97%。分析表明产物的纯度为含SiC95.38wt%,杂质主要是氧,其含量为1.32wt%,另外还存在总含量为300mg/mL的Ca、Mg等杂质。由XRD和TEM等的分析表明,产物的颗粒近似于球形,不团聚,粒径分布范围为10nm~25nm,而平均粒径为15nm,并且其结晶性状呈现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7.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ULTRAFINE FERRITE PARTICL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Ultralfine Ni-, Co- and Zn-ferri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ame gel-like precipitates formed at room temperature. Round ultrafine particles were formed, whose size ranged from 6 to 16 nm, depending on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size distribution could be described by a log-normal function, and the ge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 defined as 84.1%-size/50%-side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about 1.2 regardless of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 effect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mean particle size was investigated. As the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rises,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s and crystallization is promoted. The effects of stirring speed in the autoclave and initial loadings of raw materials on the mean size of ferrites are negligibly small.  相似文献   

18.
王钦清  王潮霞 《应用化工》2010,39(3):337-340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基硅烷改性的TiO2粒子为核,制备了核壳结构的TiO2/聚苯乙烯(PS)复合微球。研究了超声细乳化时间、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浓度、TiO2用量对细乳液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通过纳米粒度与Zeta电位分析仪、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超声细乳化时间的增加,初始液滴的粒径变小。聚合后的乳胶粒粒径随着SDS浓度的增大而减小;TiO2用量不足导致乳胶粒粒径分布变宽,且出现双峰;制备所得的TiO2/PS复合微球粒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直径为176.5 nm,球形规整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火焰反应器生产纳米TiO2的过程中使用TEM微栅在不同火焰高度位置处进行原位取样分析,得到生长过程中纳米TiO2颗粒的粒径和形态. TiO2颗粒经历了成核、生长、聚并、烧结的过程. 调节反应物浓度为7.9×10-5~5.7×10-3 mol/L,研究了不同反应物浓度对纳米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高前驱体浓度形成较高的单体浓度,使颗粒间碰撞几率增加,从而得到粒径较大的颗粒,产物粒径17~85 nm. 调节CH4和O2流量,改变温度场,研究温度对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在相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较高的温度下形成分散性好、一次粒径为63 nm的颗粒,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的颗粒一次粒径为35 nm,但颈部烧结严重;增加喷嘴气流速度减小了反应停留时间,颗粒粒径从63 nm减小到36 nm.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镁铝水滑石,研究了超声辅助手段和表面活性剂对晶核的形成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能量能促进水滑石的分散,在超声场下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控制晶粒团聚;成核过程中有机溶剂对水滑石晶粒尺寸有较大的影响。自制水滑石结晶颗粒更小、更薄,比表面积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