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足菌肿     
足菌肿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有时侵犯邻近骨骼和器官。可通过镜检和分离致病因子来确诊。放线菌性足菌肿用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DDS治疗;治疗抵抗的病人,可加用丁胺卡那霉素,95%的病人可治愈。真菌性足菌肿用二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结合外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足菌肿     
足菌肿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常侵及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筋膜和骨。其特点是有排出含有真菌“颗粒”的浆液脓性渗出物的瘘道形成。这类“颗粒”是致病菌的菌落和菌丝。病原学已知有很多种致病菌能引起足菌肿,主要有两大类:放线菌性足菌肿是由巴西诺卡氏菌、豚鼠诺卡氏菌和星状诺卡氏菌等需氧性放线菌类及足菌肿放线菌、白利梯链霉菌和索马里链霉菌等链霉菌类所引起。真菌性或马杜拉足菌肿是由不同的菌类所引起。常见的有马杜拉足分枝菌,灰色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足菌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加深疾病认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对近6年来本科室收治的5例足菌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详细报道,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0—2022年发表的“足菌肿”相关中文文献,纳入资料完整的患者1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结果 共纳入18例足菌肿病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7~70岁。外伤致皮肤破损(72.22%)是该病常见诱因,足部(77.78%)最常累及,临床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结节、皮肤破溃,排出含颗粒的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检查是辅助诊断手段,抗菌药物和手术清创是常用治疗方案。9例(50.00%)患者存在误诊误治病史,多数病程较长,持续2个月~44年不等。结论 足菌肿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细菌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及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是常规治疗方案。早期明确诊断,合理规范化治疗是提高足菌肿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例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其致病菌进行鉴定。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真菌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该患者以下颌部肿胀、多发窦道形成、排大量黑色颗粒为主要症状,病理检查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可见大量藕节状真菌菌丝。ITS1、ITS2和D1/D2区测序结果示:病原菌与足菌肿马杜拉分支菌有最大的相似性,但相似性小于97%。结论 本病例为发生在下颌部的由马杜拉分支菌属内一新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性足菌肿。  相似文献   

5.
足菌肿是一种累及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及其下骨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按其病原可分为放线菌肿和足分支菌病二类,在热带国家常见。该病的治疗仍是一个问题,很多药物如磺胺增剂片 A、氨苯砜、丁胺卡那霉素等曾用于治疗,效果不一,而且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骨和内脏受累的病例,常对治疗抵抗。本文介绍2例足菌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奴卡菌性足菌肿。患者男,56岁。左腹股沟术后出现皮肤红肿、破溃、脓液溢出半年。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肉芽性炎性浸润,并见小脓肿形成,其内可见硫磺颗粒;分泌物涂片+抗酸染色镜检见阳性菌,菌丝内连串阳性颗粒;脓液培养见奴卡菌,诊断为奴卡菌性足菌肿。给予复方磺胺甲恶唑联合头孢曲松治疗,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马杜拉分支菌引起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例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其致病菌进行鉴定。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下颌部真菌性足菌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真菌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该患者以下颌部肿胀、多发窦道形成、排大量黑色颗粒为主要症状,病理检查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可见大量藕节状真菌菌丝。ITS1、ITS2和D1/D2区测序结果示:病原菌与足菌肿马杜拉分支菌有最大的相似性,但相似性小于97%。结论 本病例为发生在下颌部的由马杜拉分支菌属内一新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性足菌肿。  相似文献   

8.
星形诺卡菌性足菌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星形诺卡菌性足菌肿。患者男,29岁。左踝部外伤后出现肿块、结节,并形成窦道,有脓液溢出,逐渐加重9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脓肿中央液化坏死,可见颗粒,颗粒周围有菌鞘。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放线菌生长,但菌种鉴定为星形诺卡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青霉素G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治疗,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诱导性C型凝集素样受体(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真菌性足菌肿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到2014年2月确诊的真菌性足菌肿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8例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CD163+巨噬细胞中MINCLE的表达。结果: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外周血CD163+巨噬细胞中呈高表达[(0.68±0.41)%],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则呈低水平表达[(0.11±0.0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2,P<0.05)。结论:C型凝集素样受体MINCLE在真菌性足菌肿患者CD163+巨噬细胞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真菌性足菌肿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足菌肿(Mycetoma)又称马杜拉足(Medura foot),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好发于热带、亚熬带和潮湿地带.  相似文献   

11.
据报麻风性角膜疾病的发生率为13.34~58%,麻风中心眼科的调查为21.63%,包括原发性(麻风菌直接侵犯角膜所致)浅层点状角膜炎、角膜血管翳样混浊、角膜炎和角膜麻风瘤,以及继发于麻痹性兔眼、睑外翻的暴露性角膜炎和角膜白斑、斑翳、溃疡,还有知觉感退或消失,严重者可发生葡萄肿、全眼球炎和角膜穿孔。由于眼  相似文献   

12.
指导麻风病人手足眼的自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疾病,可侵犯周围神经,易发生手、足、眼的畸残,给病人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因此,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防止畸残发生或阻止畸残加重,已成为麻风康复工作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保MDT的进一步实施,及时发现和解决MDT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江苏省部分地区的370例用MDT的病人进行了社会医学结果表明,约叁多数病人对接受MDT非常愿意,而且对MDT知识的了解明显影响了他们对MDT的态度;在多菌型病人中MDT所致的色素沉着并没有明显影响病人对MDT行为,而农忙及人员流动是部分病人不规则治疗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病人愿意由麻风专业人员提供MDT服务。  相似文献   

14.
因B663可致皮肤着色,有些病人每日自服50毫克很难,遂参照WHO方案,将MDT改为每月监服RFP和B663各1200毫克,加每日自服DDS100毫克,以此改良的方案于1983-1996年共治疗122例MB病人,其中6例死亡,2例处迁,完成治疗者为114例,包括BT2、B LL41;新病人32、复发者36,用DDS尚未治愈者46;男101,女13,年龄22-70岁,病期1-54年;查菌均为阳性,B  相似文献   

15.
赛多孢子菌病(scedosporiosis)是由赛多孢子菌属(Scedosporium spp.)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引起人类感染的赛多孢子菌主要是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有性期为波氏假性阿利什霉,Pseudallescheria boydii)和多育赛多孢子菌(S.prolificans).此类真菌可定植于受损的支气管肺泡,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足菌肿,也可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肺炎、脑脓肿、腮腺炎、鼻窦炎、角膜炎等.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还可引起播散性感染.近年,我国关于该菌属引起系统及播散性感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由于该菌属对于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故其治疗通常十分困难.本文拟通过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该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豚鼠奴卡氏菌(Nocardia caviae)可引起某些动物的感染,例如狗、海豚、山羊、狒狒等。晚近,在世界各地已有引起人患足菌肿的报告。本文报告印度所见3例足菌肿,经一系列试验,证明致病菌是豚鼠奴卡氏菌。 3例均系赤足劳动者。例一为35岁男性农民。病期3年。损害部位是右足,包括踵部及踝部。病前8月曾被荆棘刺伤。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有多个突起的结节和很多窦道。窦道开口高起,纤维化,有血性脓性分泌物及小的白色颗粒排出。损害处疼痛及压痛。同侧腹股沟有2个肿大的淋巴结,无粘连和压痛。患者无全身症状。X线检查发现软组织肿胀,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娄德罗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足菌肿。患者男,45岁。左足及左小腿红肿,足底破溃形成窦道伴溢液2个月。真菌直接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示:表皮下组织可见菌丝、孢子及颗粒物质。真菌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DNA测序鉴定为热带念珠菌和娄德罗念珠菌;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伊曲康唑、阿奇霉素及局部外洗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8.
用取自两例新发现的 L 型病人的麻风菌,接种于 BALB/C 纯系小鼠的后足垫。接种菌量为5×10~3/足垫。实验组小鼠分别喂含有0.0001%、0.001%或0.01%的 DDS,或0.05%的 B663的食物,或者含有 RFP 20g/L 的琼脂水。后者每周喂1次。接种后6个月,对照组小鼠足垫中的菌量达到2.5×10~5,而实验组除用 RFP 的5只鼠中的1只外,全部足垫中都无麻风菌可见。作者认为此小鼠价廉、易饲养、繁殖快,可供研究麻风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用吡嗪酰胺(PZA)与其它抗结核的杀菌药物联合治疗结核病可杀灭病人体内的结核持久菌,并明显缩短疗期。尽管 Shepard 等报告单用 PZA对鼠足垫内麻风菌的繁殖无抑制作用,但小鼠的试验结果并不总能直接推断用于人类。由于 PZA 在巨噬细胞酸性环境中活性强,而麻风菌主要在巨噬细胞中,因此作者将此药作为联合化疗药物之一治疗麻风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病例为印度中部 JALMA 研究所门诊未治 BL 和 LL 病人,男111例,女8例,年龄15~50岁。所有病例在开始2个月均住院治疗。疗前常规体检,作皮肤涂片并记录 BI 和 MI,作皮肤活检,血、尿和肝、肾功能检查。疗程中定期重复上述检查。在治疗2年末和4~5年时作阴囊皮肤活检并接种至正常小鼠的足垫以检测持久菌。治疗方案系在利福平、氯苯吩嗪、异烟肼和氨硫脲中选择2~3  相似文献   

20.
引起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的暗色真菌是一组腔菌纲真菌。临床上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可以成功治疗该病。其机理为该两种抗真菌药物干扰了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作者参照美国国立临床实验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