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疾病分类不同分为心绞痛组26例、心衰组26例、心梗组30例,并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间的差异。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心衰组、对照组与心绞痛组、心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心梗组。颈内动脉分又处内膜-中膜厚度(CCABIMT)值:心绞痛组、心衰组、心梗组三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绞痛、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径比值:心梗组与心衰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比值(IC/CC),颈动脉钙化斑发生率:心绞痛组、心衰组、心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作为鉴别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后外周动脉变化的价值。方法43例甲亢患者行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肾动脉(RA)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以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结果甲亢组治疗前外周动脉搏动指数、ICA和RA阻力指数以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ECA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搏动指数、ICA和RA阻力指数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CCA阻力指数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甲亢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18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125例和对照组93例,2组均应用二维B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测量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及宽度,观察斑块特征,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IMT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IMT〉1.0mm占56.0%,斑块检出率为44.0%。对照组IMT〉1.0mm占10.8%,斑块检出率为4.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可以为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2.5~5mg/d)治疗前后CIMT的变化,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降压疗效明显,CIMT明显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C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左旋氨氯地平(2.5—5mg/d)治疗前后CIMT的变化,并观察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左旋氨氯地平治疗12个月后,降压疗效明显,CIMT明显降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CIMT进展,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郭明升 《河北医药》2009,31(3):301-301
目的探索除外颈椎病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颈总动脉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测量颈总动脉远端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并在2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和1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之间对比。结果2种类型TIA患者的IMT、VS、VD、VM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颈椎病时,2种类型TIA患者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5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93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B组),作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颈总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74.19%、64.52%、58.06%、20.43%。60岁前动脉粥样硬化(AS)以单纯性内-中膜增厚和扁平斑最常见,61~70岁AS以扁平斑和硬化斑最常见,≥71岁AS以硬化斑最常见。结论 A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B(P〈0.05)、CCA(P〈0.01)、ICA(P〈0.05)、ECA(P〈0.05)。AS与年龄、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脑梗死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高频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5):76-7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分为脑梗死组3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5例,均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的IMT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斑块发生率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9.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1):78-7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方法选择32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30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非腔梗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腔梗组IMT较非腔梗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和P〈0.01),非腔梗组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腔梗组和非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较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芦鹭  高政南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166-16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2202例,并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进行分组,其中,CIMT≥1mm为增厚组(1663例),CIMT〈1mm为对照组(5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尿蛋白、尿蛋白,肌酐(UACR),分析与CIM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增厚组患者的年龄、腰臀比、收缩压、FPG、2hPG、HbAlc、UACR、LDL—C、TC、U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TC、HbAlc与CIMT呈正相关(P〈0.05),性别、HDL—C与CIMT呈负相关(P〈0.05).FPG、2hPG、BMI、腰臀比、LDL—C、TC、TG、UACR、UA与CIMT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收缩压、HbAlc、HDL—C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Ⅰ号胶囊对2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活血Ⅰ号胶囊(左旋氨氯地平+活血Ⅰ号胶囊)组,口服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反应性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成人比较,2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反应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活血Ⅰ号胶囊组降低较显著;2组患者反应性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以活血Ⅰ号胶囊组升高较显著。结论:活血Ⅰ号胶囊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椎动脉血流参数和血管内径的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募集1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与性别的不同,做详细的分类,对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行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1)20~39岁人群颈动脉动脉收缩期流速为(64.18±12.51)cm/s,明显高于>39~59岁人群的(52.08±11.59)cm/s(t=4.996,P<0.05),而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则与年龄无明显的关系;(2)20~39岁人群颈总动脉内径平均为(6.11±0.66) mm,而>39~59岁人群为(6.59±0.7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3,P<0.05),男性人群颈动脉内径明显宽于女性人群(t=2.829,P<0.05),左侧椎动脉内径明显宽于右侧(t=3.481,P<0.05)。结论对受检人群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得到详细的颈动脉及椎动脉解剖学特征及血管供血信息,从而对诊断患者是否罹患脑血管疾病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红  杜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07-307,309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水平,以分析IMT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SAP及ACS患者各30名,对照组30名,SAP组和ACS组统称为冠心病组(CHD组),共60例。全部测CIMT进行比较。结果 CHD组IMT显著厚于对照组;SAP组与ACS组这两组的IMT水平比较差异不大;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组间、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组间的IM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及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一项有临床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及某些关联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方法对45岁以下NAFLD人群262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208名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定量测量分析。结果(1)除个别年龄组因例数少外,NAFLD男、女各年龄组TC、TG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FPG值某些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NAFLD组男、女各生化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O.01)。(3)NAFLD组男、女各年龄组IMT厚度均值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年龄增加,IMT增厚越明显。(4)NAFLD组较对照组IMT与斑块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45岁以下中青年人NAFLD与cAS的关系密切,结合血脂分析,可达到预防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目的,为临床适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与高尿酸血症及颈内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血压水平(1、2、3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每组的血尿酸(S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颈总动脉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S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血压升高SUA升高;各组血生化比较,TG、TC(P<0.01)以及LD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POA1、HDL、APOB及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Ⅰ,Ⅱ组间:TG(P<0.05)、LD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间:SUA和颈总动脉内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Ⅲ组间SUA、TG和颈总动脉内径(P<0.01)以及TC、LD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SUA水平升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临床分级及脂质代谢有关,与颈总动脉内径有相关性,但不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9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最高为(1.86+0.37)mg/L,无论进展性脑梗死还是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最高(1.23+0.24)mm,进展性脑梗死组或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试验前测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控制血压及强化降脂。血压不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12.5~25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组较A组CIMT降低和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以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