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D-1/PD-L1阻断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十年中,PD-1/PD-L1阻断治疗在很多的恶性肿瘤中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功.而对于结直肠癌,只有DNA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患者对PD-1/PD-L1的阻断治疗有积极的反应.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最终可能导致患者的疾病进展.因...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肿瘤中均位居前列。CRC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癌细胞的遗传改变和来自周围肿瘤细胞微环境的多种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和PD-1/PD-L1在CRC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论述TAMs在CRC中的作用机制及表达意义,TAMs与PD-1/PD-L1之间的关系,抗PD-1/PD-L1抗体在CRC中的应用,以及靶向PD-1/PD-L1和TAMs在CRC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陈宁  赵海剑  张晓雨 《山东医药》2022,62(10):88-92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免疫治疗成为结直肠癌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人们不断研究,并取得飞跃式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科研、经济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在医学方面,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中。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综述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中更加深入和广泛运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郭煜  毕经旺  时延龙 《山东医药》2020,60(22):105-108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参与免疫反应的关键抑制因子之一。肿瘤细胞PDL1高表达,可导致T细胞衰竭,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因此,以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能够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并且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研究发现,错配基因修复缺失(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CRC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高,是PD-1/PD-L1抑制剂免疫疗法的优势人群,免疫治疗效果较好。而错配修复功能完整/微卫星稳定mCRC患者免疫治疗无肯定效果。PD-L1、dMMR、肿瘤突变负荷等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选择免疫治疗有效的肿瘤患者,但目前这些生物标志物还难以准确地预测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MR)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Ⅱ期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Ⅱ期CRC患者5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术后病理组织标本中4种MMR蛋白:MutL同源蛋白1(MLH1)、Muts同源蛋白2(MSH2)、Muts同源蛋白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和PD-L1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MR缺失(dMMR)率和PD-L1的阳性率分别为32%(16/50)和38%(19/50),dMMR和PD-L1双阳性的患者为20%(10/50);dMMR患者中PD-L1的阳性率高于错配修复功能完整患者,62.5%(10/16)vs 26.5%(9/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95,P=0.027),PD-L1的表达与MLH1和MSH2表达缺失有关(P=0.024和0.049);PD-L1阳性患者(n=19)中dMMR与错配修复功能完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 vs 47.4%。 结论PD-L1蛋白与dMMR存在差异性表达,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前,应综合考虑两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更精准地筛选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王甜甜 《山东医药》2009,49(48):104-105
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随着环境因素的恶化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将呈上升化、年轻化趋势,本文就有关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旨在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预后相对较差。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重点阐述抗肿瘤免疫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60例(实验组),传统开腹手术治疗9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l d、4 d、7 d静脉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术后CRP较术前均有升高,且对照组较实验组升高程度更大(P<0.01);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术后1 d均较术前下降,对照组下降程度高于实验组(P<0.01),且对照组在术后4 d、7 d仍处于较低状态。 结论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肿瘤之一,往往被诊断出时已是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能明显改善预后.虽然当前血清CEA和CA-199等的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肠癌的筛选,但其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寻找新的标志物.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应用于肿瘤研究方面,这就为我们发现新的大肠癌标志物提供了崭新的途径.本文对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大肠癌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药物转运体(ABCB1-3435C>T和ABCC2-24C>T)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患者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指3~4级迟发型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 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结直肠癌患者91例,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PCR-直接测序法对ABCB1-3435C>T和ABCC2-24C>T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严重化疗毒性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结直肠癌患者中,ABCC2-24C>T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的迟发性腹泻有影响(χ2=5.067,P=0.024),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无影响(χ2=3.107,P=0.078),而ABCB1-3435C>T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的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均无影响(分别χ2=0.237,χ2=2.139,P均>0.05)。 结论ABCC2-24C>T基因多态性可增加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使用伊立替康前,进行ABCC2-24C>T检测,可以减少伊立替康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索(rapamycin)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对小鼠结直肠癌的联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二甲基肼注射于小鼠颈后20周,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从第16周起给予雷帕霉素、PD98059和雷帕霉素+PD98059腹腔注射,共8周;至24周处死实验动物,测算肿瘤体积,以HE染色判断肿瘤发生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TOR、p70s6K、4E-BPl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雷帕霉素、PD98059及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44.44%、38.89%、6.67%比77.78%,P均<0.05);肿瘤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分别为(6.153±2.192)、(8.85±3.983)、(2.917±0.191)比(16.136±6.855)mm3,P值均<0.0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为69.584%±3.600%、72.381%±8.561%、14.430%±2.413%比91.689%±1.994%;p70s6K分别为84.315%±3.132%、81.183%±3.980%、12.135%±2.382%比91.451%±2.160%;4E-BPl分别为65.288%±4.259%、66.641%±4.296%、19.119%±6.297%比75.999%±4.417%(P均<0.05).且在降低肿瘤发生率、缩小肿瘤体积以及抑制mTOR信号通路活性方面,雷帕霉素+PD98059干预组的效果显著优于雷帕霉素及PD98059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与PD98059可联合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和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对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ACC1在结直肠癌迁移及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MACC1表达,利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研究MACC1在结直肠癌迁移中的作用,应用MTT法研究MACC1在结直肠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SW480细胞系MACC1表达极低,而SW620细胞系中MACC1蛋白呈高表达状态。SiRNA技术可显著抑制MACC1的表达水平。MACC1干扰后,SW620细胞发生迁移的数目显著减少(P<0.05)且对5-Fu处理表现更为敏感(P<0.05)。下调MACC1表达后提示p-ERK及p-Met蛋白表达水平随之显著减少。 结论MACC1在结直肠癌转移及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免疫治疗研究在肺癌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然而临床研究入组人群具有高度选择性,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世界人群。真实世界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与临床研究的一致,何时应用,选择单药还是联合治疗,老年、PS≥2分、自身免疫疾病、使用激素、脑转移等特殊人群的应用,以及疗效标志物的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FOLFOX4/6)方案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其中204例给予FOLFOX4/6方案术后辅助化学治疗,82例给予XELOX方案术后辅助化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3年总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FOLFOX4/6方案组完成12个周期化学治疗的患者153例(75%),XELOX方案组完成8个周期化学治疗的患者66例(80%).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FOLFOX4/6组临床Ⅱ期患者为87%,Ⅲ期患者为82%;XELOX组Ⅱ期83%,Ⅲ期80%)和总生存率(FOLFOX4/6组Ⅱ期92%,Ⅲ期88%;XELOX组Ⅱ期89%,Ⅲ期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OLFOX4/6和XELOX组患者各种常见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和Ⅱ度不良反应多见,Ⅲ和Ⅳ度不良反应非常少见.Ⅲ和Ⅳ度不良反应中,FOLFOX4/6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稍高于XELOX组,而XELOX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稍高于FOLFOX4/6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60、0.928,P均>0.05).结论 FOLFOX4/6与XELOX方案作为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患者基本可以耐受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