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自 1966年Rushkind和Miller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大动脉转位 ,介入性治疗开始进入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 ,Porstmann于 1971年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1974年King及 1977Rashkind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封堵术。 1982年Kan首先报道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瓣狭窄 ;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瓣狭窄。1985年 ,日本胸外科医生Inoue开发了二尖瓣球囊导管 ,成功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992年 ,Cambier首先报道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上世纪 90年代 ,Amplatz开发了动脉导管封堵…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沈阳军区总医院(110015)胡为民,朱鲜阳随着心血管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纯诊断性的心导管检查已趋向于治疗性技术的转变。以往需开胸手术的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经导管法治愈或缓解症状以争取手术时机。l经皮球羹霞股成形术1982年Kan...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总结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优质护理的方法。方法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手术成功率100%,病人3~4d痊愈出院。结论护理工作予以重视,努力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护理质量,积极预防,是获得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手术并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3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病人均成功出院。结论:完善术前护理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是获得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由于封堵装置及导管的逐步改进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技术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由于本技术属于微创手术 ,毋需开胸及体外循环 ,病人手术创伤及机体紊乱程度小 ,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在国内也受到关注。现将我院 4 0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麻醉处理予以报道。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4 0例均为儿童 ,ASAⅠ级 ,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 4~ 12岁。其中房间隔缺损 2 0例 ,动脉导管未闭 12例 ,室间隔缺损 8例。术前禁食 6~ 8h ,术前 30min给予阿托品 0 0 1mg/kg肌肉注射。麻醉方法  4 0例随机分两组 …  相似文献   

7.
易定华  左健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0):595-596
自1966年Rushkind和Miller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大动脉转位,介入性治疗开始进入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Pomtmann于1971年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1977Rashkind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封堵术。1982年Kan首先报道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瓣狭窄。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在我国已有40年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学习改进到自主创新的沧桑变化,见证了我国介入治疗体系从无到有,逐渐达到世界领先规模和水平的辉煌成就。随着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的不断发展,新的理念和观点不断被我们探讨研究。本文就介入治疗技术发展及介入治疗器械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对我国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系统性回顾,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施行介入封堵治疗82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35例,女47例;年龄5~79岁,平均年龄20.3岁。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39例,缺损直径0.50~2.55cm(1.60±0.55cm);室间隔缺损(VSD)23例,缺损直径0.30~1.72cm(1.05±0.33cm);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导管最窄处(腰部)直径0.40~1.10cm(0.80±0.20cm),均为管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动脉导管未闭大部分采用Amplatzer法,仅1例采用Cook可控弹簧栓子法。出院后采用电话、信件、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无死亡。封堵成功8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8例,室间隔缺损22例,动脉导管未闭20例。操作时间为55.0±18.5min,住院天数为5.0±2.3d,住院费用为39880±5830元。术后7d、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时随访率分别为97.5%、91.2%、85.0%、73.8%和55.0%。随访5~30个月无残余分流及严重心脏事件。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结论充分评估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经导管介入堵闭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郭树领  程凤丽  王静 《中国科学美容》2011,(17):132-132,155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经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护理和生活质量。方法对26例进行封堵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护理及生活质量观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结果患者并发症有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机械性溶血等,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理想。结论对采用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其并发症的更深入认识,便于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复原及其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1月~2005年5月,采用改良Fontan手术纠治1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错位、肺动脉闭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等)患者,手术年龄7.6±5.5岁.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05例.右心房-肺动脉连接17例,右心房-右心室连接19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88例.23例行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术后30d)死亡17例(13.7%),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者死亡率为23.5%(4/17),行右心房-右心室连接者死亡率为15.8%(3/19),行TCPC者死亡率为11.4%(10/88),同期预留或术后开窗手术死亡率为14.6%(6/41),分期手术患者死亡率为8.7%(2/23).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室颤动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1/124),主要为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术后随访89例,随访时间6~65个月.远期再住院率6.5%,再手术率0.9%.3例出现再发性胸腔积液,3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出现下腔静脉梗阻,均经相应的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好.结论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功能性单心室的最佳手术方案;房间隔开窗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减少渗出.  相似文献   

13.
14.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生存质量,为制订针对性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SAQ)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24h、治疗后3个月、2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介入治疗前24h、治疗后3个月、2年SAQ总分主要分布为20~59分、60~100分和40~79分。介入治疗后3个月、2年患者SAQ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24h显著提高(均P〈0.01);介入治疗后2年SAQ总分及4个因子(除外疾病主观感受程度)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P〈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生存质量有下降趋势。完善医院随访制度,建立医院-社区联合健康教育网络,可望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生存质量,为制订针对性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SAQ)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24 h、治疗后3个月、2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介入治疗前24 h、治疗后3个月、2年SAQ总分主要分布为20~59分、60~100分和40~79分.介入治疗后3个月、2年患者SAQ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24 h显著提高(均P<0.01);介入治疗后2年SAQ总分及4个因子(除外疾病主观感受程度)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P<0.01).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生存质量有下降趋势.完善医院随访制度,建立医院一社区联合健康教育网络,可望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