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姜策  孟威  王兴亚  李维根  陈静  纪明山 《农药》2021,60(1):61-62
[目的]筛选甘蓝甜菜夜蛾防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的替代产品。[方法]每种药剂采取登记用量上下限作为试验剂量,用喷洒药剂悬浮液的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施药后3 d,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0 g a.i./hm2防效97.87%,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防效96.1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3.75 g a.i./hm2防效95.30%;药后15 d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0 g a.i./hm2防效89.86%,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防效88.07%,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3.75 g a.i./hm2防效80.81%。[结论] 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对作物安全,在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较强的地区,建议选择四氯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作为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
陈瑾  田宝华  赖瑞联  吴如健 《农药》2021,(2):154-156
[目的]明确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根据2年试验结果,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47、168 g a.i./hm22个处理的防效都高于2个对照药剂,其中168 g a.i./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2个对照药剂,差异极显著。[结论]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对番茄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使用剂量为147~168 g a.i./hm2。  相似文献   

3.
《农药》2017,(9)
[目的]通过2年3地的田间试验及残留检测,明确唑胺菌酯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方法]消解动态试验按剂量300 g 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300 g a.i./hm2(高剂量)和200 g 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4、5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唑胺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2年3地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6~5.63、4.61~13.25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唑胺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20~0.380、0.020~1.134 mg/kg。[结论]建议唑胺菌酯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8 mg/kg;20%唑胺菌酯悬浮剂按其推荐剂量200 g a.i./hm2在黄瓜上施用4次,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4.
宋晓兵  凌金锋  黄峰  彭埃天  崔一平  陈霞 《农药》2022,(12):916-919
[目的]明确新型复配剂40%氟唑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评估该药剂对柑橘的安全性。[方法]2019—2020年,连续2年进行了40%氟唑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柑橘沙皮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40%氟唑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133.3 mg a.i./kg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9年药剂处理2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80%和72.83%,2020年药剂处理2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66%和73.73%,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22.9 mg a.i./kg、1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100 mg a.i./kg和50%氟啶胺悬浮剂500 mg a.i./kg的处理。[结论]40%氟唑菌酰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邱良妙  吴玮  占志雄 《农药》2013,(11):842-843
[目的]明确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20~40 g a.i./hm2剂量处理,药后15 d,保叶效果85.80%~90.60%,防虫效果90.55%~94.24%,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的防效相当,比40%毒死蜱乳油600 g a.i./hm2的防效好。[结论]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以20~40 g a.i./hm2剂量处理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10%硫氟肟醚悬浮剂对茶树茶毛虫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10%硫氟肟醚悬浮剂45~135 g a.i./hm2剂量处理茶树茶毛虫,药后15 d防治效果达72.94%~93.26%,比对照药剂10%氯氰菊酯乳油防效好。[结论]10%硫氟肟醚悬浮剂以90~135 g a.i./hm2(制剂用量900~1350 g/hm2)剂量处理能有效控制茶毛虫的危害,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何献声  孙利 《农药》2012,51(4):310-311
[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40%啶菌噁唑·福美双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的实际防治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40%啶菌噁唑·福美双悬浮剂1333 mg a.i./L处理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高于传统药剂,田间推荐用量1000~1600 mg a.i./L。  相似文献   

8.
4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丙硫菌唑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法测定丙硫菌唑原药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并在田间进行制剂药效试验。[结果]83%丙硫菌唑原药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活性略高于95%苯醚甲环唑原药;田间试验中40%丙硫菌唑悬浮剂的90 ga.i./hm~2剂量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在18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4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黄瓜生长安全,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喷雾法于2016—2017年在山东省烟台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对玉米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25 d,株防效和虫防效分别为80.08%~87.73%和81.55%~88.83%,与对照药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防效无显著差异。[结论]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是一种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药剂,建议在玉米螟幼虫发生初期,以15~60 g a.i./hm2喷雾为宜。  相似文献   

10.
陈吉荣  李超  李鹏飞  刘磊邦  马世闯  王栓  黄鸿良 《农药》2023,(11):800-803+816
[目的]开发30%氟吡菌酰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方法]采用单因素筛选方法,对30%氟吡菌酰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配方中的原药、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消泡剂进行筛选,并测定理化性能。在田间试验中,使用最佳配方对黄瓜炭疽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估。[结果]筛选出30%氟吡菌酰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的最佳配方:氟吡菌酰胺12%、苯醚甲环唑18%、DS-539 4%、4894 2%、黄原胶0.2%、硅酸镁铝0.5%、乙二醇4%、AF消泡剂0.5%、柠檬酸0.5%、苯甲酸钠0.2%、去离子水补足100%。在田间药效测试中,30%氟吡菌酰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黄瓜炭疽病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低剂量90 g a.i./hm2下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为72.60%、75.58%,优于对照药剂。[结论]该配方制剂具有优秀的物理稳定性,加工工艺简洁,对黄瓜炭疽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为后续氟吡菌酰胺复配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SYP-3399 SC、20%SYP-4155 EC、20%SYP-3343 SC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较为突出.20%SYP-4155 EC(150 g a.i./hm 2)、20%SYP-3343 SC(150 g a.i./hm2)、20%SYP-3399 SC(900 g a.i./hm2)的防效与25%嘧菌脂SC(100 g a.i./hm2)、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1 440 g a.i./hm2)防效相当,高于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75 g a.i./hm2)、25%吡唑醚菌酯EC(100 g a.i./hm2)的防效.3种候选杀菌剂在试验剂最范同内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广谱杀菌剂10%苯醚菌酯SC(ZJ0712)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3年多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和葡萄霜霉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效。在10—20ga.i./hm^2的处理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可达84%-95%以上;在50—100ga.i./hm^2的处理剂量下,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可达69%-94%以上。该药剂也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苹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荔枝霜疫霉病、西瓜炭疽病和芒果炭疽病等多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为害。在使用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并对作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室内及田间试验表明: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对黄瓜霜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处理剂量100~200ga.i./hm^2,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在81%~97%之间,持效期在10d以上,且对供试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4.
新型广谱杀菌剂苯醚菌酯(ZJ0712)生物活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苯醚菌酯是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s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经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菌酯对由子囊菌、鞭毛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具有非常高的杀菌活性。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黄瓜霜霉病和炭疽病的EC如值分别为0.8343、1.0576、17.67、55.645mg/L。在12.5-25g a.i./hm^2的处理剂量下。对白粉病、霜霉病和炭疽病,经1次用药,均具有很好的防效。在使用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且与常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烯肟菌酯对白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琴  汪红 《农药》2006,45(6):422-423,426
烯肟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与环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白菜霜霉病具有很好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72.2%霜霉威水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25%嘧菌酯悬浮剂及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相当。处理剂量100~200ga.i./hm2,施药2~3次,对白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能稳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氟咯草酮的除草活性及对马铃薯、棉花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兴祥  李美  高宗军  孔金花  赵维  张悦丽 《农药》2012,(9):683-684,695
[目的]探讨氟咯草酮在棉花和马铃薯田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25%氟咯草酮对阔叶杂草的活性和对马铃薯、棉花的安全性。[结果]氟咯草酮对阔叶杂草反枝苋、苘麻和铁苋菜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ED50值分别为127.8074、111.0616、104.6731 g a.i./hm2,ED90值分别为500.1775、335.1504、262.9190 g a.i./hm2;室内安全性试验表明氟咯草酮对马铃薯和棉花的安全性较好,对马铃薯和棉花的ED10值分别为1786.2082、1 856.177 3 g a.i./hm2。[结论]氟咯草酮可作为备选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土壤处理防除马铃薯或棉花田阔叶杂草。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仁魁  邹华娇  吴德飞 《农药》2012,51(8):619-620
[目的]明确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作用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法,对氟啶虫胺腈37.5、50、75、100 ga.i./hm2四种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褐飞虱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7.5、5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对褐飞虱的防效为51.42%~68.51%,药后7~14 d的防效为61.00%~79.10%,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相当,但持效性差;而75、10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防效为67.18%~74.11%,药后7~14 d防效为81.26%~89.22%,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更好,而持效性相当。[结论]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100 ga.i./hm2剂量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杀菌剂苯噻菌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启辉 《农药》2004,43(11):515-517
笨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的卵菌纲病菌都有很好的活性,以较低的剂量(25-75ga.i./hm^2)能够有效地控制马铃薯和番茄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瓜类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寄生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苯噻菌胺具有较好的毒理性和环保性,对许多蔬菜和水果无毒害。同时介绍了该品种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合成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刁亚梅  周明国  王建新  刘德如 《农药》2012,51(5):375-376,384
[目的]为了延缓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和扩大氰烯菌酯的应用范围,通过室内活性筛选和田间试验等研究,开发了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结果]室内活性筛选表明: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在1~6∶1时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相加作用。2011年田间试验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氰烯菌酯36%+戊唑醇12%)对小麦赤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效,在推荐有效成分使用剂量300~420 g a.i./hm2下防效达63.8%~87.5%。[结论]该药剂除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还可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麦类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