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更恰当的癌结节分期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肠癌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并行肠癌根治手术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淋巴结转移患者在癌结节阳性时的预后明显差于无癌结节患者(51.3% vs 74.9%,P=0.007)。多因素分析发现癌结节、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癌结节纳入淋巴结转移计数后形成新nN分期和TNM分期(nN)中各分期有明显的预后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nN)仍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而第七版TNM分期已不是;将癌结节阳性患者按照癌结节检出1个、2个、3个为临界值分别分为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只有按癌结节(tumor deposits,TD)=1来分组两组具有显著的预后差异(31.2% vs 61%,P=0.018)。 结论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七版癌结节分期方法并不恰当,将癌结节纳入转移淋巴结计数形成的TNM分期评估预后的价值优于七版TNM分期标准,且较七版TNM分期标准更简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RhoGTP酶解离抑制因子2(RhoGTPase dissociation inhibitor 2,RhoGDI2)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RhoGDI2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07月至2014年07月采取手术切除的153例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53例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标本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RhoGDI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主要在胞浆中表达;但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阳性表达(57.5% vs 0.00%)。结直肠癌组织中RhoGDI2蛋白的表达在低分化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χ2=2.090,P<0.05)。RhoGDI2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肿瘤越大阳性表达率越高(χ2=4.293,P<0.05),并随着肿瘤浸润深度阳性表达率增加(χ2=1.711,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5.925,P<0.05)、有远处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χ2=5.519,P<0.05),并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较晚的显著高于分期较早的(χ2=5.683,P<0.05)。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年龄(<60 years vs ≥60 years)(χ2=0.054,P>0.05),性别(χ2=0.037,P>0.05)无相关性。 结论RhoGDI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RhoGDI2可能在结直肠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和血清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5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AIM2的表达,回顾性搜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前通过电化学发光法(ECUA)测定的血清CEA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癌组织中AIM2表达水平和血清CE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两种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不同AIM2、CEA水平组别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18例肿瘤组织中有42例AIM2呈高表达,有39例癌旁正常组织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95,P<0.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阳性率为44.07%(52/118)。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AIM2和血清CEA表达呈负相关(r=-0.660,P<0.001)。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组织AIM2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χ2=4.847,7.794,3.961;均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的相关因素(χ2=17.14,5.779,5.293;均P<0.05)。K-M生存分析显示,AIM2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术前CEA阴性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组,AIM2高表达联合CEA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IM2低表达联合CEA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AIM2和血清CEA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有关,联合分析两个指标有助于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I~III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2004年6月至2008年11月间446例行根治性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数据,探讨结直肠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446例结直肠癌I、II、III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约为87.4%,83.1%和64.8%(Log-rank检验,P<0.001)。我们根据淋巴结转移比率(metastatic lymph node ratio, mLNR)将CRC患者分为三组:A组:mLNR为0;B组:mLNR为>0%~14%;C组:mLNR为>14%。A、B、C组三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约为84.3%、79.6%和49.1%(Log-rank检验,χ2=55.959,P<0.001)。就直肠癌患者而言,A、B、C三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0%、73.5%和43.2%(Log-rank检验,χ2=26.332,P<0.001)。而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三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80.8%和55.5%(Log-rank检验,χ2=21.214,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均显示,mLNR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随着mLNR的上升,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变差。 结论淋巴结转移比率(mLNR)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N分期类似,但更有优势,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将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多项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病理证明的结直肠癌患者892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年龄、术前相关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结果等),研究是否会影响肝转移的发生。 结果结直肠癌是否发生肝转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组织类型、是否造口、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9,Z=-1.631,χ2=0.003,χ2=1.223,χ2=0.619,χ2=0.516,Z=-3.235,Z=-0.106,Z=-0.328;均P>0.05)。HBsAg阳性较阴性患者发生肝转移几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9,P<0.05)。另外,肝转移与分化水平(χ2=14.165,P<0.01)、浸润程度(χ2=17.808,P<0.01)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1.798,P<0.01)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乙肝病毒表面阳性患者肝转移发生低,而低分化、浸润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多者肝转移率高。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几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数多,越容易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12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00例,女性480例;中位年龄为63岁;右半结肠癌337例,左半结肠癌398例,直肠癌545例。PCR方法检测肿瘤标本的微卫星状态。依据MSI状态,将患者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组和微卫星稳定性(MSS)/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组。观察人口学特征,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微卫星状态等指标。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在1280例患者中,112例(8.7%)为MSI-H,79例(6.2%)为MSI-L,1089例(85.1%)为MSS。MSI-H组与MSS/MSI-L组患者在术前血清CEA(χ2=6.943,P<0.05)、肿瘤部位(Z=-9.451,P<0.001)、肿瘤TNM分期(Z=-2.108,P<0.05)、肿瘤T分期(Z=-2.397,P<0.05)、肿瘤N分期(Z=-3.892,P<0.001)、肿瘤分化(χ2=6.663,P<0.05)、肿瘤黏液成分(χ2=78.833,P<0.001)、肿瘤最大直径(χ2=39.656,P<0.001)、癌结节(χ2=8.759,P<0.05)、神经侵犯(χ2=10.238,P<0.05)、淋巴结转移率(LNR)(χ2=5.880,P<0.05)、淋巴结检出数(Z=-5.019,P<0.001)、阳性淋巴结检出数(Z=-3.667,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MSI-H组患者CEA<4.7 ng/mL、右半结肠癌、低TNM分期、高T分期、低N分期、低分化、黏液成分、肿瘤直径≥4 cm、无癌结节、无神经侵犯、低LNR所占比例显著高于MSS/MSI-L组患者。MSI-H组淋巴结检出数显著多于MSS/MSI-L组,而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显著较少。结论MSI-H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既有预后良好的,亦有预后不良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初诊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发生和影响预后的预测因素。 方法通过SEER*Stat软件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至2013年的4 202例结直肠癌器官转移的患者。通过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比较肺转移组(894例)和非肺转移组(3 308例)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影响肺转移组预后的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Rank法检验生存率的差别;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得到影响结直肠癌肺转移远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卡方检验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原发部位、T分期及N分期。二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种族(OR:1.211,95%CI:1.040~1.411,P=0.014)、性别(OR:1.209,95%CI:1.042~1.403,P=0.013)、原发部位(OR:1.147,95%CI:1.067~1.234,P<0.001)、N分期(OR:0.907,95%CI:0.826~0.995,P=0.039)分别为肺转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894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1年生存率为65.2%,3年生存率为24.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诊断年龄、原发部位、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放疗情况、CEA、淋巴结检出数及其他器官转移与患者生存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诊断年龄(HR:1.631,95%CI:1.344~1.980,P<0.001)、组织学分级(HR:1.405,95%CI:1.194~1.652,P<0.001)、N分期(HR:1.253,95%CI:1.111~1.414,P<0.001)、CEA(HR:1.744,95%CI:1.306~2.330,P<0.001)、淋巴结检出数(HR:1.764,95%CI:1.408~2.208,P<0.001)及其他器官转移(HR:1.980,95%CI:1.578~2.483,P<0.001)是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种族、性别、原发部位、N分期分别为预测结直肠癌肺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年龄、组织学分级、N分期、CEA、淋巴结检出数及其他器官转移是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癌结节与结直肠癌预后及转移模式的关系,以期为结直肠癌分期制定提供重要的新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 databases、Web of Science、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期间有关癌结节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作用相关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了文献中有关肿瘤分期、组织学特征、及随访结局的数据,并分析癌结节、淋巴结转移(LNMs)和壁外血管侵犯(EMVI)与转移模式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共计18篇文献13 383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20.3%的患者术后标本提示有癌结节。分析结果显示,癌结节与LNMs(Z=4.79,P<0.01)、EMVI相关(Z=6.19,P<0.01),且与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P<0.05)。配对比较后显示,癌结节对预后的影响强于LNMs和EMVI的影响。癌结节对于不同转移部位的风险比(RR)与LNMs相似;当同时伴有癌结节及LNM时,肝、肺转移的风险明显提高(分别为RR=3.74,95%CI:2.96~4.71;RR=4.38,95%CI:3.29~5.83)。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同时有癌结节存在时,其预后明显较无癌结节的患者预后更差,其中包括N1a、1b的患者。简单地将没有LNMs的癌结节患者定义为N1c,可能导致对患者预后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35例结直肠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hymase蛋白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Chymase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5,P=0.038),结直肠癌组织中,有远处转移患者Chymase蛋白表达降低(P=0.002),Chymase蛋白的表达与N分期有关,分期越晚,Chymase蛋白的表达越低(Χ2=54.81,P<0.001),在Ⅲ+Ⅳ期患者Chymase蛋白表达降低(Χ2=50.84,P<0.001),生存分析结果提示Chymase蛋白低表达患者预后不佳(Χ2=10.501,P=0.001)。 结论Chymase蛋白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HLA2)、跨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2(TMIGD2)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老年医院住院治疗的168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选取结直肠癌患者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组织中HHLA2、TMIGD2的表达水平,根据二者阳性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HHLA2阳性表达组、HHLA2阴性表达组、TMIGD2阳性表达组、TMIGD2阴性表达组;卡方检验分析HHLA2、TMIGD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结直肠癌患者HHLA2、TMIGD2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组HHLA2、TMIGD2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HHLA2、TMIGD2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LA2阴性表达结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84.48%)高于HHLA2阳性表达患者(61.82%)(χ2=9.227,P<0.05);TMIGD2阴性表达结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80.56%)高于TMIGD2阳性表达患者(61.46%)(χ2=7.097,P<0.05)。HHLA2、TMIGD2、Duke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HLA2、TMIGD2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均存在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预测远期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AKT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AKT2。结果AKT2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AKT2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者(P=0.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远处转移和AKT2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分别为0.013、0.018、0.001、0.038)。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AKT2表达上调;AKT2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侵袭性有关,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mi-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临床意义及在卵巢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的44例患者病理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mi-1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肠黏膜及原发灶中肠源性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或者χ2检验。 结果Bmi-1在直肠癌原发灶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分别为65.9%、15.9%,χ2=22.752,P<0.01)。Bmi-1在原发灶中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116,P=0.024;χ2=4.856,P=0.028;χ2=5.495,P=0.019),而卵巢转移灶中的Bmi-1未见异常表达。Bmi-1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Bmi-1低表达者(13.16个月,16.87个月,t=-2.524,P=0.012)。 结论Bmi-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高表达表明Bmi-1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Bmi-1与伴有卵巢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是结直肠癌预后重要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理高危因素与I期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提供有益的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回报为I期的直肠癌患者178例,分为有高危因素组和无高危因素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119例,男性60例,女性59例;无高危因素的患者59例,男性33例,女性2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类型、淋巴结检出数目、浸润深度、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0,t=2.023,χ2=2.244,χ2=5.614,t=2.387,χ2=1.590,χ2=3.099,P均>0.05),2组术后随访时间相同,无高危因素组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及远处转移,而有高危因素组中出现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病例。有和无高危因素的I期直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R=0.86,95%CI 0.56~0.97)。淋巴管浸润、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及低分化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 结论对于含有病理高危因素的I期直肠癌患者应进行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诊断为结肠癌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共选取84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71.38岁,与同期75例中青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相关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 结果84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患者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直肠是最常见出血部位。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6.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是影响预后重要的独立因素。与中青年结肠癌患者(年龄<65岁)相比,肿瘤大体分型(χ2=10.652,P=0.005)、组织学类型(χ2=29.466,P<0.001)、分化程度(χ2=26.806,P=0.033)、淋巴结转移(χ2=6.963,P=0.031)、肿瘤浸润深度(χ2=7.983,P=0.018)、TNM分期(χ2=9.720,P=0.021)及远处转移方面(χ2=5.16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的病程发展缓慢、肿瘤分化程度较高,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及预后,化疗是保护性因素,早期诊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使用纳米碳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淋巴清扫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纳米碳组分两个时间点(术前16~18小时及术中)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侧壁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每个时间点各20例患者。根据肿瘤不同位置确定手术范围。标本切出后30 min内送至病理科,并由专人协助病理科医师分检淋巴结。 结果纳米碳组检出的淋巴结数明显多于对照组(t=3.32,P<0.05),黑染淋巴结阳性(转移)率明显高于非黑染淋巴结阳性(转移)率(χ2=42.7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6~18 h组与术中注射组清除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 结论使用纳米碳可增加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检出数,经纳米碳示踪出现黑染的淋巴结阳性率更高。术前16~18 h注射纳米碳效果肯定,便于临床工作安排,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ATB1在直肠癌新辅助放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14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8例接受术前短程放疗,74例未接受术前放疗。采用组织芯片方法检测直肠癌组织(n=142)和正常黏膜组织(n=107)、术前活检癌组织(n=84)以及转移淋巴结(n=43)中SATB1表达情况,探讨SATB1表达对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ATB1表达与多个放疗相关因子的关系。 结果在未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中,SATB1在正需组织中的表达低于肿瘤组织(χ2=5.396,P=0.032)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组织(χ2=6.405,P=0.002)。在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中,SATB1表达与不良的OS(HR,0.516;P=0.039;95% CI:0.274~0.969)和DFS(HR,0.558;P=0.025;95% CI:0.335~0.930)相关。放疗可以降低直肠癌组织中SATB1的表达。在放疗的直肠癌肿瘤组织中SATB1表达与ATM和pRb2/p130表达负相关(χ2=5.427,P=0.032;χ2=4.610, P=0.047),而与Ki-67和TEM1表达正相关(χ2=4.339,P=0.037;χ2=7.376,P=0.014)。网络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证实了SATB1与这些蛋白的相互联系。 结论放疗能降低SATB1表达,后者可通过参与一些放疗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赋予接受术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N分期的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结合评估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间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30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将患者分为淋巴结阴性组(164例)和淋巴结阳性组(136例),分析影响淋巴结分期的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结合评估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作用。 结果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淋巴结阳性组CEA较高(Z=-3.636,P<0.001)、肿瘤大小较大(t=-4.460,P<0.05),并且T分期较晚(Z=-4.895,P<0.05)、分化程度较低(Z=-4.861,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CA199、肿瘤位置、手术方式、肿瘤分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淋巴结阳性组CT片淋巴结数目较多(Z=-5.134,P<0.001),平均长径(t=-6.462,P<0.05)、平均短径(t=-6.900,P<0.05)、最长长径(Z=-4.128,P<0.001)、最长短径(t=-7.183,P<0.05)以及CT值(Z=-6.560,P<0.001)均较大;淋巴结位置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T分期、分化程度是淋巴结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CT片指标与CEA、T分期、或分化程度结合可提高诊断特异性至80%以上。 结论T分期与分化程度是淋巴结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CT片指标与CEA、T分期、或分化程度结合可提高诊断特异性至80%以上,但是敏感性和准确性仍较低,需要研究发现其他新的淋巴结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病理特征和疗效评价。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2019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既往诊断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切除而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患者8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 结果85例患者中,有78例(91.7%)内镜治疗后患者有高危因素(比如内镜下切缘无法评价、切缘阳性、黏膜下浸润深度大于1 000 μm,分化差,伴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等)。根治术后有66例(74.2%)患者既无肿瘤残留也无淋巴结转移。有1例患者(1.2%)既有肿瘤残留又有淋巴结转移;有9例患者(10.6%)病理提示肿瘤残留;另有11例患者(12.9%)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镜下病理伴脉管浸润易发生淋巴结转移(χ2=5.057,P=0.039)。中位随访时间24.0(P25-P75:12.0~41.1)个月。随访患者中有2例失访,余83例均无复发及转移,均生存。 结论早期结直肠癌内镜切除后伴有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疗需慎重考虑。伴脉管浸润可能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追加外科根治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TEM)7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12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EM7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分析TEM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TEM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21.252,P<0.001)。TEM7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胃壁、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癌变部位、肿瘤直径及术后是否辅助治疗无关(P>0.05)。生存曲线显示,TEM7阳性表达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短于TEM7阴性表达患者(Log-rankχ2=8.820,P=0.003);TEM7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TEM7阴性表达患者(Log-rankχ2=5.506,P=0.019)。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EM7阳性表达是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HR=4.178、5.613,95%CI为1.654~10.8...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预后的关系,提出新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方案.方法:122例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病例,比较不同删分期(AJCC/UICC)病例的5年生存率:将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和顶端淋巴结转移拟定为N,期,比较AJCC/UICC的TNM分期中No、N1、N2与N3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按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并对生存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随着TNM分期的上升,5年生存率逐渐下降(Ⅰ期为100%;Ⅱ期为81.82%;ⅢAB期为69-39%,ⅢC期为15%:Ⅳ期为0,P<0.01),随着N分期的上升,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N0Ⅰ期为100%、N0Ⅱ期为89.82%、N1期69.39%,N2期为15%,P<0.01).N3期病例5年生存率为0,与TNM的Ⅳ期预后相似.结论:建议将结直肠癌TNM中的N分期定为:无淋巴结转移为N0,1-3枚淋巴结转移为N1,4-9枚淋巴结转移为N2,≥10枚淋巴结转移和/或顶端淋巴结转移为N3.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0,与M1期结果相似,可以定为亚临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