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Halo-Vest外固定架治疗枢椎齿状骨突新鲜骨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2例枢椎齿状突新鲜骨折患者采用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按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23例,其中ⅡA型15例,ⅡB型2例,ⅡC型6例,Ⅲ型9例。本组均采用枕颌牵引3周后改行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年,平均1年2月,影像学证实全部病人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1个月;所有患者的寰枢椎关节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结论〓Halo-Vest外固定架具有经济、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且有使颈椎过伸牵引复位等优点,是治疗枢椎齿状突新鲜骨折的理想方法,即使对于Ⅱ型骨折也仍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总结。[方法]3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经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31例,Ⅲ型2例,无Ⅰ型病例。所有患者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9例同时行Gallie法内固定。[结果]术后进行颈椎正侧位片随访6~52个月(平均7.9个月),32例获牢固骨性愈合,融合率97%。[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各种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齿状突骨折行外固定、前路螺丝钉齿状突内固定和后路寰枢椎融合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5个月~3.5年,平均11个月,8例行外固定和前路螺丝钉齿状突内固定,除1例外固定治疗未愈合外,均达到了骨性愈合;17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均达到了寰枢椎稳定的手术目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X线未显出不稳定的迹象,但有8例未见明显的齿状突骨折愈合,仍有明确的骨折线。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20例,4例残留颈项部疼痛,1例仍有上肢麻木无力。结论 齿状骨折应根据其分型、移位方向、是否陈旧性骨折和术前复位情况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43例,其中寰椎骨折11例,枢椎骨折32例,9例伴寰枢椎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费城围领(18例)、Halo-Vest外固定(24例)及颅骨牵引(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10个月,41例获一期愈合,骨折骨性愈合率95.3%,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个月;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6周后无骨折愈合征象,行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愈.所有患者均寰枢椎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9例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标准,8例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寰枢椎骨折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正确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是获得寰枢椎骨折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Ⅱ型齿状突骨折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分别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获3~24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均无松动,骨折均愈合和植骨融合.结论 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适合治疗齿状突骨折ⅡB型,寰枢椎椎弓根钉适合ⅡC型.  相似文献   

8.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陈旧性枢椎齿状突骨折引起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采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钢丝固定术。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的12例,随访3-36个月,11例同骨性愈合,1例纤维愈合,计优8例,良2例,进步2例。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钢丝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枢椎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54例.按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7例,ⅡB型23例,ⅡC型8例,Ⅲ型16例.4例伴有脊髓损伤(ⅡB型3例,ⅡC型1例).ⅡA型、2例合并相邻椎体骨折的ⅡB型、6例ⅡC型和Ⅲ型患者采用Halo-vest外固定;16例ⅡB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5例移位严重的ⅡB型和2例ⅡC型采用后路寰枢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均超过24周,拍摄颈椎侧位、开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1例Halo-vest外固定治疗者中,30例在12周时获得骨折愈合,其中4例(ⅡB型1例,Ⅲ型3例)原始骨折有前移位者,在牵引复位、Halo-vest固定后发生再移位,畸形愈合,但无神经压迫表现;1例2周时复查骨折前移位,改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获骨性融合.16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的ⅡB型骨折患者13例骨折愈合,3例在24周时骨折仍未愈合,骨折端有明显骨质吸收;7例寰枢关节固定融合患者在12周时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Halo-vest外固定适合治疗ⅡA型、无或轻度移位ⅡC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但原始有前移位的骨折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移位.可复位的ⅡB型骨折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但骨折移位大的ⅡB型和粉碎性骨折宜及早采用寰枢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齿状突骨折23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7例,浅Ⅲ型6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68岁(41.2±15.1岁)。患者入院时均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前JOA评分10~14分(12.8±1.6分)。13例齿状突骨折无移位或牵引后复位良好的Ⅱa型、Ⅱb型、浅Ⅲ型患者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8例牵引后复位不理想及2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随访8~30个月(18.0±6.4个月)。5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半年JOA评分14~17分(16.3±1.3分),平均改善率为83.3%。术后影像学复查寰枢椎对应关系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骨折端尚未愈合,其余12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均骨性愈合。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17例。经急诊颈椎正侧位X线片、颅骨牵引后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加重建,诊断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采用谭明生法、Harms法和AO拉力螺钉对本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同定,用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行寰枢椎后表面植骨融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合并齿状突周围骨折20处,术中发现周围骨折5例5处.共25处骨折.平均每例患者1.5处周围骨折。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可疑椎动脉挫伤1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4年,颈枕部疼痛1例:复查X线片显示齿状突骨折均愈合,畸形愈合3例,合并存在的25处齿状突周围骨折均愈合.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结论: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是齿状突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影像学的局限性.术前准确诊断很闲难。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按A n-derson-D′A lonzon分型为Ⅱ型和不稳的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寰枢后间隙植骨术。结果术中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C2左侧椎动脉损伤,术中植钉后止血,术后无不适现象;10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术后第3~6天(平均第4天)在颈托保护下离床活动;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6个月后复查X线片、CT示所有寰枢后间隙植骨均融合,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操作简单、操作安全性高,能为枢椎齿状突骨折提供可靠固定,为寰枢后间隙植骨融合提供保障,是齿状突骨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15例;年龄18 ~55岁,平均36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4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4例;合并寰椎前脱位12例,寰椎后脱位12例,无明显脱位30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6例,E级31例.其中30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8例患者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B组),16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 结果 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寰椎脱位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A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示骨折不愈合,A组其他患者和B、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退钉发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6例. 结论 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首选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此方法不合适时可考虑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寰枢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C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后,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Ⅲ度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颈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齿状突Ⅲ度骨折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Anderson分型,对16例Ⅲ度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寰枢椎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复查X线,未见固定枢椎齿状突骨折端移位和松动,骨折部位稳定。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对治疗Ⅲ度齿状突骨折稳定和愈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有上颈椎骨折损伤患者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1—2013-05对7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及脊髓神经的损伤。所有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理想,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