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配伍既有协同作用,也可能对应存在拮抗效应.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协同作用和拮抗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腧穴配伍效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临床和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3.
王华  梁凤霞 《中国针灸》2012,32(4):359-362
分析2000—2011年国内外期刊的相关文献,对腧穴配伍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结果表明腧穴配伍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在理论创新、研究设计和技术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腧穴配伍研究应该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宗旨,需要进行新理论的凝练,严格进行研究设计,并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古籍中有大量对腧穴配伍的记载,但多数记载为配伍规律形式的概括,而无法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本质。腧穴因其所在部位、所属经脉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功效主治,而腧穴配伍,无论是按照腧穴部位配伍或者所属经脉配伍,均是以所选穴位的功效主治为前提的;辨证论治中,辨证取穴是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因、证候或者体质施以穴位的加减,无法完全遵循腧穴配伍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这一规律,是腧穴配伍的延展部分。  相似文献   

5.
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疗效受穴位选择、不同手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多个腧穴配伍后作用于机体,是否存在着协同与拮抗作用呢?文章从单个穴位及不同的治疗手法对同一“靶”器官作用、腧穴配伍后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这几个方面将其有关内容及进展作一综述,试图探讨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文献和万方数据库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年来刺激方式与腧穴配伍效应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结果表明:不同的刺激方式所产生的腧穴配伍效应有差异,但刺激方式不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单一因素,腧穴特异性亦为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甚少且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何种刺激方式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更好。建议今后针对不同的刺激方式,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同时,转变观念,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治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腧穴配伍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对针刺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而影响腧穴配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针刺的刺激方式、针刺的刺激强度、穴位的特异性、个体差异、时间因素等。本研究从时间因素出发,探究古代文献中时间因素对腧穴配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从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古代文献中的腧穴配伍研究做了回顾,并对其配伍规律进行总结,以期为腧穴配伍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为腧穴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QF  Zhang CS  Chen Q  Yu SG 《针刺研究》2012,37(3):252-255
腧穴配伍应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本文分别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目前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整体性"非线性"是认识腧穴配伍的关键。同时,笔者借鉴和结合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开展腧穴配伍文献研究、腧穴配伍生物学数据整合研究的可行性,提出采用现代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能是深入认识腧穴配伍规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腧穴配伍规律,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总结分析近5年腧穴配伍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目前研究腧穴配伍规律的常见的数据挖掘技术有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借鉴计算科学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传统腧穴配伍规律,多学科交叉是当前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腧穴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的配合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席弘赋》载:“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载:“百症俞穴,再三用心”。从针灸古籍的记载中发现,腧穴配穴原则与治疗处方很多都是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协同效应的研究一直是腧穴配伍的重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也很多,如针刺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其中时间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腧穴配伍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忠仁 《中国针灸》2010,30(5):437-440
检索1992-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将符合循证医学随机、可比、对照原则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研究。25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显示,临床针灸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则与机体局部解剖、神经、血管、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多个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抑制或拮抗效应,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所揭示的腧穴配伍技巧及规律,巧妙应用于临床是针灸疗效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总结归纳了《黄帝内经》中腧穴配伍的特点及规律,认为其虽然配伍腧穴数目较少,但传递了重要的配伍理念和思想,形成了腧穴配伍理论的雏形,提出了局远配穴、表里配穴等腧穴配伍基本形式,并且关注影响配伍疗效的其它因素,对后世腧穴配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针灸穴位的选择、腧穴配伍、针灸时间因素、刺激量、针灸手法、刺激方法等对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的影响,总结各种因素对腧穴配伍效应影响的规律,阐明腧穴配伍的机理,更好地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有效的运用腧穴配伍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5.
腧穴配伍既是针灸临床选穴组方的基础,又是经络腧穴理论的核心。研究表明多个腧穴配伍有增效、减效、无效3种可能,故腧穴的配伍绝非简单的1+1=2或者2-1=1的变化,而是具有非线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本文在分析腧穴配伍规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社团结构,从宏观与局部、静态与动态多层次多角度,研究腧穴组合的关系及其结构和动态演化特征,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笔者查阅了中国古代文献以及近年来刺激强度对腧穴配伍效应的临床经验、实验研究概况,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出:电针量、手法强度、频率为刺激强度的三大要素;不同的电针量、手法强度、频率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有差异,且是相对的,目前也没有完全的定论来说明如何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对腧穴配伍效应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腧穴功效研究是经络腧穴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和系统阐明腧穴功效的特点、要素、规律特征、生物学基础和临床价值将有助于精准选穴和科学用穴,提升腧穴使用效能,进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针灸转化应用。笔者认为腧穴功效具有共效和特效并存的特点,“腧穴-刺灸方式-靶器官响应”三位一体的整合作用是腧穴功效的基本内涵,其要素包括腧穴功能状态、腧穴-靶器官关联关系、刺灸方式以及靶器官响应,同时受针灸时机、腧穴配伍等因素的影响,腧穴功效是上述要素整合输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54-2256
目的:了解腧穴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腧穴配伍机制的相关文献,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结果:影像学研究表明针刺单穴可以激活或负激活相应脑区,腧穴配伍并不是多个单穴所激活脑区的单纯叠加,而是使特定区域脑功能区得到激活,调节特定脑区功能,以增强某种功效,减弱其他作用,从而实现对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中,反映出腧穴配伍后,相比于单穴应用,对其代谢产物以及调控生理功能的相关物质发生了特异性改变,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从形态学角度看,腧穴配伍中与各个单穴相关的神经元在脊髓节段和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论:目前腧穴配伍机制研究已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更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探讨腧穴配伍研究的发展节点入手,指出腧穴配伍有远近相配的规律,临床常见的配穴方法均蕴含着远近相配的思想。而最古老的经络腧穴理论——标本根结理论是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文中基于现代临床诊治规律及经验,提出对于远近的判断,认为腧穴配伍远近相配的规律性中针对于远近的论述不应局限于某个特定部位,而应当以相对关系来论远近。  相似文献   

20.
腧穴配伍是实现针灸疗效的重要环节,足三里配伍其他腧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对近年来足三里配伍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总结足三里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的配伍应用现状,以期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更加清楚的揭示其配伍效应,阐述针灸作用机制,从而反馈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