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随机对照试验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SUI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结分析针灸治疗SUI的辨证特点、取穴规律、针灸方法、疗效观察、随访及安全性评价等。结果:纳入15篇文献中,针灸治疗SUI的常用干预措施以电针疗法最多(10/15,66.7%);选穴常以辨病选穴为主(14/15,93.3%),常用穴位为三阴交(8/60,13.3%)、会阳(8/60,13.3%)等;治疗频次多在每日1次、疗程随不同干预措施具有差异性,但多在8~60次,以18~60次为主,疗程较长。结论:针灸治疗SUI主要采取辨病取穴为主;取穴主要采用腰骶部膀胱经及小腹任脉腧穴为主,常用穴位为会阳、中髎、关元、中极等;针灸干预措施以电针为主,治疗频率多为每日1次,疗程在8~60次,以18~60次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 CNKI,1979~2013年)、维普医学资源数据( VIP,1979~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1979~2013年), PubMed(1966~2013年)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对其治疗时的辨证特点、选穴、配穴、针刺频次、疗程、疗效。结果:纳入19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取穴为主:会阳(12/17,70.6%)、次髎(9/17,52.9%)、肾俞(7/17,41.2%)、中髎(5/17,29.4%)、三阴交(6/17,35.3%);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12/17,占70.6%;频次每日1次常用,疗程是以20次左右为主。结论:目前针灸治疗该病最常用辨病为主的诊疗方法,取穴采用腰骶部膀胱经为主,常用腧穴为会阳、次髎、肾俞、中髎、三阴交,针灸方法以电针为主,频次每日1次为主,电针疗效优于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舍尼亭)和盆底肌训练法,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参考近10年针灸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文文献,分析其诊疗特点。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针灸治疗SUI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SUI的特点及规律。结果:根据纳入的23篇文献,①选穴部位主要位于胸腹部、腰骶部;②选穴位频次最高前5位是:会阳、中髎、关元、中极、气海;③选经频次最高是: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④临床治疗方法电针、温针灸联合其他手法居多,治疗频次最高为每日1次,疗程设计以28~30次居多,观察指标上主要是选用尿垫试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为主。结论:针灸治疗SUI疗效较好,但对于中远期疗效及辨证分型、选穴较为主观,应加强对SUI临床研究的规范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电针改善坐骨神经痛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医学资源数据(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中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选穴特点、频次、疗程、疗程间隔、电针参数、疗效、随访、安全性和试验质量评价等。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电针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常用的取穴方式为辨证和辨经络取穴,占98.04%。常用主穴有环跳、阳陵泉、昆仑、委中、承山等。治疗频次每日1次常被使用,10次1个疗程较为普遍,占80.39%。疗程以2个多见,占66.67%。临床使用的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多选用低频波,波型多选用疏密波、连续波为主,强度大多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疗法临床有效率为78.1%~100%,疗效评价方法以症状的改善为主,多为主观指标评价为主。随访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近10年内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近10年国内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85篇,涉及54个经穴,使用频次共为495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选取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局部选穴主要以腹部及腰骶部腧穴为主;选穴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肾俞、百会、次髎、膀胱俞为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使用最多,其次为募穴及俞穴。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仍以循经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取用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路运萍  颜晓  周悦  张潇斌  夏庆昌  马玉侠 《新中医》2022,54(18):121-12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针灸治疗PSUI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社团分析,探讨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应用特点及其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08篇,涉及针灸处方98首,运用穴位统计功能得出腧穴79个。PSUI与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穴位的相关程度较强。使用频次≥19次的腧穴有13个,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关元、中极、次髎、肾俞、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为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处方。相互关系最强的穴对是关元-中极。干预措施常用针刺、电针和温针灸。经络以任脉、膀胱经、脾经为主;腧穴部位以背腰臀部、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PSUI的腧穴和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其遵循近部取穴为主,辨证选穴为辅,佐以远部选穴和对症选穴的选穴原则;阴病治阴;腧穴以特定穴为主,注重俞募配穴;腧穴部位具有显著的神经节段性效应规律;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电针和温针灸为辅。以上规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穴进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关元穴,取穴部位多以腹部、下肢、骶部为主;选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应用最多。支持度最高的配对为关元—气海穴,提升度最高的配对为中极—次髎—关元穴。百会—会阳—中髎—肾俞—次髎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分别为2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取穴遵循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和循经取穴,重用交会穴,且以所在病变部位为主的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系统观察。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电针组(观察组)和药物组(对照组),每组选30例病例,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研究。电针组以中髎、次髎为主穴,采用电针中等强度刺激;药物组口服管通2.5mg次/,3次/日。2周为1个疗程。经过3-6个疗程,统计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针组近期治愈率为13.3%,有效率为73.3%,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药物组近期治愈率为6.7%,有效率为33.3%,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陆李还教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之子,在继承和发展"陆氏针灸"之精髓的基础上,善用温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在临床中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重视脾胃论,认为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肾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固摄失司,临床取穴以温阳化气、补肾固摄为主,配合腹四穴,辨证取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评价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穴位深浅是否为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给予电针深刺中髎、会阳两穴,对照组给予电针浅刺中髎、会阳两穴,每周均治疗5次,连续4周2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疗效指标为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1 h尿垫试验和ICS尿失禁问卷(ICI-QS-F)。结果 2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均较基线下降,治疗组减少(2.10±2.26)g,对照组减少(0.64±0.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CS尿失禁问卷评分均下降,试验组分差(7.00±3.01)分,对照组分差(3.26±2.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深刺中髎、会阳两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效,是治疗效应,而非安慰效应;针刺的深浅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01-70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5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5年)、Pubmed(1966—2015年)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针灸方法、补泻手法、留针时间、频次、疗程及疗效等。结果:纳入的5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辨证特点以辨病加辨证选穴为主,常取天枢、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中脘、上巨虚、百会、肾俞、印堂、大肠腧等穴位;针灸方法最常用的是针刺疗法,亦常配合艾灸;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多在4~8周。结论: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相关症状,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综述国内外天枢穴治疗慢性便秘的文献,研究其应用规律。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天枢穴治疗慢性便秘的文献,分析总结有关天枢穴的深刺、电针、艾灸、穴位埋线等。结果筛选出26篇天枢穴治疗慢性便秘的随机文献,主要以西医辨病为主,且特定穴使用率较高,电针加深刺治疗颇多,且疗效好,疗程长短不一,以每日1次,留针30 min,疗程20次最常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近十年(200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5月18日)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8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本病:①选用频次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8.3%)、次髎(8.3%)、关元(8.3%)、三阴交(8.3%);②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37次)、任脉(34次)、足太阴脾经(14次)及足阳明胃经(8次);③选穴部位多集中在腹部(34.9%)及腰骶部(32.1%);④特定穴中以交会穴(30.0%)、募穴(22.2%)、背俞穴(12.2%)为主;⑤处方多由8-10个腧穴组成(55.6%)。结论: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常以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为主,以经络结合脏腑病位辨证为主,选取处方时既考虑调整脏腑功能,又针对关键病理环节,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近10年国内外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共38篇,涉及经脉前3位依次是督脉、胆经、胃经、脾经;使用频次5次的主穴依次是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水沟;使用频次5次的配穴是丰隆、足三里、太冲、太溪、三阴交、血海、中脘、内关、风池。结论:以头部局部取穴为主、据辨病与辨证结合为原则,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搭配以及针灸治疗手法多样、传统针刺手法与现代电针相结合是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选穴规律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PUBMED中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的目的、辨证特点、选穴特点、针灸方法、频次、疗程及疗效等。结果纳入的114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分为缓解常见症状、观察总体疗效和缓解单一主症、观察特定疗效为治疗目的两大类文献。辨证特点以辨病为主,可结合辨证(症),常取三阴交、肾俞、肝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针灸方法最常用的是针刺疗法,亦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频次多为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多在4~8周。结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相关症状,可能有一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以及PUBMED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辨证特点、选穴、治疗频次次数、治疗观察周期、疗效、随访和安全性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选穴是辨病结合辨病位,具体表现为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阴陵泉、水道、百会、八髎、肾俞、膀胱俞。治法上针灸并重,频次多为1~2次/d,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治疗观察周期多在1个月以内,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明确选穴的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治疗高脂血症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选穴以特定穴为主,选穴频次居于前5位的依次为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和天枢;高脂血症针灸处方的用经包括10条经脉,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为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的特定穴为主.高脂血症的针灸处方体现了“从脾论治、循脾胃经取穴、远近结合”“调整脏腑虚实、辨证取穴、前后结合”和“辨症取穴”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崩漏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66~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崩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58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崩漏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崩漏选取腧穴主要为三阴交、隐白、关元、气海、足三里、血海和太冲;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阴脾经和任脉;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下肢部和胸腹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募穴。针灸治疗崩漏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和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上针灸治疗崩漏,应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属于足太阴脾经和任脉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将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有机结合起来,重视特定穴,从而使所选腧穴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增强针灸治疗崩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干眼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医学资源数据(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中针灸治疗干眼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选穴特点、针灸方法、频次、疗程、疗程间隔、对照组、疗效、随访和安全性等。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针灸治疗以针药结合或单纯毫针针刺治疗为主,药灸应用也比较常见;针灸临床治疗干眼常用的取穴方式多为辨症状和辨病位取穴,占83%;常用穴位以睛明、攒竹、瞳子髎、太阳、丝竹空等眼周穴位为主;治疗频次1次/d常被使用,占53. 78%,治疗时间以4周或30 d常见,占46. 23%;对照组设置多为人工泪液点眼,是国际公认的有效药物;针灸疗法治疗干眼的疗效评价多以主客观指标结合评价为主,多数以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减少为有效;随访中均无症状反复,疗效具有稳定性;所有文献报道针灸组均无不良事件报道,说明针灸治疗安全可靠。结论:针灸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