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离子束增强沉积氮化硅膜及TiAl抗高温氧化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  谷口滋次 《金属学报》1995,31(4):B164-B172
  相似文献   

2.
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方法制备了Si-N薄膜,其中Si由一束Ar离子从Si靶上溅射上下来,在溅射沉只的同时,以一束N离子轰击正在沉积的膜层,于是获得了Si-N膜。采用卢瑟福背散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膜层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膜面平整,膜层为非晶或微晶结构,由Si和βS3N4组成。  相似文献   

3.
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方法制备了SiN薄膜,其中Si由一束Ar离子从Si靶上溅射下来,在溅射沉积的同时,以一束N离子轰击正在沉积的膜层,于是获得了SiN膜。采用卢瑟福背散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对膜层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膜面平整,膜层为非晶或微晶结构,由Si和βSi3N4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一个合成TiN硬质薄膜的新方法,在氮气氛中,电子束蒸发沉积Ti的同时,用40keV的氙离子束对其进行轰击而合成TiN薄膜,该方法优于PVD和CVD之处在于合成温度低,薄膜与基体结合力强,其临界载荷达4.2kg,Knoop硬度达2200kg/mm~2,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报道了所合成的TiN薄膜在工业上应用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5.
CoCrAl微晶涂层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TiAl金属间化合物及溅射Co—30Cr—5Al微晶涂层对其在900—1000℃下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Al的氧化动力学近于直线规律,表面形成以TiO_2为主的层状、疏松氧化膜,且氧化膜与基体合金之间粘附性较差,不具保护性而30μm的Co—30Cr—5Al微晶涂层可使TiAl的抗氧化性能大大提高,涂层表面能够形成粘附性良好的Al_2O_3保护膜但由于在氧化过程中,Co向基体扩散,在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大量Kirkendall空洞,这些空洞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离子束增强沉积TiN薄膜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划痕法测定了离子束增强沉积TiN薄膜的界面结合力。结果表明,由于在离子束增强沉积过程中TiN薄膜和基体之间生成一层厚约30 ̄40nm的过渡层,从而大大改善了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其临界载荷可达140N,为一般PVD和CVD方法所生成的TiN膜的3 ̄4倍,并且发现它并不随膜厚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氮离子辅助轰击能量制备CrN膜层.利用纳米压入仪及显微硬度计分别测试单晶Si片上膜层的硬度及断裂韧度K1C.使用XRD、XPS及EPMA分析离子轰击能量对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能量较低的氮离子轰击得到的涂层,由于金属Cr的存在,涂层硬度虽有所降低,但断裂韧度K1C数值较高。选择较低的4keV辅助轰击能量,在M2高速钢基体上沉积CrN涂层,膜层在空气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耐磨减摩特性.但在水介质条件下,由于膜层接触区域的去钝化,再钝化使腐蚀和磨损相互加速,导致CrN膜层摩擦系数,尤其是磨损量明显高于基材。  相似文献   

8.
采用划痕法测定了离子束增强沉积TiN薄膜的界面结合力。结果表明,由于在离子束增强沉积过程中TiN薄膜和基体之间生成一层厚约30~40nm的过渡层,从而大大改善了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其临界载荷可达140N,为一般PVD和CVD方法所生成的TiN膜的3~4倍,并且发现它并不随膜厚的增加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iAl的高温氧化问题,国内外已有广泛报道[1,2],但缺乏对氧化产物的系统分析.本文从氧化物生成热力学角度讨论了二元TiAl及三元TiAl-Cr合金氧化产物的生成趋势,旨在为TiAl氧化层构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TiAl氧化物的热力学计算 二元TiAl在973K以上高温氧化时,生成两种稳定的氧化物[3]:R-TiO2和α-Al2O3。由于TiO2与Al2O3的生成自由能相近[4],在原子比约为 1:1的 TiAl基合金中,将几乎同时生成两种氧化物,故不能形成单一致密的Al2O3保护层. 式中:气…  相似文献   

10.
MCrAlY涂层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溅射Co-30Cr-6Al-0.5Y及Ni-30Cr-6Al-0.5Y涂层对TiAl金属间化合物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000℃范围内,CoCrAlY,NiCrAlY涂层表面由于可形成粘附性良好的Al2O3膜。大大改善了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无压烧结 Si3N4 陶瓷在 1 2 0 0℃、在流动的含水汽 2 0 vol%的加湿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研究表明 ,Si3N4 陶瓷在加湿空气中氧化比在自然空气中氧化剧烈。动力学研究表明 ,Si3N4 陶瓷在加湿空气中氧化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直接氧化 ,此时 ,氧化增重与氧化时间成线性关系 ,第二阶段为钝化氧化 ,此时 ,氧化主要通过离子和分子的扩散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用DC—PCVD装置对钢沉积Si3N4薄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大兴  杨川  高国庆 《金属学报》1997,33(3):320-324
控制工艺参数,用直流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DC-PCVD)装置,对碳钢、合金结构钢、高速钢等沉积Si3N4非晶态薄膜。并研究了薄膜的成分、结构、形貌及硬度。  相似文献   

13.
元素Si对TiAl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元素Si对不同Nb含量TiAl合金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中Nb含量越低,Si对合金抗氧化性能的提高作用越明显.主要表现为Si促使二元合金形成连续致密的Al2O3层及使不同Nb含量合金表层氧化物更加均匀细小.因而随Si含量的增加,TiAl合金的氧化增重速率系数降低,氧化速率下降.运用等温氧化增重实验、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Si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经过颗粒整形的绿碳化硅及硅粉为原料,以阿拉伯树脂、硅酸钠等为添加剂,制做了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制品。在对真空氮化烧结温度控制系统和烧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制定了合理的氮化烧成工艺曲线。烧结出的浇注成型Si3N4-SiC烧嘴套经过多家公司应用验证,性能优良,可替代进口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  相似文献   

15.
A new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hard TiN films has been developed by using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deposition of Ti and bombardment with 40 keV Xe~+ ion beam ina N_2 gas environment.The synthesized TiN films were superior to PVD and CVDones in respects of improved adhesion to substrate and low preparing temperature.Theyexhibited good wear resistance and high hardness up to 2200 kg/mm~2.Some industrialapplic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相似文献   

16.
TiN薄膜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子束蒸发沉积钛和40keV氮离子束轰击交替进行的办法合成了TiN薄膜。用RBS,AES,TEM,XPS,和X射线衍射研究TiN薄膜的组分和结构表明:用离子束增强沉积制备的TiN薄膜主要由TiN相构成;晶粒大小为30—40um,无择优取向;而非离子束轰击沉积的薄膜则是无定形的;用离子束增强沉积制备的TiN薄膜,其氧含量明显小于无离子束轰击薄膜的值;在TiN薄膜和衬底之间存在一个界面混合区,厚度为40um左右。机械性能测试表明,TiN薄膜具有高的显微硬度,低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7.
A superhard α-Si_3N_4 film,deposited on metal substrate,was produced by laser chemicalvapor deposition adopting a kW-level high power CO_2 laser.Most films are composedof fine Si_3N_4 partieles.They join the metal substrate in strong bond.The films havesuper hardness,excellent resistance to wear and corrosion,etc.Their thickness may becontrolled within 5-30 μm.  相似文献   

18.
氮化硅陶瓷中的分形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纳米尺度上直接观察由氮化硅分解出的硅蒸气在蒸发-凝聚过程中产生的分形生长这一实验现象,结合相对应的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以及核晶凝聚(NA)模型,对所获得的分形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探讨了分形生长的发生机理.同时,由实验中所拍摄的一组照片计算其分形维数,分别为Dm1≈1.09,Dm2≈1.52,Dm3≈1.78,其中Dm3≈1.78与DLA模型的理论预测值以及数值模拟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