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声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脑卒中史1 71例,无脑卒中史41例,头晕17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大小、斑块回声、是否合并溃疡;测量并记录颈动脉狭窄近端、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用颈动脉狭窄率与颈动脉狭窄处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行直线回归分析,推算颈动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分级标准。结果有脑卒中史患者在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不均匀回声斑块分别为39、10、41、81例,无脑卒中史患者分别为6、6、27、2例。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斑块溃疡诊断分别为87、94例。颈动脉狭窄处PSV≥1 45 cm/s、EDV≥45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2.0和颈动脉狭窄处PSV≥260 cm/s、E)V≥88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3.6可以分别作为颈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狭窄≥70%的血流参数临界点。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第一筛选手段,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动脉压增加,血管壁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发生复杂变化,在自身易感因素及降压药物等因素影响下,不同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以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也将不同[2-4]。早期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是脑卒中预防与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颈动脉MRI种类丰富,可以多方面评价AS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目前,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一个主要疾患,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或血栓形成,且大部分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堵塞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所致。以往认为脑卒中的危险随着血管狭窄的程度而增加,但有文献报道,许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具有中等度狭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不管其狭窄的程度。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成分的诊断分析成为目前影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PTAS治疗。结果  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狭窄段的直径较术前扩大 ,12例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4例达到 4 0 % ,有症状的 14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2 4个月 ,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 ,其中 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 ,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PTAS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已经发展成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或消退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现代影像学和实  相似文献   

7.
3.0 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 ,评价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颈动脉狭窄率及狭窄程度分级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计算。结果 130例患者中,260支颈动脉行2种检查,DSA检查显示63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1支,血管超声检查显示56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0支。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88%、94.47%和88.97%。血管超声诊断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5.56%、99.20%和97.69%。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6%,准确性为97.69%。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于颈内动脉,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但对于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仍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新的常规造影方法。方法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32例经桡动脉应用MPA造影导管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方法行双侧颈动脉选择性造影操作可行、安全,可做为常规颈动脉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预测冠脉斑块进展指标.方法 采用冠脉定量分析(QCA)的方法分析142例冠心病患者的造影图像.结果 根据2次造影最小管腔直径(MLD)的变化≥0.4 mm将1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斑块进展组(54例)和冠心病无斑块进展组(88例).心肌梗死、糖尿病在斑块进展组中(27.8%和63.0%)所占比例高于非斑块进展组(5.7%和36.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斑块进展组(14.5 mg/L和6.6×109/L)也高于非斑块进展组(6.3 mg/L和4.3×109/L)(hs-CRP t=3.181,P≤0.01;中性粒细胞t=2.364,P<0.01).高水平hs-CRP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概率为低水平hs-CRP者的2.52倍;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概率为非心肌梗死者的3.98倍.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hs-CRP是冠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相似文献   

14.
<正>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脑栓塞的栓子大部分来自颈动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领域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个包括颈动脉疾病在内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然而,即便如此,医患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水平仍普遍较低,极有必要对颈动脉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本研究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颈动脉狭窄(CS)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78例重度CS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评估CS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途径.结果 在78例重度CS患者中,0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8例、初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41例、次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29例;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CS程度显著相关(x2=6.203,P=0.045).随访12个月,0级、初级及次级侧支循环开放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2.5%、29.3%、27.6%,不同分级侧支循环开放途径患者临床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0,P=0.691).结论 重度CS患者侧支循环开放途径与CS程度相关,但与临床结局不相关.  相似文献   

17.
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支架成形术和(或)内科治疗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且有相关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85例,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58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其临床、影像学、治疗和随访观察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住院及随访期间6例(7.1%)发生脑卒中,无脑卒中相关死亡。本组中58例患者共置入支架67个,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率由术前(86.8±9.3)%降至(10.9±2.5)%(t=21.1,P=0.000);术后30天内2例发生支架相关脑卒中;58例支架成形术患者平均随访28.3个月,50例(86.2%)症状改善或消失,2例发生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域脑卒中;36例复查颈部血管超声,2例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0例复查DSA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综合临床干预短期疗效良好;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方法可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引起的栓塞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易损斑块的判定目前尚无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文章从血清学和影像学两个方面对各种检测易损斑块的方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