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全部患者均在外伤后起病,均有错位疼痛、局部水肿和感觉过敏等临床表现。X线平片和CT检查均可发现病变部位的斑片状骨质疏松,CT检查优于平片。4例患者行骨扫描检查发现病变部位均有放射性异常浓集影。1例早期患者行MR I检查,能发现在平片中不易发现的骨侵蚀。结论平片和CT扫描显示的斑片状骨质疏松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骨扫描和MR 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骨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骨关节结核患者分别采用X线、CT及MRI等三种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对骨关节结核各征象的显示情况及诊断敏感性。结果 MRI在椎体骨质破坏、关节腔积液、椎间盘破坏、椎管狭窄等征象显示方面明显优于CT和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线平片、CT、MRI等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关节结核患椎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两比较发现,MRI诊断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而CT的诊断敏感性又明显优于X线平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在骨关节结核早期诊断敏感性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畸形性骨炎患者资料,20例行X线检查,13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三者均进行10例.分析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22例中,海绵型6例,硬化型4例,混合型12例.15例多骨发病,7例单骨发病.X线及CT表现:海绵型以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膨胀、破坏,呈"丝瓜瓤"样改变,骨髓腔变窄或闭塞消失;硬化型以骨质修复、硬化为主,骨质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骨小梁粗大,骨髓腔变窄或闭塞;混合型表现为骨破坏与骨质修复混合存在,骨小梁粗大而紊乱,骨质破坏区可见"磨玻璃样"或"大理石"样骨硬化.MRI表现:17例患骨体积增大,骨皮质膨胀、破坏,骨质破坏区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高信号,15例呈"朽木征",13例骨髓腔变窄.22例均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 畸形性骨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及MRI是X线平片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X线平片检查15例,螺旋CT检查9例,MRI检查6例。4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3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内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边,3例CT及其三维重建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MRI在T1WI呈低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T2表现为高信号,MRI显示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例。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及其三维重建对病灶细节显示清晰,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经临床追踪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资料。28例均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其中12例加行病变处切线位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分析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CT检查的诊断特点。结果:2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病灶均位于长管状骨,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6例,1例累及双股骨远侧干骺端;胫骨近侧干骺端6例;腓骨近侧干骺端2例;胫骨远侧干骺端2例;肱骨干2例。病灶位于病骨侧后缘20例;位于后缘8例。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病灶X线正位片呈椭圆形或圆形低密度透亮区,边缘多清晰、锐利,见硬化边;X线切线位片和CT图像示局部骨皮质凹陷缺损、病灶表浅、不深入髓腔、病灶表面未见骨壳。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通过X线正侧位片、切线位片和CT图像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往侧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脊往侧凸患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平片可观察侧弯角度(cobb测量法)和主弯部位。CT可清楚显示椎体横断面的结构,如椎体的深度、椎弓根宽度和椎管内有无纵行骨嵴。MRI可清楚显示脊髓的解剖和病理改变,如脊髓纵裂和脊髓肿瘤。结论:综合影像检查可清楚显示脊柱的解剖结构,为术前准备和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效果优于单一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摄了平片,CT检查8例,MRI检查6例。结果:17例骨内腱鞘囊肿中胫骨9例,股骨头3例,月骨2例,距骨、腕舟骨、足趾骨各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邻近关节面的类圆形囊样透亮区,边界清晰,相邻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CT显示3个病灶通过裂隙与关节腔相通,CT值20—74HU。MRI检查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特点。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检查简单易行,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CT特别是MRI对骨内腱鞘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骨内腱鞘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跟骨和距骨良性囊样病变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20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 结果 骨囊肿8例,软骨母细胞瘤8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邻关节囊肿5例,脂肪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平片及CT显示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病灶;MRI信号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 跟骨或距骨良性囊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9.
骨梗死的影像学改变及病理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骨梗死的病理演变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6例骨梗死中5例行平片检查,4例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结果 6例骨梗死共累及10个部位,股骨下段4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1个,股骨颈及粗隆部1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病理证实,平片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MRI显示病变的组成分为3部分,中心是完全坏死的骨髓和骨组织,外围是部分坏死的骨髓和骨组织,再外边是充血区及正常骨组织。1例于骺早闭的上方发现骨梗死,根据骨折愈合动物实验研究,认为是静脉窦栓塞所致。结论 MRI是检查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X线平片对于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骨梗死的诊断最好采用MRI、CT以及平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的影像学改变,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方法:56例AS病例全部做了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32例进行了MRI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论:X线平片为首选方法,对早期病例CT扫描优于X线平片,MRI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左下颌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所见,并做文献复习。结果 本病的X线平片及CT有特征性表现,CT既能显示骨骼病变累及范围,又能观察病变内部变化。结论 X线平片和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CT优于X线平片。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早期Paget’s病X线、CT与E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报道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资料的Paget’s病并进行献回顾。结果X线平片显示病变沿应力线分布,CT显示病灶区骨质呈绒毛样改变,间有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结论X线,CT征象与Paget’s病中早期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中早期Paget’s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运动性骨挫伤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近年X线平片未见膝关节骨折,而MRI检查显示膝关节骨髓有异常改变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骨挫伤45处,合并韧带损伤12处,半月板损伤5例,软骨损伤2例。根据骨挫伤MR表现分为3型:Ⅰ型(14例),为邻近膝关节骨骺或干骺端松质骨内斑片状、地图状异常信号改变,边缘模糊。Ⅱ型(5例),除与I型表现相似外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Ⅲ型(13型),为紧靠皮质下局灶性的异常信号区。结论 MRI能揭示膝关节骨挫伤的病理改变,准确显示膝关节骨挫伤的部位和范围及有无其它附属结构的损伤,是膝关节骨挫伤的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 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 HU左右,而MR I图像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急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X线平片、超声、CT、MRI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早期X线平片的诊断灵敏度低.超声能早期发现深部软组织及骨膜下脓肿,但图像质量取决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CT能早期观察到微小的骨质改变,但灵敏度较低.MRI可优于其他检查显示髓腔内的病变,但对于死骨、钙化的诊断不如CT灵敏.放射性核素显像剂的种类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平片、CT,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骨样骨瘤均摄平片,其中16例经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分析骨样骨瘤的平片、CT,MBI影像学表现.结果骨样骨瘤典型表现为瘤巢及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且随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诊断准确性平片为92.9%,CT为100%,MRI为83.3%.结论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手段,CT为最可靠方法,MRI需结合平片、CT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之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研究30例成人临床肯定的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AS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是首发于骶髂关节前下方滑膜处的骨质侵蚀。对此处病变的检出率CT明显高于平片。平片可疑病变CT基本可以确诊,同时分级更为精确。结论 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AS的早期征象敏感性较平片高,CT检查对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与常规X线诊断髋关节创伤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CT与X线平片对髋关节创伤的诊断效能。方法就76例髋关节创伤病例进行X线平片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髋臼骨折、股骨头及股骨颈骨折、关节腔内游离碎骨、髋关节脱位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CT在髋臼骨折的分型诊断、发现股骨头隐匿性骨折和关节腔内游离碎骨等方面优于X线平片,CT还能显示髋关节积液、积血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形态变化。结论CT是全面评估髋关节创伤的必要检查手段,其总体诊断效能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借鉴漏误诊病例的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漏误诊骨转移瘤。结果骨转移瘤病例以多发,溶骨为主。影像检查漏误诊分别为:X线8例,CT2例。结论X线、CT是检查骨转移瘤重要手段,但有一定限度,条件许可时应尽早做MRI检查,并做必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表现(附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平片与CT表现 ,旨在提高对该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2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 ,回顾性分析平片与CT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19例 ( 79.2 % )包括转移性肿瘤 6例 ,骨巨细胞瘤 4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4例 ,骨囊肿 3例 ,软骨肉瘤、骨肉瘤各 1例 ,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 5例 ( 2 0 .8% )包括不典型骨肉瘤、海绵状血管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淋巴瘤各 1例 ,平片与CT表现不典型 ,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 平片是股骨上段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CT对病灶内部细致观察及显示软组织侵犯较平片为好。局部病灶活检是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