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官方把气候变化巴黎会谈称为一个开始,然则目的地在何方?以下是年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三种可能的未来路径。数据模型表明,每一种路径会导致2100年范围截然不同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气候变暖程度,而且都会导致2100年后长达数个世纪的海平面上升。——埃利·金提许(Eli Kintisch)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而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本气象厅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按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2℃,70年后将升高1.6℃。  相似文献   

3.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排放到大气层中的CO2等温室气体迅速增加,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大约0.6℃.目前温室气体的释放速率仍然在继续增加,导致全球地表温度在过去1000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率上升,特别是近30年,每10年大约上升0.2℃.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对生物圈的巨大影响已受到了科学界密切关注,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球变暖的许多严重后果,但是暖化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更为深远的影响还有待揭示.本文主要关注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洋物理及化学变化,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它们进行概述,为进一步更准确预测全球变暖对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全球气候突然变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衣育红 《科学通报》1992,37(6):528-528
由于气候变化对经济及社会有重大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全球变暖,特别是80年代的全球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如CO_2等)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我们根据全球及中国的温度资料,对80年代气候的突然变暖进行专门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有助于对温室效应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革命以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受到重视.21世纪地球温升水平是当下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的一个核心科学问题是平衡气候敏感度——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究竟是多少?2005年Science杂志在创刊125周年纪念专刊中对平衡气候敏感度进行了专门评述,本文对其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公众和科学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1.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球气候正在悄悄地变暖,这是已为科学家断定的事实。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球是否会变得不能居住?80年代末期以来,全世界的气象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乃至政界人士都在为此奔走呼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你是否想过全球变暖的种种后果?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部分物种消失……现在又多了一大影响:闪电频率明显增加。美国科学家对近十年的全球气温和闪电频率的关系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全球气温每上升1℃,闪电频率就会增加12%。我们绝不能仅仅将闪电视为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通现象,它不仅会引发野火,还会引发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氮氧化合物的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改变大气成分。  相似文献   

9.
峻岭 《科学24小时》2006,(12):15-16
尽管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人类的发展正在扰乱地球的气候,加快全球变暖的趋势,但是一些科学家表示,要确定造成地球气温升高的确切原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气象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燃烧矿物燃料,增加了诸如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层排放的水平,而温室气体能捕捉住太阳的能量,造成地球气温升高。科学家的纪录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大约1摄氏度。很多科学家估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持续上升,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会升高多达6摄氏度。全球变暖趋势的怀疑者争辩说,没有办法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造成…  相似文献   

10.
Hecht  J 魏健伟 《世界科学》1991,13(11):37-39
300万年前,气候比现在温暖,冰川稀少、海洋广布,天气类型各异.掌握当时气候变暖的根据,气候模拟裴置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天气. 在理论上,空气中增加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会使地球变暖,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种变化有多大.决策者们需要知道在许多预报中哪种预报是最可靠的,但是科学家们还不能分辨哪种预报最可靠.广泛用于气侯研究的各种大气环流模式基于今天的气候条件:预报人员感到,如果他们能通过一年中的各个季节较合理地再现气候,那么这些大气环流模式就是相当可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份新报告发现,来自发电业和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但工业带来的碳排放依然是最主要的气候挑战。为了对付逼近的全球变暖态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推动发电厂和汽车清洁化运营。但是,来自重工业(比如水泥厂、炼钢厂或化工厂)的碳排放更难控制,目前正逐步变成全球温室气体污染物的最大来源。近期,一家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发布了一份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详细预测报告。总体上,报告预估,按照目前全球的态势,到210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前工业化水平会增加大约2.8摄氏度。许多世界领袖和科学家认为,这种幅度的全球升温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2.
当人们为温室气体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忧心忡忡的时候.科学家开始为减少温室气体想办法。最近.美国科学家在亚洲国家阿曼找到一种特殊的橄榄岩,这种岩石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望在将来为减少温室气体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科学24小时》2010,(5):52-53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北极海底正在释放大量甲烷气体。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海底永久冻土是一个庞大但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来源。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峰会上,195个国家承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全世界对于"低碳"的关注,也使得"隐形"的温室气体生产者——食物浪费成为焦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3亿吨,约占全球粮食生产总量的1/3,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00亿美元(约合49?410亿元人民币),每年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相当于33亿吨的二氧化碳。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国家,它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排放国。  相似文献   

15.
周秀骥 《科学通报》2011,56(25):2041-204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 对近百年来现代气候变暖问题的讨论与争议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其争议的焦点是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是否是现代气候变暖的主要因子, 以及未来气候是否持续变暖.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仅汽车、空调、工厂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气候变暖,连老牛也对气候变暖承担一定责任。牛虽不会直接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在消化草料的过程中它们需要反刍.在反刍和打嗝时,牛会排出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虽比二氧化碳少,但它引起气温升高的效力却是后者的23倍。牛粪中还含有一氧化二氮和氨气,这些也就是经过养牛场时所闻到的难闻气味。据科学家测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家畜。如果养牛场废弃物被雨水冲走,就会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牛粪中的甲烷和氨气蒸发到空气中,就构成了酸雨成分.并随着酸雨的降临侵蚀土地。  相似文献   

17.
封面说明     
《科学通报》2016,(7):673
正南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区,已成为对各种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监测的理想场所.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能高,已被列入《京都议定书》成为限制排放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由于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关系密切,在国际极地年(2008/2009)期间,我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第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实现了对大气中SF_6等温室气体的连续监测.通过南极监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这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了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而全球变暖的后果,则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CO2作为产生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我国区域本底站稀少,观测时间较短,因此目前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表观,尚无法完整描述我国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状况及地区间的差异,也难以测算不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07,(8A):32-32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这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了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而全球变暖的后果,则会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