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学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14-1414
增强CT扫描为肝脏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小肝癌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治疗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螺旋CT扫描其成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可了解肝癌的供血特点及选择最佳的扫描参数,随着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顺州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76-76,133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方法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mL/s,剂量为1.5mL/kg(体质量)。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5个,动脉期主要表现高密度,门脉期主要表现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病理基础。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6例,稍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12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8例明显强化或中等强化,强化均匀或不均匀,3例无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有10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癌螺旋CT增强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准确地对肾癌进行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小肝癌及微小肝癌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 10 0 0例临床怀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 ,采用螺旋CT机扫描 ,经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于肝动、门脉期作全肝连续扫描。结果 发现肝癌 12 5例 ,其中小肝癌 42例 ,微小肝癌 8例。动脉期肝癌呈不均匀明显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门静脉期呈不均匀低密度、不均匀等密度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 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能发现早期小肝癌及微小肝癌 ,提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36例基于手术病理和影像方法共发现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经临床证实39例肝脓肿病人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特点.结果 CT平扫39例均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其中17例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39例均呈环形强化,且环光滑完整,其中13例呈单环强化,26例呈多环强化.动脉期脓肿壁明显强化,呈高密度,炎性反应带未强化,呈低密度.静脉期脓肿壁强化程度减弱,呈略高密度,炎性反应带强化,呈等密度.延迟期脓肿壁仍有强化,保持稍高密度,而炎性反应带呈低密度.三期扫描中脓肿腔内的液化坏死区均未强化.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且较准确.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MD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2例、共26个病灶的小肝癌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plus 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和晚期、门脉期、平衡期或延迟期),动脉早期为20 s,动脉晚期为30 s,门脉期:55~65 s,平衡期:100~120 s,延迟期为5 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 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选定病灶、正常肝组织区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对同一ROI分别在不同的时相上测量、对比和计算.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肝右叶16例.26个病灶单纯动脉早期呈高密度者7个,平均CT值为(62.3±14.6)Hu,检出率为26.9%;单纯动脉晚期呈高密度者18个,平均CT值为(87.9±16.6)Hu,检出率为69.2%;双动脉期显示高密度的病灶25个,检出率为96.2%;门脉期显示低密度病灶19个,检出率达73.1%.26个病灶中在动脉早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7个,检出率为26.9%.在动脉晚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17个,平均CT值为(56.2±13.6)Hu,检出率为65.4%,门脉期显示高密度病灶4个,平均CT值为(82.9±17.8)Hu,检出率为15.4%.结论MDCT双动脉期扫描,能较大的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2月-2005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12例小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通过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延迟扫描均可对小肝细胞癌作出定性诊断。结论螺旋CT作为非创伤性容积扫描技术对小肝细胞癌的早期检出、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供血的特点 ,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 ,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从而可以动态观察肝脏肿瘤增强特性。本研究通过对肝血管瘤 (Hep atichemangioma ,HHE)各期的强化特点的观察 ,探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9月 40例B超或其他影像学手段怀疑有HHE的病例 ,经螺旋CT多期扫描并已排除肝脏其他肿瘤。其中男 12例 ,女 2 8例 ,年龄 3 0~ 71岁 ,平均 44…  相似文献   

10.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4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另外平衡期时病灶的包膜和边缘的显示较其他两期更为清楚。结论在小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小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三期螺旋CT检查肝细胞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患者59个肝细胞癌进行三期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肝细胞癌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52个(88%),45个(76)和44(75%)。12个病灶仅显示在动脉期,1个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2个病灶仅显示在延迟期。结论: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最多,然而,有些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或.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显示病灶,三期螺旋CT的采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对肝癌患者进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 kV、200 mAs、层距5 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7.2%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80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5例因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扫描不满意。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42例肝肿瘤直径≤5cm的小肝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通过普查发现20例,门诊发现22例。主要检查手段为AFP和肝B超联合检测。42例小肝癌均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及明显并发症,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64.7%,5年生存率为57.0%。作者并就小肝癌的发现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11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SHCC)作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分析。增强前(NC)的敏感性(62.2%)低于增强后(+C)(78.1%),低于进床式动态团注增强CT(DIB-CT)(84.6%),P<0.01、P<0.05,但与4h延迟CT(D-CT)(78.5%)相比P>0.05。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的敏感性显著高于NC(P<0.05)。B超(US)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CTA和CTAP(P<0.05)。同位素(PMT)检查的敏感性均低于其他各种影象学方法(P<0.01)。对≤1cm的SHCC,以CTA(71.4%)和CTAP(100%)的敏感性为最高,与US(3.0%)和+C(15.2%)相比P<0.01。对SHCC的定性诊断,以CTA和DIB-CT最佳。以CTA和CTAP敏感性最高,DIB-CT和D-CT次之,常规CT优于US。  相似文献   

16.
An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 screening to detec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made by comparative study of 66 cases of pathological- ly proved mass survey HCC and 220 0f patho- logically proved clinical HCC trea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rom 1972 t0 1978. Remarkable ultimate outcome is obtained in mass survey HCC, compared with clinical results. 1 year survival rate is 642U/o vs 14.8To, 2 year is 39.370 vs 7.4% and 3 year is 28.9% vs 5.5To. These en- couraging results are attributed to changes in patients' disease stage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rapeutic measures employed. The proportion of subclinical HCC is much higher in the mass survey group (71.2To vs 0.9To), as is the propor- tion of small HCC (56.80/o vs 7.7'r/0). Resection i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56.1To of mass survey found HCC, compared t0 17.7% in clinically treated HCC. It is concluded that alpha feto- protein (AFP) screening by high sensitive assay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in early HCC detection and prognosis is improved with early treatment, especially after early tumor resection, its l, 2 and 3 year survival rates being 79.1To, 67.8To and 61.60'/o. The 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 basis of early resection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MIPS-1型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25例小肝癌细胞核形态学参数及DNA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小肝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减低(Edmondson分级Ⅰ~Ⅲ级),肿瘤细胞核面积、最大直径、积分光密度呈增高趋势,术后复发率逐渐增高(0%、38.9%、80%)。复发组肝癌细胞核周长、核最大直径、核积分光密度及DNA指数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分别为25.84±2.07比24.05±2.78,8.38±0.87比7.73±0.81,7.97±1.81比5.65±2.01,3.06±1.11比2.01±0.52(P<0.05~0.005)。结果表明,细胞核增大程度是反映肝癌细胞分化度与恶性度的有效指标。Edmondson分级对判定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及预后具有临床实际意义,但核形态参数与DNA指数比较,后者在判定分化程度及复发、预后方面更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作者总结了42例直径≤5cm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表明:术前AFP水平、肿瘤包膜形成、肿瘤肉眼形态学、肿瘤细胞分级是影响术后复发与预后的主要因素。从而作者提出小肝癌的外科治疗原则,并对AFP在肝癌发生及术后复发中的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在壶腹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低张(肌注10-20mg 654-2)后行螺旋薄层CT增强扫描.结果:常规平扫仅1例在钩突水平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见圆形结节影,余21例均未见确切病灶.低张后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见轻中度和/或明显强化局限性管壁增厚影或强化软组织结节影,肿块直径0.3cm-2.2cm;所有病例均见胆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形态均呈软藤状,并伴胆囊增大.术前正确诊断21例,1例误诊为炎症.结论:螺旋CT低张增强扫描在壶腹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BAC)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PBAC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累及1个肺叶3例,多个肺叶19例,片状阴影22例,蜂窝征22例,枯树枝征15例,CT血管造影征3例,片状磨玻璃影3例,叶间裂膨隆、牵拉、僵硬18例,邻近纵隔胸膜面的"线样征"13例.病灶周边及远处多发结节影9例,结节内伴空泡征7例,少量胸水5例,纵隔淋巴结大2例.本组病例中15例有CT复查资料,显示病灶范围扩大、密度变实.结论 通过对PBAC的螺旋CT表现的正确分析,有助于临床上及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