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惠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为=2.2:1。患者年龄多在1—5岁。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何丹 《中原医刊》2006,33(5):42-4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65例KD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12例,占18.4%。结论KD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血小板计数(p 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9年3月-2004年2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热程平均7.9d;口唇潮红、皲裂89例(98.9%);眼结膜充血84例(93.3%);四肢末梢脱皮80例(88.9%);多形性红斑、皮疹76例(84.4%);颈淋巴结肿大67例(74.4%);肛周脱皮49例(54.4%)。冠状动脉扩张14例(15.6%),冠状动脉扩张〈4mm 9例.4—7mm 3例,〉8mm 2例。82例(91.1%)在起病4—13d内给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冠状动脉扩张〈4mm9例均在起病2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 2例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3例冠状动脉至今未恢复正常。结论 对发热持续5d的患儿不能用一般感染解释时,应给予严密的临床观察,不能排除川崎病在没有临床指征时,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对≥8mm巨大冠状动脉瘤者应给予抗凝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本文收集川崎病患儿共40例,其中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阿司匹林(ASP)联合治疗25例,单独使用ASP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 5 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依据临床表现 ,血脂检测对早期及不典型患者诊断有指导意义 ,血小板数增高可作为参考依据。婴幼儿发热天数较长以及C -反应蛋白增高 ,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增大。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有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及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3年进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 60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单纯LCA受累23例,单纯RCA受累5例,双侧CA受累31例。其中CAD50例,占83%,CAA10例,占17%。结论 本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50例,12例在20d至3个月内恢复正常,14例在半年内恢复,17例在1年内恢复,5例在2年内恢复,2例3年内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对1994年至2005年我院收治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男17例,女9例,男:女为1.89:1;年龄以1~3岁为多,占65.38%,均为发热5 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皮疹25例,眼结合膜充血22例,口唇干裂出血25例,杨梅舌23例,淋巴结肿大22例,手足末梢肿20例,两周后膜状脱皮23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瘤1例。丙球治疗有效25例,无效1例。结论进一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丙种球蛋白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4例,对其中14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静滴,辅以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王炜 《当代医学》2011,17(11):91-9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尽量做到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1例,女4例,男:女为2.75:1;年龄以≤3岁为多,占62.5%,3例发热3天,10例发热5天,1例发热7天,1例发热11天。其中皮疹15例,眼结合膜充血15例,口唇干裂出血7例,杨梅舌11例,淋巴结肿大13例,手足末梢肿8例,两周后膜状脱皮14例,骨关节痛1例。冠状动脉扩张3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瘤1例。13例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未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相同。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S)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GCS加阿司匹林治疗22例KD住院患儿(A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KD住院患儿22例(B组),对照两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两组热退时间、炎症指标恢复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加阿司匹林治疗KD并无不妥,经济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52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 ,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疾病[1] 。为提高对K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探讨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措施 ,作者对近 15a内收治的 5 2例KD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院 1987年 1月 1日至 2 0 0 2年 9月 30日收住院的 5 2例患儿 ,均符合KD诊断标准[1] 。1.2 方法 对 5 2例KD患儿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 2例病历按年限分组 ,5a为 1组 ,共分为 3组。研究内容包括 :①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4.
朱燕  金德华 《海南医学》2008,19(2):101-1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我科近十年住院的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川崎病近5年发病率是前5年发病率的1.83倍(53/29),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下降,5岁以下患儿占90.2%(74/82),出现再发3例,有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而且非典型川崎病9例,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3例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使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有明显疗效.结论 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利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作用,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治.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应用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对1998~2005年我院收治的符合川崎病诊断际准的2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为1.55:1;年龄以1~3岁为多,占68%;均为发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皮疹27例,眼结膜充血24例,口唇干裂出血27例,杨梅舌25例,淋巴结肿大22例,手足末梢肿20例,两周后膜状脱皮23例,冠状动脉扩张15例,多发性冠状动脉榴形成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全部有效。结论进一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可降低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秦萍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5):853-854
川崎病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其严重心血管病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发病率明显增高,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予后良好.如误诊、误治、漏诊贻误治疗时机,则(15~20)%发生冠状损害.本文报告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30例.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 -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 ,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小儿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 ,其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舌乳头增生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可致儿童冠状动脉损害。近年来 ,诊断病例不断增多 ,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为防止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我科对诊断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 ,进行观察研究 ,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黎建云 《吉林医学》2012,33(7):1442-144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分析5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总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疗效。结果: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50例全部临床治愈,效果显著。结论:认识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以免误漏诊,尽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确保治疗效果,防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吴雅娟 《当代医学》2013,(7):138-139
目的研究分析糖皮质激素(GCS)在川崎病患儿(KD)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治疗的60例川崎病,将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患儿采用GCS配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血丙种球蛋白(IVIG)配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病症均得到有效治疗,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炎症恢复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CS配合使用阿司匹林对KD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和采用IVIG配合阿司匹林接近,但是GCS相对于IVIG来说,较为便宜,因此不仅安全有效,同时还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川崎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6 例给予阿司匹林和IVIG 联合治疗,对照组34 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疾病早期(病程7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