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菌群及宫颈局部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妇科门诊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患者300名,根据是否有高危型-HPV感染分为高危型-HPV组(高危型-HPV阳性组)123例和对照组(高危型-HPV阴性组)177例,检测所有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阴道菌群和宫颈分泌物CD_4~+ T、CD_8~+ T情况。结果 300例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者123例,感染率为41.0%,其中HPV16亚型70例,占56.9%,其次为HPV52亚型,占13.8%。高危型-HPV组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细菌性阴道病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支原体、霉菌和滴虫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型-HPV组宫颈分泌物CD_4~+ T和CD_4~+ T/CD_8~+ 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宫颈分泌物CD_8~+ 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是高危型-HP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菌群及宫颈局部免疫功能有关,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是高危型-HP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菌群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188例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体检或就诊的妇女,依据HR-HPV感染情况分为HPV+组(HR-HPV阳性,137例)和HPV-组(HR-HPV阴性,51例),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研究对象阴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结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差异。 结果 HR-HPV阳性组的菌群,其丰度(ace)和深度(Chao)指数均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HR-HPV阳性组Shannon指数高于HR-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HR-HPV阴性组(P<0.05);菌群结构分析显示HR-HPV阴性组以乳杆菌属为主(80.15%),HR-HPV阳性组以乳杆菌属(41.57%)和加德纳菌属(18.59%)为主,还有布鲁氏菌属(0.38%)。 结论 HR-HPV感染与阴道菌群改变关系密切,HR-HPV阳性患者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乳杆菌属水平降低,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厌氧球菌属可作为HPV阳性患者的标记物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5月因生殖道感染于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治疗的女性患者240例,根据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为观察组(高危型HPV阳性)和对照组(高危型HPV阴性),均行HPV、阴道菌群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及宫颈局部CD4~+、CD8~+T淋巴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我院高危型HPV阳性率为39.2%,以HPV16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HPV52;观察组患者乳酸杆菌异常、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阳性率及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霉菌、支原体、滴虫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宫颈病变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14.881,P=0.002);观察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T/CD8~+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比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感染与乳酸杆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阳性呈正相关性(P0.05),与宫颈局部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T/CD8~+T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会加重患者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同时降低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增加宫颈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生殖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妇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宫颈CIN患者300例为CIN组,宫颈上皮正常者300例为对照组,检测生殖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HPV感染情况。结果 CIN组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HPV16/18感染率(25.3%、29.3%、29.0%、53.0%、75.0%)均高于对照组(13.0%、14.7%、7.3%、43.7%、4.0%)(P<0.05);CINⅠ亚组、CINⅡ亚组、CINⅢ亚组之间生殖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Ⅱ亚组、CINⅢ亚组HPV16/18感染率(83.5%、92.4%)均明显高于CINⅠ亚组(55.9%),但CINⅡ亚组和CINⅢ亚组HPV16/18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组HPV16/18感染合并滴虫感染、HPV16/18感染合并细菌性阴道病、HPV16/18感染合并沙眼衣原体、HPV16/18感染合并解脲脲原体的发生率(6.7%、11.7%、18.0%、40.3%)均高于对照组(0.3%、0.3%、1.0%、1.7%)(P<0.05);生殖道HPV16/18感染与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r=0.013、0.020、0.027,P<0.05),和解脲脲原体感染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宫颈CIN与生殖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HPV16/18感染有关,HPV16/18感染与病情进展有关,与生殖道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38例生殖道感染患者,分为HPV感染组(57例)和普通感染组(81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比较3组阴道菌群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HPV感染组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及滴虫阳性率分别为33.33%、87.72%、84.21%及80.70%;普通感染组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及滴虫阳性率分别为55.56%、60.49%、53.09%及50.62%;对照组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及滴虫阳性率分别为78.00%、38.00%、22.00%及24.00%。3组乳酸杆菌、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及滴虫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7,P=0.000;χ~2=16.445,P=0.000;χ~2=20.885,P=0.000;χ~2=21.673,P=0.000)。HPV感染组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普通感染组和对照组,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滴虫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对照组(均P0.05)。HPV感染组外周血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比值分别为(48.45±4.45)%、(45.03±4.78)%、(32.45±4.05)%及(1.39±0.35);普通感染组外周血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比值分别为(53.89±5.19)%、(48.02±4.08)%、(29.98±3.18)%及(1.60±0.41);对照组外周血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比值分别为(57.70±5.09)%、(51.98±4.17)%、(27.56±3.34)%及(1.89±0.48)。3组外周血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030,P=0.000; F=20.301,P=0.000; F=6.756,P=0.000; F=6.331,P=0.000)。HPV感染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普通感染组和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和对照组(均P0.05)。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乳酸杆菌与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呈负相关(均P0.05);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滴虫与CD3~+、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呈负相关,与CD8~+T淋巴细胞亚群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菌群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纠正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对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62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阴道微生态、宫颈液基细胞学以及HR-HPV检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乳酸杆菌检测大/中量380例,少或无242例;阴道清洁度1~2度522例,3~4度100例;BV、念珠菌感染、滴虫感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76例、84例、2例;HPV 16阳性68例,HPV 18型阳性为0,HPV其他12型阳性138例,其中混合感染34例,HPV感染168例,无HPV感染者454例。经过随访后发现,宫颈正常者468例,存在宫颈病变者154例。对于阴道微生态与HPV、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与HPV(-)比较,HPV(+)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宫颈病变者比较,宫颈正常者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阴道微生态而言,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的保护性因素,而阴道清洁度差及念珠菌感染则属于危险性因素,常容易诱发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阴性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妇女接受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宫颈细胞学阴性而HPV阳性的妇女198例,对其进行HPV分型检测并转诊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HPV分型与宫颈组织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198例受检妇女中,其中单一型感染141例,各型HPV多重感染59例,其中二重感染24例,三重感染9例。检出CINⅠ级20例,CINⅡ/Ⅲ级30例。85例HPV16型阳性妇女中CINⅡ/Ⅲ级检出率为22.4%,113例HPV16阴性妇女检出率为5.3%,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各型别是否检出CINⅡ/Ⅲ级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感染HPV16者发生CINⅡ/Ⅲ级病变的风险是未感染HPV16者的3.127倍(P0.05)。结论 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妇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宫颈细胞学阴性而HPV16型感染者应立即转诊阴道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科就诊妇女1 543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常规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 TCT阴性且HR-HPV感染人群设为HR-HPV组,TCT和HPV检测结果均阴性人群设为HPV阴性组,比较2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结果 1 543例受检者TCT阳性152例,1 391例TCT阴性受检者141例感染HR-HP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组HR-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应阴性组(P 0. 01); HR-HPV组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 0. 01)。结论 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等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2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研究,揭示其发病特点,为药物干预,恢复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CIN发展演化提供依据。方法:取患者阴道分泌物行PH值测定、革兰染色后进行微生态评价(观察假丝酵母菌孢子及菌丝、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加德纳菌、脓细胞、乳酸杆菌及菌群的多样性、密集度),同时取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进而了解CIN患者宫颈局部阴道微生态特点。结果: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总检出率为68.68%,线索细胞在CIN患者阴道分泌物涂片中的检出率最高,滴虫次之。沙眼衣原体(CT)在宫颈管病原体中检出率最高,解脲脲原体(Uu)次之,说明线索细胞、滴虫、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感染导致的阴道微生态失衡极有可能与CIN发病有关,假丝酵母菌及人型支原体感染与CIN关系不大。CIN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总检出率不高,PH值呈异常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状况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和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11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阴道微生态(五联酶法)、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及高危型HPV检测(HRHPV)。将其中84例HPV阳性者、77例宫颈病变者作为研究组,与227例HPV阴性者及234例宫颈正常者进行对比,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乳酸杆菌少或无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乳酸杆菌中量者;阴道清洁度3~4度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清洁度1~2度者;阴道有念珠菌感染者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无念珠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是维持阴道微生态正常的保护性因素,而阴道清洁度差及有念珠菌感染可能增加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徽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子流行病学现况,为HPV疫苗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安徽地区8 744例送检女性标本HPV亚型感染情况。  结果  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的感染率分别为16.10%和6.38%;HPV单一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3.85%和5.58%;HPV16型感染率最高,其次为52型和58型;皖南、皖中、皖北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90,P=0.008),皖北高危51型和56型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3,P < 0.001;χ2=9.643,P=0.008);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37.50%),其次是20~岁年龄组(23.19%)和≥ 60岁年龄组(22.16%),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55,P < 0.001);不同年份HPV亚型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79,P < 0.001),2015年份感染率最高。  结论  安徽地区HPV感染主要以高危单一型别感染为主,感染率前3的亚型依次是16型、52型和58型;不同地区HPV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个别型别有较高的感染率;HPV感染年龄分布总体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不同年份HP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原位癌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基因分型,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64例宫颈活检患者。其中有宫颈炎患者242例,CIN患者222例(其中Ⅰ组76例,Ⅱ组71例,Ⅲ组66例,宫颈癌组9例)。采用杂交芯片技术检测患者宫颈分泌物,以组织病理学活检为参照,进行21种HPV的DNA进行分型。  结果  在464例宫颈病变患者中,354例患者感染HPV,其感染率为76.3%。其中232例为单一HPV感染,感染率为65.5%,多重感染122人,感染率为34.5%。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为64.9%,CIN Ⅰ组中HPV感染率为86.8%,CIN Ⅱ组中HPV感染率为87.3%,CIN Ⅲ组HPV感染率为90.9%,CIN组的HPV感染率高于宫颈炎组(P < 0.001)。宫颈癌组中,100%感染HPV。  结论  持续感染高危型HPV,会增加CIN和宫颈癌发生的风险;HPV DNA的分型检测,对于宫颈癌的筛查、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和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妇科进行体检的318例女性中,根据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高危HPV检测及阴道微生态的结果,将纳入研究的女性分为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HPV阳性组患者持续回访并分析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结果HPV阳性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与不同类型阴道炎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阴道微生态四项指标中,两组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患者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H2O2三项指标的阳性例数与四项指标全部阳性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阴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HPV阴性组无病变与不典型鳞状细胞例数显著高于HPV阳性组(P<0.05),两组患者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与鳞状细胞癌例数显著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异常变化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呈现相关性,控制微生态的动态平衡,是预防女性生殖道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与阴道镜结果的不同组合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worse, CIN2+)的风险。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阴道镜门诊数据库中82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基于细胞学、HR-HPV和阴道镜结果,分析患者发生CIN2+的风险差异。  结果  若发现其中两种检查结果高度异常(细胞学高度上皮内瘤变及以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worse, HSIL+)、HPV16/18+、阴道镜高级别病变),则发生CIN2+的风险高于60%;若发现三种高度异常,则发生CIN2+的风险为97.1%。  结论  当发现细胞学、HR-HPV和阴道镜结果中≥2种异常情况,未来进展为CIN2+的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减少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人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社区老年人肠道菌群16Sr-DNA测序并分析菌群α多样性。按照四分位数将α多样性分为“高”和“低”两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最低三分位数组相比,精制谷物和水果摄入量最高三分位数组肠道菌群“高”Shannon指数OR(95% CI)值分别为0.57(0.36~0.89)和1.86(1.15~3.02);较高频次酸菜/泡菜摄入者肠道菌群“高”Shannon指数OR(95% CI)值为0.47(0.27~0.81)。与Shannon指数类似,精制谷物、酸菜/泡菜和水果也是Simpson指数的影响因素,此外,性别也是Simpson指数的影响因素(P=0.028)。  结论  增加水果摄入有助于增加老年人肠道菌群α多样性,而精制谷物、酸菜/泡菜的摄入则可能不利于α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妇女的宫颈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对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的妇女436例进行阴道镜检查。根据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高危型HPV型别,分为HPV 16/18阳性组,其余HR-HPV阳性组,分析年龄和高危型HPV型别与重度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436例女性中,30~39岁、40~49岁和≥50岁年龄组CIN II+的患病风险分别是30岁年龄组妇女的2.1、1.5和1.7倍。HPV 16/18型阳性CIN II+患病风险是其余HR-HPV阳性的3.3倍,两组患病率分别为21.59%和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分型检测对细胞学阴性妇女的宫颈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宫颈细胞学阴性、HPV 16/18阳性,建议行阴道镜检查,尤其是年龄≥30岁妇女,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遵义市部分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ms,HR-HPV)感染的主要类型、年龄分布、感染状况,探讨HPV DNA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86名妇女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16种HR-HPV病毒亚型,同时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lfinPrep liquid based cytology test,TCT);对TCT和(或)HR-HPV为阳性者再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①HR-HPV阳性者376例占21.1%,细胞学结果有异常者342例为筛查人数的19.15%,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LSIL)是异常细胞学结果中最常见的两种约为73.1%;②对TCT和(或)HR-HPV为阳性者再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随着TCT的级别越高,阴道镜下活检符合率越高。LSIL级别以上TCT、HR-HPV以及两者均为阳性检出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正常人群中年轻的性活跃妇女HPV感染率高(P<0.05);④遵义市妇女HPVl6型感染率最高(P<0.05),其次为HPV51型及18型。结论:①女性生殖道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CIN)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和对HPV感染的筛查以及密切监测已感染HR-HPV人群;②TCT与HPV结合对检测宫颈癌前病变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