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bronchial asthma in children)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ELISA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5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6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9%;而4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7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3.369,P=0.002),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EOS)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t=8.548,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总IgE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及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FeNO、肺功能、外周血EOS计数及总IgE。结果哮喘组FeNO水平及外周血EOS计数、血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哮喘组FEV1/pred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r=0.328, P〈0.05);与IgE呈正相关(r=0.421, P〈0.05);与FEV1/pre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eNO水平能够反映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尤其是EOS炎症;结合肺功能指标更能全面反映哮喘疾病现况及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慢性咳嗽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有完整的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资料,将其按照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分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分别有50例和54例,比较主要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类型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结果,可见,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同时,血清总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组中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可以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有效诊断,但是血清总IgE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哮喘患儿,按入组的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血清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gE及E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治疗哮喘患儿能有效降低血清IgE及EOS水平,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依从性好,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主导的多学科精准用药护理,评估绍兴地区儿童哮喘患者长期服用布地奈德临床治疗结果及用药依从性的关系和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绍兴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收治的儿童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106例患者入组,随机等分为干预组(药师主导的多学科精准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对比2组在肺功能,Morisky儿童用药依从性量表,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药物信息满意度量表及服药信念量表上的区别。结果 干预组的肺功能水平、Morisky评分、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用药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药师主导的多学科护理团队显著改善哮喘患儿的临床结果和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变应性哮喘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变应性哮喘诊断标准并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患者用粉尘螨口含滴剂治疗,从低剂量起逐步递增,比较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粉尘满的特异性IgE(sIgE)。结果治疗后FEV1%、PEF比治疗前增加(P〈0.05),血液、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及血sIgE比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粉尘螨口含滴剂免疫治疗对变应性哮喘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患儿、3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进行血清ECP及IgE水平测定,并用血球分析仪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期ECP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缓解期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下降接近正常对照组;发作期IgE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缓解期IgE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EOS计数于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三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可客观而较直接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预防疾病的发作。因此,动态检测血清ECP水平,可准确地判断气道炎症的控制情况,更有效地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18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s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35.8%(76/212),对照组是14.4%(26/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及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及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验(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中Mp抗体滴度,同时作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p感染阳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治疗.结果 250例患儿中Mp感染阳性44例,其中哮喘患儿阳性42例,占21% (42/200),哮喘患儿M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 (2/50)(x2=6.14,P<0.05);Mp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4.38,P<0.05),且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03,P<0.05).Mp感染阳性哮喘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显著高于用头孢呋辛组(x2 =16.18,P<0.05).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应尽早常规做Mp抗体测定;阿奇霉素可消除Mp感染,更有利于控制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儿童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骨桥蛋白(OPN)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检测,探讨OPN及ECP浓度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哮喘患儿组血清OPN与ECP的关系。方法:10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与40例对照组儿童均于入院当日抽取血液检测OPN及ECP值。结果:(1)两组血清OPN及ECP水平比较: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OPN及EC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急性发作程度与OPN及ECP的关系:哮喘急性发作组轻、中、重度患儿血清OPN水平与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044),ECP水平与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401),且呈显著相关(P0.001);(3)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OPN与ECP水平相关性比较:哮喘患儿血清中OPN与ECP水平有相关性(r=0.669),且呈显著相关(P0.001)。结论:OP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调节IgE反应,炎症细胞迁移等。ECP是一种强碱性的细胞毒性糖蛋白,当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颗粒,促组胺释放,引起支气管粘膜损伤。OPN及ECP在哮喘儿童中血清水平明显增高,研究它们的水平对帮助诊断儿童哮喘,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gE、FeNO水平与ORMDL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根据有无高危因素分为非特应性哮喘组(A组,n=59)和特应性哮喘组(B组,n=126),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gE、FeNO水平及ORMDL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A组患儿血清IgE、FeNO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特应性哮喘组和特应性哮喘组患儿不同ORMDL3基因型患儿血清IgE、Fe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表达使患儿进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具有着更高的风险,而CC基因型可能是相关保护因素,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gE、FeNO水平显著高于非特应性哮喘患儿,但与ORMDL3rs7216389位点基因型分布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参数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将18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RP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WBC参数联合检测可为判断哮喘患儿病情提供炎性反应信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对头孢抗生素过敏的哮喘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对头孢抗生素过敏的哮喘患者19例(过敏组),与无明确过敏史的哮喘患者21例(非过敏组)作为对比,观察其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痰液EOS的含量.结果 过敏组的外周血EOS计数、百分率及痰液EOS均明显高于非过敏组(<0.05);但两组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计数及百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IgG及Ig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两组患者的IgE均高于参考值,且过敏组的IgE明显高于非过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EOS绝对值及百分数,以及痰液EOS计数,均与血清IgE含量呈正相关性(分别为r=0.612,P=0.021;r=0.726,P=0.018;r=0.823,P=0.016).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在头孢抗生素过敏的哮喘患者的发病机制当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治疗变应性哮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治疗变应性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符合变应性哮喘诊断标准并且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51例,对照组49例,均遵照GINA方案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在治疗第2、4、8、12、16、20周进行随访,治疗第25周结束临床观察。治疗结束时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定,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粉尘螨特异性IgE(sIgE)、特异性IgG4(sIgG4)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病情评定达到控制34例,部分控制13例,未控制4例,总有效率92.15%;对照组病情评定达到控制16例,部分控制23例,未控制10例,总有效率79.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FEV1%、PEF(L/min)、血EOS(个/ml)、痰EOS(个/ml)、sIgG4(u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联合治疗变应性哮喘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逆向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实验的方法,探讨脱敏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的影响。实验显示:脱敏治疗一年能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t=5.755,P<0.01);血清总 IgE 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t=1.161,P>0.05)。提示:脱敏治疗对于稳定嗜碱粒细胞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叶军盼 《中国药业》2011,20(11):16-1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5(IL-25)、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治疗组4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予孟鲁司特钠片10 mg口服,每晚1次,连用3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IL-10I、L-2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肺功能并观察日夜间症状。以同期入选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浆IL-25和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患者IL-25和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上升(P<0.05),且肺功能和日夜间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夜间症状和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浆IL-25水平、上调IL-10水平,从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使B淋巴细胞分泌IgE减少。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研究FCER2基因rs28364072多态性对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20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143例哮喘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3个月,分析FCER2 rs28364072不同基因型患儿治疗后的主要临床指标,包括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治疗前,AA、AG及GG基因型组哮喘患儿的C-ACT评分、肺功能、FeNO浓度及EOS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3个月后,AA基因型哮喘患儿的C-ACT、FEV1、FVC、FEV1/FVC、FeNO浓度及EOS百分比等指标均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GG基因型哮喘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CER2基因rs2836407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哮喘患儿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反应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阳性哮喘儿童应用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门诊哮喘患儿中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阳性患儿4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哮喘规律治疗+脱敏治疗+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哮喘规律治疗+脱敏治疗).对2组患儿分别于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症状、肺功能、日夜间评分、患儿用药依从性等指标.结果 (1)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构.05);治疗12个月、18个月后试验组临床症状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组患儿经治疗后肺功能均得到很好改善,试验组FEV1、PEF各随访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应用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哮喘儿童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越长,对其治疗效果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急、慢性荨麻疹患者IgE及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方法:观察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进行治疗的64例急性荨麻疹患儿(急性组)和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慢性组)的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慢性组和急性组患儿的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急性组中无过敏疾病患儿的总IgE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IgE水平在不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患儿的急、慢性荨麻疹诊断过程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情况下不可作为诊断标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可作为诊断急、慢性荨麻疹标准,应结合患儿临床症状、疾病史等情况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NO分析仪和肺功能仪测定30例发作组、20例缓解组及30例对照组FeNO及FEV1%的水平,同时记录患者ACT评分,并检测发作组中20例外周血EOS计数及总IgE的水平.结果 发作组FeNO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0.01),缓解组也高于对照组(P<0.01);发作组FEV1%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也低于缓解组(P<0.05);发作组ACT评分低于缓解组(P<0.01).FeNO的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5),与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r=0.65,P<0.05).结论 FeNO的水平能够反映哮喘患者慢性气道炎症,尤其是EOS炎症;并且在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方面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