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和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把《新闻知识》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在业余通讯员生涯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看到一些通讯员为自己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而苦脑。此时,我便把《新闻知识》借给他们看,并向他们介绍我取得成绩的“秘密”,于是,我单位的陈延同志便也订阅了今年的《新闻知识》。不久,他投出去的稿子便有了佳音。如今年春天,他给延安市广播站投稿8篇,  相似文献   

3.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4.
我爱好新闻写作,也爱看《新闻知识》。我觉得贵刊象是我前行道上的忠实伴侣,更是我写作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初学写作时,我一窍不通,更弄不懂什么是导语、肩题和副题。我只知道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出来。当时,我写作热情十分高,几乎每周都要往邮筒塞几篇稿子。新闻稿寄出后,我天天盼“绿衣使者”带来佳音。我看报纸,听广播,总想在报上和广播里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稿子投出后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你们好!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新闻与写作》刊登了我写的《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一文后,我先后收到浙江、河北、黑龙江、山西等八个省市、自治区30多名想学新闻写作同志的来信,要求我与他们谈谈如何写稿的体会和推荐学习的书籍。浙江省温岭县武警中队的颜玉林同志在信中说:“我是一名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中不甘落后、决心做出成绩的战士,部队里有很多东西可报道,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投递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看了他们的来信后,我本想一一回信,又一想,他们能从《新闻与写作》上认识我,说明他们也喜欢《新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河北内邱中学语文教师刘振新: 我爱好写作,给报刊寄去不知多少稿子,篇篇查无音信。苦恼中发现了《新闻与写作》。我一边钻研、一边实践,破天荒地在《邢台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处女作。从此我与《新闻与写作》有了特殊的感情。一年多来,在省市报刊电台上,我发表了42篇文章,因而我在本校受到重用,外校(高考补习班)也慕名聘我教作文。评讲时,《新闻与写作》就是我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挺受同学们欢迎。当年  相似文献   

8.
新闻贵在新。一个“新”字包括了新间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本人从新门写作的“新”上感受到了新闻写作的甜酸苦辣。一、新闻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时妞上。采访的素材要展快整理,抓紧写作,有的还要开夜车,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这样写成的稿子,往往新闻气息比较浓。写好的新闻稿要立即寄往报社,重要的新闻可直接送槁,以提高时效性。比如:我在去年t一前9采写的《台县医院党员为者干部义诊》,日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第二天一军,就送往报社,很快就发表了,因此这篇稿子的时扭住比较强。二、新闽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手法上的“特”。一是…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陕西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矿段孝文:我很喜欢《新闻与写作》。因为它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上的朋友。起初,由于自己的基础差,投出去的稿子都不见音讯。后来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我从1990年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经过学习与实践,我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的知识和技巧,写作水平有了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11.
我是才涉足新闻写作的一株幼苗,灼热的写作欲望使我拿起了笔。今年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等5种报刊。在此之前,我没有和《新闻与写作》见过面。现在,也只不过拿到了1990年的1—3期,可读过后,感觉到她确实有实用价值。到3月份,在她的指导下,我的稿件先后被地市报刊采用7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我高考落榜后,报考了海南企业外交函授学院新闻系。近两年来,边学习边写稿,稿子不时被报刊电台采用。1991年,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后,写作兴趣更加浓厚,近半年间,我经常串乡村,跑机关、到学校,捕捉新闻信息,采写了近百篇稿子。 1991年正月初二,东王海村的几个青年变打女婿为考新郞,我详细了解情况后当晚写了一篇题为《羊年初二考新郎》的稿子,被河南经济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3.
去年10月,我写了一篇内容为柳林县邮电局乡邮班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细,民主气氛浓的稿子,准备发时,看到了《新闻与写作》第9期上唐恒金的文章,上面说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做到“四个一”,即一稿一事,一事一议,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我很受启发,就对刚写的稿子进行修改,去掉了思想工作部分,只剩下民主管理部分,并且删掉了一些与主题联系不紧的内容,字数从1200多减少到400多。1986年11月16日《山西邮电》  相似文献   

14.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15.
我如愿以偿     
我在童年时代就非常向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这应当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老师! 记得我刚开始从事写稿子时,曾走了许多弯路,稿子写了上百篇,篇篇被“枪毙”,灯没少点,闲话未少听,还是未有成效。于是,我找到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师刘其义请教。刘老师听完我的苦楚,哈哈一笑说道:我给你推荐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是《新闻爱好者》!别小看它,它培养了很多新闻写作能手。我将信将疑,立即补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嘿、栏目挺丰富哩——新闻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讯员,自费订阅了好几家新闻期刊;有北京的《新闻与写作》。陕西的《新知识》河南的《新闻爱好者》,江闻苏的《新闻通讯》、辽宁的《记  相似文献   

17.
我连续两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杂志,经过反复学习贵刊有关新闻写作的文章,提高了写作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我写给省、地级报社、电台的稿子,被采用了五十六篇.今年一月十六日,我参加了石家庄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通讯报道的。全年,只在县广播站发表了四篇稿子,省级新闻单位就别想。经老通讯员介绍:要想搞好通讯报道,首先要熟悉新闻业务知识,向‘哑巴’老师求教。于是,我就订阅了一九八四年度《新闻通讯》,其中《新闻业务研究》、《采访札记》、《通讯员生活》等专栏,办的生动活泼,有比有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一个偶然机会,一篇稿子上了《河南日报》。县委通讯组的同志将我找去,鼓励我多写,并送给我两本稿纸和几期《河南日报通讯》(《新闻爱好者》前身)。这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新闻学习材料。在那“书荒”的年月,这本小册子,如一盏黑夜中的灯,引导我在写作的路上,一步步向前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河南日报通讯》改版为《新闻爱好者》公开发行时,全国出版的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已很多。可我对《新闻爱好者》的喜爱一往情深。1985年我当了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爬格子”。3年来,我发表稿件两百余篇,并且两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这得益于她——《解放军报》这位亲密战友的热情帮助。搞新闻报道我是半路出家。记得在初学时的那些日子,写作的路之坎坷,如履蜀道。每次投出稿子,都遭到了编辑的无情“枪毙”。一次偶然的机会,政委到连队检查工作,当他得知我是一位“狂热”的新闻写作迷,只因缺乏扎实基础而投稿无门时,一边鼓励一边翻开《解放军报》,耐心细致地帮我讲解累累碰壁的原因。从此,过去不会利用身边资料的我开始热爱上了军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