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 gingivalis)菌体表面菌毛素(fimbrillin, FimA)在 P. gingivalis促进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RagB基因、原核表达并制备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RagB多克隆抗体。方法:根据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RagB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经PCR扩增其基因。扩增产物经鉴定和测序分析后,与质粒pET-32a(+)重组形成pET-32a-ragB,继而转化大肠埃希菌。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再通过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获得的重组蛋白行常规家兔免疫,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应用ELISA测定抗体效价。结果:PCR扩增获得编码区全长为1506bp可编码501个氨基酸的RagB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AJ130872)完全一致;构建了pET-32a-ragB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高表达的融合蛋白,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表明具有较高的纯度;ELISA结果显示,特异性兔抗RagB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05。结论:在成功构建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RagB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高效表达及纯化了RagB融合蛋白,并制备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开展牙龈卟啉菌疫苗研究、建立牙龈卟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天然免疫即固有免疫是机体抵御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尤其是慢性牙周病病变区或活动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菌体表面有多种粘附素并能分泌大量的毒力因子,使牙龈卟啉单胞菌能逃避天然免疫系统的防御,破坏补体系统和TLR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识别,并且削弱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机体天然免疫中补体的相互作用,如何逃避TLRs的识别,以及如何削弱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5种特异性牙周致病菌.方法 收集10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采用Chelex-100法提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DNA,并通过PCR分别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5种牙周特异性致病菌.结果 101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检出率为31%,福赛斯坦纳菌(Tf)为42%,中间普氏菌(Pi)为26%,具核梭杆菌(Fn)为21%,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为23%.这几种细菌的PCR产物通过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达99%~100%.结论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一定作用,考虑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正畸患者在拆除固定矫治器后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动态含量和牙周临床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选择将要结束正畸治疗的患者20名,在拆除矫治器前即时、之后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检查牙周各项指标: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龈下菌斑,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得出每个样品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占总细菌比例的变化.结果 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在拆后6个月内呈下降趋势,在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量在拆后6个月开始呈显著的下降(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百分含量在拆后6个月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SBI、PD都呈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 拆除固定矫治器后在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保健的情况下,正畸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牙周组织呈自愈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百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快捷准确,对牙周微生物的检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口腔厌氧菌特别是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梭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厌氧菌是牙周炎和冠周炎的主要病原菌,所以抗厌氧苗的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metmn idazde,MNZ)被作为首选药物用于治疗牙周炎和冠周炎[1,2],临床用甲硝唑捧治疗牙周炎和冠周炎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和抗炎剂的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抗牙龈卟啉菌抗体IgG水平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由12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年牙周炎患者和12名牙周健康者组成。牙周炎患者接受常规牙周治疗,并口服四环素和消炎痛,牙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常规临床检查、记录牙周探诊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及牙周探诊出血指数,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IgG滴度的变化。 结果: 牙周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附着水平和牙周出血指数均有显著改善,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滴度明显下降。 结论: 结合四环素和消炎痛的机械性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水平对评估早发性牙周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和牙周病(PD)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临床表现亦相互影响。IL-1、IL-6和TNF-α等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并参与骨破坏吸收的细胞因子,与2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RA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后者独有的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可将蛋白瓜氨酸化,并产生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ACPA),这已作为RA的特异性指标。RA患者比正常人群更易患PD,并以中、重度PD较常见。而同样在牙周病患者中RA患病率亦显著升高。PD和RA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联系,为深入研究两者的发病机制并推进相关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背景:含铍合金口腔修复体在口腔湿润的环境中合金易被腐蚀、溶解而释放出铍离子,铍离子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是否有影响?目的:检测铍离子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的影响。方法:将复苏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置于含铍离子浓度为10×10-6,5×10-6,1.25×10-6的人工唾液中厌氧培养48 h,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从分子水平检测铍离子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实验条件下培养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基因出现突变现象,表现为:当铍离子浓度为5×10-6时,DNA 217、和257位点处出现G/A套峰,与其他组测得的碱基G不同,表明此处有可疑的碱基变化,部分碱基由G转变为A;所有浓度都发现DNA 101位点处插入由7个A碱基组成的碱基(段),目前研究尚未发现突变的发生与铍离子浓度存在直接相关关系。铍离子可影响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基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其阅读框架的移位及编码的蛋白合成异常,进而引起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能力及致病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含铍合金口腔修复体在口腔湿润的环境中合金易被腐蚀、溶解而释放出铍离子,铍离子对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是否有影响? 目的:检测铍离子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的影响。 方法:将复苏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置于含铍离子浓度为10×10-6,5×10-6,1.25×10-6的人工唾液中厌氧培养48 h,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从分子水平检测铍离子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基因型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在实验条件下培养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基因出现突变现象,表现为:当铍离子浓度为5×10-6时,DNA 217、和257位点处出现G/A套峰,与其他组测得的碱基G不同,表明此处有可疑的碱基变化,部分碱基由G转变为A;所有浓度都发现DNA 101位点处插入由7个A碱基组成的碱基(段),目前研究尚未发现突变的发生与铍离子浓度存在直接相关关系。铍离子可影响牙龈卟啉单胞菌fimA基因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其阅读框架的移位及编码的蛋白合成异常,进而引起牙龈卟啉单胞菌黏附能力及致病力的改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人唾液中存在内源性硫氰酸盐(SCN-)、唾液过氧化物酶(SalivaryPeroxidase,SPO)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这些因子组成一个生理条件下的生态体系:过氧化物酶系统。本实验通过模拟口腔环境中过氧化物酶系统的组合,测定乳过氧化酶系统(LactoperoxidaseSystem,LPS)对3株口腔可疑致病菌和1株口腔有益菌存活的影响,研究LPS与口腔致病菌和有益菌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所采用的实验菌株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a)、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和血链球菌(S.sanguis),均为模式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归以基因变异性,构建归以基因原核表达系统,鉴定其表达产物(rFimA)的致炎作用,检测FimA在咯临床菌株中表达频率,了解FimA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采用高保真PCR从6株咯临床菌株中扩增fimA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构建fimA基因原核表达系统,制备rFimA兔抗血清。采用Western blot鉴定rFimA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建立ELISA检测38株段临床菌株FimA表达情况和9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212份龈下菌斑标本中的FimA。检测rFim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EVC-304细胞分泌n1、IL-8、TNF-α和细胞问黏附分子-1(ICAM-1)的作用。结果6株Pg临床菌株fimA基因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所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rFimA产量高达细菌总蛋白的50%左右。rFimA可与Pg全菌抗血清发生结合反应,免疫家兔可获得高效价抗体。94.7%(36/3S)菌株和91.5%(194/212)龈下菌斑标本ELISA结果阳性。1和10μg的rFimA作用EVC-304细胞48h,其分泌的IL-1α水平升高(P〈0.05);但作用12h即可出现高水平的ICAM-1(P〈0.05),未发现有诱导IL-8和TNF-α的作用(P〉0.05)。结论 fimA基因序列保守,在Pg临床菌株中有很高的表达频率。rFimA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可作为Pg血清学检测试剂盒和段疫苗的候选抗原。rFimA有较强的诱导细胞分泌ICAM-1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对固定矫治和牙周疾病关系的研究多限于临床指标的观察,探讨固定矫治对牙周细菌的影响还比较少.同时检测固定矫治器戴入后临床牙周指标和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含量的变化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鉴定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探讨人源α-烯醇化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之间的交叉反应性。方法:以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序列为基础,综合应用多个软件预测B细胞线性表位;再以人源α-烯醇化酶的蛋白晶体结构为基础,采用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预测B细胞构象表位;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进行表达、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抗原免疫BALB/c小鼠,化学合成预测的线性表位片段检测抗体反应,确定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B细胞表位。利用Clustal X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和Swiss-Model进行同源模建,研究人源α-烯醇化酶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的交叉反应性。结果:人源α-烯醇化酶线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为9-25aa,28-43aa,70-85aa,163-178aa,229-244aa,280-295aa;构象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为:1-4/24-30/77-86/124aa,9-16/51-59aa,250-254/262-268/271-274aa;合成的线性表位片段中9-25aa免疫应答反应最强烈,其次是70-85aa,再次为28-43aa,163-178aa,229-244aa,280-295aa;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和人源α-烯醇化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50.11%,两者在线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的9-24aa和32-42aa序列高度相似;空间构象比对结果显示牙龈卟啉单胞菌烯醇化酶和人源α-烯醇化酶之间的RMSD值为1.055,且两者在3个构象性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的空间构象高度相似,推测二者可能在上述区域发生交叉反应。结论:预测并鉴定了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比较其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烯醇化酶可能发生交叉反应的位点,为研究人源α-烯醇化酶蛋白的自身抗原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的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附着水平(AL)和血清抗牙龈卟啉菌(Pg)抗体亲和力水平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由25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20名牙周健康者(HS)组成。AgP患者在接受机械性牙周治疗后给服四环素(0.5 g/d),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病人进行评估。牙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常规临床检查、记录牙周附着水平,通过硫氰酸铵分离试验测定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LPS)的抗体亲和力。 结果:牙周治疗后,牙周附着水平有显著改善(P<0.01);AgP患者血清抗Pg抗体亲和力明显下降(P<0.01)。 结论:结合四环素的机械性牙周治疗能显著降低AgP患者血清抗Pg抗体的亲和力对侵袭性牙周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金属烤瓷全冠是修复牙体缺损的最常用方法,牙周问题是导致修复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目的:评价钴铬合金和银钯合金作为烤瓷冠内冠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方法:选择采用钴铬合金和银钯合金烤瓷冠修复患者75例,189颗患牙,其中106颗采用钯合金烤瓷冠修复体,83颗应用钴铬合金修复体。于修复前后临床对比患牙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量、龈沟液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以及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嗜血杆菌、福赛斯坦纳菌等3种细菌检出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与修复前比较,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12个月后,患牙龈沟出血指数和龈沟液量、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检出率升高(P < 0.05或P﹤0.01),伴放线嗜血杆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P > 0.05)。②与修复前比较,银钯合金烤瓷冠修复12个月后,龈沟出血指数和龈沟液量升高(P < 0.05),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3种细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P > 0.05)。表明两种材料的烤瓷冠对患牙牙周组织均有影响,其中银钯合金影响较小,钴铬合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W83和ATCC33277株侵入在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作用中的影响,及在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转录和翻译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体外P.gingivalis侵入内皮细胞模型,孟加拉玫瑰红活细胞染色法测定P.gingivalis侵入前后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的变化;RT-PCR和mRNA比色定量法检测内皮细胞ICAM-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CAM-1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P.gingivalis W83和ATCC33277株侵入可增加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抗ICAM-1抗体部分抑制P.gingivalis侵入介导的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增加;P.gingivalis侵入上调内皮细胞ICAM-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W83诱导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增强及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能力强于ATCC33277. 结论 ICAM-1在P.gingivalis介导的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增强过程中起部分作用,P.gingivalis侵入内皮细胞诱导ICAM-1表达可能是其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的E蛋白结构域Ⅲ直接抑制登革病毒感染及其抗体的中和作用.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1~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EⅢ).重组蛋白纯化后,进行阻断DV-2感染BHK~21细胞试验.用重组蛋白制备免疫血清,检测抗体中和作用.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了1-4型登革病毒E蛋白结构域埃希菌,4型重组E蛋白结构域Ⅲ均能够阻断2型DV感染,4型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均能中和2型DV,但中和抗体效价不同.结论 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结构域Ⅲ可以直接抑制病毒感染,所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作用.直接抑制和中和抗体均对同型病毒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早发性牙周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的滴度和亲和力,并探讨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受试者为15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人牙周炎患者和14名牙周健康者。检测了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滴度和亲和力。血清IgG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亲和力通过二乙醇胺分离,ELISA测定。 结果: 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P<0.01),而在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牙周炎患者抗体亲和力显著高于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P<0.01),而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IgG抗体亲和力可以作为诊断早发性牙周炎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牙龈卟啉菌外膜蛋白ragB和小鼠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配体(mGITRL)真核共表达载体,在体内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应用PCR扩增技术,从pMD18-T-ragB中获得ragB基因编码序列片段,克隆至真核共表达载体pIRES及pIRES-mGITRL。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与测序鉴定后,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至COS7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将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应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RagB的水平。结果:PCR扩增目的基因,酶切和测序证实重组质粒pIRES-ragB及pIRES-ragB-mGITRL成功构建,Westernblot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COS7细胞及骨骼肌细胞中均过表达。小鼠血清中检测出高滴度的抗RagB的抗体。结论:pIRES-ragB-mGITRL表达载体的构建,为牙龈卟啉菌疫苗研究、预防和牙周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