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1kg炼焦试验装置设计,并指出该装置特别适用于规律性探索试验研究、设备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具有可移动性、不需要专用的实验场所、可用于分析炼焦加热制度对焦炭质量和炼焦耗热量的影响。利用该装置在4种炼焦加热制度下对1种炼焦生产用配合煤进行炼焦实验,并与20kg试验焦炉所炼焦炭质量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炼焦加热制度比较敏感;其炼焦加热制度和所炼制的焦炭质量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炉喷吹技术可减少高炉焦炭的消耗量与增加高炉的有效容积,焦炭质量的优劣对高炉生产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概述焦炭在冶金高炉内下降过程中受热应力、机械磨损、碳素熔损反应、铁渗碳反应熔蚀4个主要的破损作用而劣化,并指出高炉喷煤对骨架焦炭劣化主要体现在焦炭在高炉内滞留时间变长、焦炭熔损反应与焦炭荷重均增加。结合焦炭性质变化对高炉的影响,对我国目前大型高炉对焦炭的质量要求进行分析,归纳不同炉容级别高炉对喷吹用煤、高炉用顶装焦炭的质量要求以及入炉铁矿石、焦炭和喷吹煤中有害杂质质量控制值,以期为研究高炉喷吹条件下不同容积高炉选择焦炭提供技术依据。指出焦炭的热态性能对大型高炉的正常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炉用焦炭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抗碎强度、耐磨强度、反应性指数和反应后强度,另外要求焦炭的固定碳含量高以及灰分和硫分均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炼焦行业亟待解决的降低成本、提高焦炭质量的问题,提出了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焦炭质量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在分析了影响焦炭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配合煤煤质和焦炭质量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选取合理的焦炭质量指标及表示方法,建立了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焦炭质量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焦炭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几年关于影响焦炭热性能因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原料煤性质、炼焦工艺、矿物质、焦炭显微组分以及焦炭气孔结构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指出在优质炼焦煤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优化配煤、改善炼焦工艺、合理分配焦炭显微组分、降低矿物质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是炼焦科研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炼焦商品煤工艺性能现状,主要包括煤岩特征、黏结性和结焦性、灰成分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并与部分进口炼焦煤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炼焦煤的炼焦工艺性能优良,煤中有害元素含量较低,但存在全硫含量较高以及煤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进口炼焦煤质量稳定性较好,硫含量相对较低,但其中某些炼焦煤的炼焦工艺性能较差,个别有害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原料煤的变质程度、黏结性指标和矿物质含量等性质以及炼焦温度、结焦时间等工艺条件在炼焦过程中对焦炭质量产生的影响,总结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对基于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的预测模型以及改进后预测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对焦炭预测模型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漳村煤气公司优化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锋 《煤》2000,9(4):34-37
对漳村煤气公司所选炼焦煤样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采取预测焦炭质量的G—V配煤图方法 ,对常规配煤炼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并在 5kg试验焦炉上进行了配煤炼焦试验研究 ,最终确定了煤气公司生产不同质量级别焦炭的适宜配煤方案。针对该公司的用煤现状 ,为达到更多利用漳村煤矿贫瘦煤炼焦 ,降低焦炭生产成本的目标 ,又进行了配型煤炼焦试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在稳定提高焦炭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配型煤炼焦可提高漳村贫瘦煤的配入量 ,减少外购肥煤用量。配型煤炼焦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大多数焦化厂一般是把焦油渣运到煤场积存或进行低价出售作为燃料等,这种处理方法既严重污染环境,又对资源造成浪费.针对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焦油渣处理困难、污染环境情况,充分利用型煤技术进行炼焦配煤研究和生产实践,不仅有效治理了"三废",既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合理保护了环境;又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炼焦煤原料,而且对炼出的焦炭质量基本无影响,同时还可创造一定的环保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炼焦煤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配入无烟煤炼焦是降低生产成本并扩大煤种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无烟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可用于指导无烟煤在配煤炼焦中的技术应用。以典型1/3焦煤和不同粒度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结合煤质特性分析并通过40 kg小焦炉开展炼焦实验。由研究发现,配入无烟煤可使焦炭的灰分降低、固定碳含量升高以及发热量提升。焦炭块度随无烟煤粒度减小而增大,表面平整且气孔均匀分布,当粒度大于3 mm时,焦炭易碎且无烟煤颗粒明显可见。焦炭强度随无烟煤粒度增加而降低,当无烟煤粒度小于0.5 mm时,焦炭CSR为70.1%,M40为88.4%。当无烟煤配入粒度小于0.5 mm时,焦炭平均粒度为52.0 mm,其粒度分布集中于40~60 mm,该区段粒度占比为56.82%。无烟煤配入粒度小于3.0 mm时均可满足高炉运行要求。实验证明配入粒度小于0.5 mm的无烟煤时,焦炭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可扩大炼焦煤种资源并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国近年来炼焦煤的质量现状,主要包括炼焦煤灰分、硫分、磷含量、氯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特征,指出今后中国传统的基础炼焦煤的灰分、硫分增加是大势所趋,需加强煤岩配煤等炼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充分利用中国炼焦煤资源,并尽可能高比例地利用非常规炼焦煤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使焦炭质量满足未来高炉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对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的背景下,生产洁净煤已经成为今后煤炭企业的必走之路了。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煤炭洗选率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推进我国煤炭洗选加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原料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氯化亚铜的生产工艺,指出为适应氯化亚铜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应重视高质量、高活性氯化亚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钼选矿工业的工艺流程、设备配置、自动化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阐述,归结出选钼工艺流程的科学化、设备大型化、控制水平自动化是现代选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哥伦比亚的含煤区分布规律、资源量和储量、煤质特征、基础设施等条件,探讨中国煤炭企业在哥伦比亚从事煤炭资源开发的前景。哥伦比亚的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出口地理条件优越,是南美洲最有利的煤炭出口地。北部的塞萨尔省拉洛马和瓜希拉省塞雷洪动力煤产区储量大、煤质好、露天开采条件好,靠近煤炭出口码头,是建设大型露天矿的首选地。中部和东北部昆迪纳马卡省的切古阿-兰瓜撒切、博亚卡省索卡莫索-杰里科和北桑坦德省苏里亚-齐纳高达冶金煤产区是投资中小型优质煤矿的理想地点。中国煤炭企业应根据资源赋存地的具体情况开展详细的调研,通过合作开发、一体化经营等多种手段展开投资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5.
锗具有亲铁、亲硫等多重地球化学性质,在地壳、岩石、土壤、水体中具有分布,并在特定情况下富集成矿。有机锗在人参、枸杞等贵重药物中富集,具有抗癌、调节免疫力等多种保健作用。合成有机锗研究发展迅速,并有多种合成有机锗抗癌药物问世。富锗食品研究开展较少,大部分处于试验阶段,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孙彦妍 《矿业工程》2011,9(6):35-37
回顾了我国烧结行业近10年所取得的进步,同时分析了目前在烧结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生物氧化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氧化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系统介绍了生物技术在矿山、能源和环保领域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庆一 《中国煤炭》2005,31(2):22-27
分析了中国(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供需现状,认为中国能源面临石油安全、人均能耗低而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生产利用对健康和环境的损害、国际竞争的挑战。展望了重化工业阶段中国能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褐煤浮选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加强低阶煤的利用,对我国能源高效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浮选处理细粒煤的主要方法,然而,褐煤的浮选至今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褐煤浮选困难的原因,其次综述了国内外褐煤浮选所用的药剂制度、pH对褐煤表面荷电的影响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在褐煤表面的吸附情况,以及改变褐煤表面性质的相关造粒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以后的褐煤浮选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南非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沿线国家。南非的煤炭探明储量为301.56亿t,煤质全部为优质的无烟煤和烟煤。南非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大国,煤炭工业体系成熟,基础设施完备,煤炭市场成熟,是中国煤炭企业理想的投资目标国。埃利斯拉斯煤田的探明储量达到33.17亿t,且开发强度较低。中国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煤炭生产商合作采煤并建设坑口电厂,将电输送至邻国博茨瓦纳。图利煤田有优质的焦煤资源,中国的煤炭企业可以投资参与初期勘探,用较小的成本获取矿权,并通过莫桑比克的马普托港出口焦煤。在具体的投资实务中,中国企业可通过前期勘探、合作开发、财务投资等灵活方式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并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