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HA -TI涂层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 36例上颌前牙患者共种植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 4 1枚 ,术后 6个月用种植固定义齿方法进行烤瓷冠修复。结果 :完成冠修复后 ,通过 36个月的随访 ,种植体累积成功率为 85 .3%。结论 :严格的适应症和精细的外科操作及正确的修复是种植成功的关键 ,羟基磷灰石涂层牙种植体可对上颌前牙缺失进行良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缺牙后选择何种理想的修复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的重视.固定义齿以其在美观及舒适性能方面的卓越表现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单端固定桥作为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一种修复方式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它的远期效果如何.笔者就这些问题对60例后牙双基  相似文献   

3.
沈庆平  张西文 《上海医学》1999,22(5):305-306
种植义齿是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其坚固舒适,不损伤邻牙,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到接近真牙的程度[1],同时也延缓了骨组织的继续吸收。与常规固定义齿修复相比较,临床效果良好。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择临床进行Branemark种植体烤瓷...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 93计算受载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值。 结果: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水平以其颈部皮质骨处为高,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的2.5倍,集中垂直载荷时颈部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舌侧皮质骨边缘处,集中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压应力峰值高于拉应力峰值。 结论:设计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时不仅需消除咬合高点,而且应减小颊舌向力。  相似文献   

5.
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义齿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型修复缺牙的方法,既可单独修复个别缺牙,又可为游离缺牙提供末端基牙,为长桥提供中间基牙从而实现固定义齿修复.本研究采用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的固定义齿,修复部分缺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报告叶状一段式钛牙种植体修复部分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1993~1996年接受叶状一段式钛牙种植的患者79例108枚牙种术后作种植记录卡片,并于术后1周、1月、2月、3月、6月及每间隔一年定期复查植体周围骨质情况、植体的固位和稳定情况等,并作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时间一年者108枚,成功率93.5%;二年者42枚,成功率92.9%;三年者18枚,成功率88.9%。结论叶状一段式钛牙种植义齿作为一种新的修复方法,其近期疗效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冷加工义齿、铸造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修复后牙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改善的差别,为临床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31例后牙牙列缺损患者,口腔及全身健康状况、年龄、性别及受试者的精神状况等都基本无明显差异,采用冷加工可摘局部义齿、铸造大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及烤瓷(或铸造)牙固定义齿修复。戴义齿30d后在适应性、发音效果及咀嚼效率作比较。结果:3种义齿修复游离端缺失后,患者在适应性、发音效果及咀嚼效率具有一定差异。结论:固定义齿的稳定性优于活动义齿,值得推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上前牙义齿修复,传统方法需制作人工间隙造成牙体组织破坏,易致食物嵌塞及引起龋齿,卡环暴露易咬断,且不美观,给病人带来不少痛苦。近年来我们将美学与口腔修复医学相结合,设计出前牙义齿腭侧固位卡环修复上前牙缺失,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8例,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用粘接固定义齿修复单个切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个切牙缺失患者28例,基牙邻面和树脂牙预备沟槽,利用Super-band C&B粘接剂直接粘接修复.结果28例修复体经3年观察,使用情况良好,未见松动脱落,基牙无明显改变.结论选择合适的粘接材料和适应证,粘接固定义齿修复单个切牙缺失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目的 探讨垂直牵张成骨在牙种植术中对牙槽骨骨量不足和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的作用。(2)方法 选择4只狗分为2组,两组均将下颌骨体制成骨折块,用牵引器牵引,每天1mm,共7d,然后分别固定21d和42d,于42d后处死狗检查成骨情况。(3)结果 骨牵引成骨高度6mm,固定42d组可见成骨更加完善,X线可见牵张区模糊,有散在高密度细针状骨桥连接;病理检查可见牵张区大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新生的板层骨内有规则的哈弗管。(4)结论 下颌骨垂直牵张成骨可为牙种植术提供足够的骨量,并可防止下齿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948例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前牙缺失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3年1月~2007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颅颌面种植中心经治的资料完整的948例前牙缺失人工牙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病例(共计植入1419颗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19颗一段式纯钛人工牙种植体前牙种植术后随访6个月~14年,失败76颗,成功率94.64%;未发现与种植术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HBIC一段式柱状异形螺纹纯钛人工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且操作简单,能够较好满足临床前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即刻负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带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探讨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在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中的应用价值。(2)方法 选择上颌后部牙列缺失伴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病人12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形成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骨板,与窦黏膜一起内转上提,形成新上颌窦底,植入颗粒状骨质,抬高上颌窦底,加高牙槽嵴,(3)结果 12例病人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仅1例病人一侧剥离上颌窦黏膜时并发穿孔,经处理一期愈合,随访1年均骨化良好,种植体稳固,无明显骨吸收。(4)结论 带上颌窦黏膜蒂骨瓣的上颌窦底升高充填术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引导组织再生联合应用根内骨内种植的方法与单纯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重度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 根内骨内种植治疗36颗牙,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38颗牙,术后3~6个月,观察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水平、牙齿松动度、X线根尖片牙周新生骨量,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术前、术后自身对比,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水平、牙齿松动度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牙周有新骨形成,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之间比较联合组疗效好于单纯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治疗中重度牙周病,引导组织再生联合应用根内骨内种植术的临床疗效好于单纯引导组织再生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烤瓷熔附金属修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成功及失败的经验教训,提高口腔修复水平。方法 对597例患者的719件烤瓷熔附金属修复进行5-8年的临床观察。按统一的疗效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失败3级,结果 优秀617件,占85.8%,良好94件,占13.1%,失败8件,占1.1%,结论 烤瓷熔附金属修复仍是目前最理想的固定修复方法,但在病例选择,修复体设计与制作,基牙的处理以及修复体的选色与配色方面,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与方法,才能保证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冠延长术与桩核冠联合修复上前牙内倾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78颗上前牙内倾、龈线低、露龈笑要求改善美观的患者采用牙冠延长术与桩核冠修复,通过2年的临床观察,比较患牙术前术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牙松动度。结果患牙术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牙松动度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牙冠延长术与桩核冠联合修复上前牙内倾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病人25例,种植手术中应用GBR技术成功植人ITI 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61枚。4~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骨量与软组织形态变化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修复后随访期内,除1枚种植体脱落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良好,存留率98%。软组织形态正常,病人满意度良好。结论GBR技术具有较好的骨增量效果,且术中病人痛苦较小、易被接受,适应证广泛,是创伤性牙缺失种植修复中较好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全口义齿的复制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 探讨复制全口义齿的效果。②方法 采用一次印模法,确定咬合关系、垂直距离,灌注石膏模型,上颌架,排牙,复制完成义齿。③结果 45例病人戴上复制的义齿后,32例病人非常满意;9例病人感觉稍有不适,但使用15d后均适应;4例病人感觉有较大出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④结论 复制全口义齿效果较好,可提高部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Dental implant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use of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cantilevers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he mandibular anterior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a cantilever. Method Thirty-three patients (15 males, 18 females; mean age, 42.6 years; range 20-54 years) with two missing anterior mandibular teeth had single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s with a cantilever. Clinical examination was recorded and radiographs were taken.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30 months (15-44 months). Results All implants survived. Loosening or fracture of the prosthesis was not observed.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 The mean bone resorption values after 12, 24, and 36 months of implant loading were 0.94, 1.18 and 1.35 mm respectively. The changes of gingival papilla height ranged from 0 to 0.5 mm.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year and 2 or 3 years restoration groups regarding the average gingival height changes (P 〈0.05). Conclusion After careful and precise selection of patients, restoration with a single implant-supported fixed bridge with a cantilever can be recommended if two anterior mandibular teeth are mi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