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管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管病变患者1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d,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40 mg/d,均治疗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内膜-中膜(IMT)厚度、斑块厚度,随访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BP和DB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SB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TG、TC、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斑块厚度和IMT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6%,与联合组(2.1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普伐他汀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病变患者能够发挥降血压及改善血管病变程度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立位肾素(PRA)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及尿微量蛋白的影响,探讨疏血通注射液的降压机制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片治疗,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片治疗,14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浆PRA、ET、AngⅡ、NO,尿微量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血浆ET、AngⅡ水平降低,PRA、NO水平升高(P<0.05),血浆ET、NO、PRA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ngⅡ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排出量显著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有明显改善作用,可降低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脂水平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影响。方法将19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DW、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9%,对照组为69.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8.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SBP、DBP、IMT、TC、TG、HDL-C、LDL-C、RDW、ET-1及NO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IMT、TC、TG、LDL-C、RDW及ET-1水平均显著下降,HDL-C和NO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SBP、DBP、IMT、TC、TG、LDL-C、RDW及ET-1水平显著更低,HDL-C及NO水平显著更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可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血压、血脂水平,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且对血管内皮功能及RDW水平也有一定调节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者患者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氨氯地平治疗比较,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并发颈动脉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西拉普利组(n=33)和对照组(n=31),以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 结果:治疗6个月及1年后,西拉普利组F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治疗1年后,对照组FMD较治疗前也有明显增加,但西拉普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治疗1年后,西拉普利组IM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拉普利可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难治性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实施血液灌流(HP)期间甲状旁腺素(i-PTH)、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Ang)Ⅱ、肾素活性(PRA)的改变情况。方法 95例难治性高血压H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45)与对照组(n=40),对照组实施HD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方案,实施HP治疗,均持续12 w,对比两组i-PTH、ET、Ald、AngⅡ、PRA及血压的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i-PTH、ET、Ald、AngⅡ、PRA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i-PTH、ET、Ald、AngⅡ、PRA水平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血压得到改善,并且降压药物的应用种类也随之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血压基本无变化,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难治性高血压HD患者实施HP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机体i-PTH、ET、Ald、AngⅡ、PRA等物质,不仅能够使血压得到理想化改善,而且能够减少、控制降压药物的应用,进而优化心脑血管系统功能,防止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例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均予以常规降压药口服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前后采血使用放免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O)及肾素,评价患者治疗前后高血压中医证候积分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并且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AngⅡ、ALDO及肾素水平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疗效明显,其机制可能是与抑制RASS系统、减少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AngⅡ的生成及减少ALDO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与相关心血管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老年人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程度,分析其与老年人性别,血压和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等相关心血管因素的关系。以期在亚临床血管病变阶段给予干预,减缓硬化的进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方法1.住院患者男女各100例,年龄60岁至92岁。经B超测定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程度,并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即对照组(A组),颈动脉IMT≤1.0mm;颈动脉IMT增厚组(B组),IMT厚度>1.0mm;颈动脉IMT增厚伴一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C组);颈动脉IMT增厚伴二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D组)进行性别比较。2.按病人不同疾病分为高血压病组,脑梗塞病组,糖尿病组,余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在颈动脉硬化中的差异。3.高血压病人按颈动脉IMT正常为对照组,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了解血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1.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程度在性别方面无差异。2.在高血压病组,脑梗死病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中,高血压病组和脑梗死病组均有明显差异,分别P<0.05,P<0.001;而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高血压病人中,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者中的收缩压(SBP)脉压(PP)明显大于颈动脉IMT正常者,分别P<0.05,P<0.001;舒张压(DBP)比较两者无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潞河医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的2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检查血管为单支病变者纳入对照组,多支病变纳入观察组,两组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AASI、颈动脉...  相似文献   

12.
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 45例、高血压控制组 35例和高血压未控制组 36例 ,使用美国产CVProfilorDO 2 0 2 0动脉测试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 [大动脉弹性 (C1 ) ,小动脉弹性 (C2 ) ],美国产HP5 5 0 0超声多普勒高分辨率 7 5MHz扫描探头测量颈动脉IMT和血管内径变化。结果 高血压未控制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 ,与高血压控制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后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颈动脉内径在高血压未控制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与控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三组间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脉压 (PP)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未控制组C1 和C2 均低于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 (P <0 0 1) ,后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的SBP、PP均与C1 呈负相关 (r= 0 314,P <0 0 5 ;r = 0 4 82 ,P <0 0 1;r = 0 342 ,P <0 0 5 ;r= 0 384,P <0 0 5 ;r = 0 315 ,P <0 0 5 ;r = 0 36 5 ,P <0 0 5 )。对照组颈动脉IMT与C1 呈负相关 (r = 0 36 9,P <0 0 1) ;对照组和高血压控制组的颈动脉IMT与C2 呈负相关 (r= 0 4 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溶栓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CAP)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斑块分布变化情况,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检测血清CRP、MMP-9、TNF-α含量以及血脂指标。 结果观察组斑块消失率(16.33%)显著高于对照组(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斑块面积、Crouse积分以及血清CRP、MMP-9及TNF-α浓度均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CAP能安全有效地减少斑块数量、缩小斑块面积,并可进一步下调血清CRP、MMP-9及TNF-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血管内皮功能及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根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15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EH+MS组,n=61例)、高血压非代谢综合征(EH+nonMS组,n=95例)两组,3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血流量及阻力变化,并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左室重量指数。结果(1)除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外,EH+MS组的收缩压、舒张压、TC、HDL-C、LDL-C、Fib、年龄、性别比、吸烟习惯等指标与EH+nonMS组均衡可比。(2)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EH+MS组明显低于EH+nonMS组组及NC[(7.08±3.21)%比(8.18±1.74)%和(10.41±4.52)%,P分别〈0.05和0.01],EH+nonMS组也低于NC组(P〈0.05)。(3)EH+MS组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明显低于EH+nonMS组及NC组[(154.19±78.94)%比(196.44±64.22)%和(221.81±89.64)%,P值分别〈0.05和0.01],但EH+nonMS组与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前臂血管扩张能力的高低顺序为NC组(3.21±0.90)〉EH+nonMS组(2.89±0.73)〉EH+MS组(2.58±0.76)。(5)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7/61(27.9%)、19/95(20.2%)及1/31(3.2%),P〈0.05。(6)左室肥厚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EH+MS组(59%)〉EH+nonMS组(37.9%)〉NC组(9.7%)。(7)FMD与年龄、性别、吸烟、收缩压、舒张压、TG、血浆纤维蛋白原有相关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BMI、TG、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左室重量指数与年龄、吸烟、SBP、DBP、BMI、TG呈正相关;FMD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明显加重了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功能和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阿乐)与进口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阿乐10 mg/d(n=57),对照组口服立普妥10 mg/d(n=51),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血脂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2组药物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有明显改善(P<0.01),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2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后2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或肌酶升高. 结论 国产阿托伐他汀10 mg/d对改善我国老年人颈动脉IMT厚度、血脂LDL-C、TC水平与进口阿托伐他汀10 mg/d疗效等同,且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可作为我国老年人调脂治疗的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长期运动训练,随访1年,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的影响。结果:一年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1-0.04),颈动脉内径、颈动脉 IMT显著减小(P均=0.0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组治疗后收缩压[(145.72±11.31)mmHg比(130.89±13.01)mmHg]、舒张压[(88.49±7.32)mmHg比(81.71±8.45)mmHg]降低更显著,颈动脉内径[(6.34±1.23)mm比(6.22±1.01)mm],颈动脉 IMT [(0.89±0.21)mm比(0.84±0.11)mm]减小更显著(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能够有效逆转颈动脉壁的动脉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老年广泛性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发现的中、重度广泛性脑萎缩的老年患者45例,按认知功能分为:正常组15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组15例和阿尔茨海默病(AD)组15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斑块检测,并分析颈动脉斑块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组和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37±0.28)mm和(2.35±0.13)mmvs(1.76±0.09)mm]及高回声斑块[(17.71±2.30)mm2和(18.96±2.12)mm2 vs(14.25±2.29)mm2]明显增加(P<0.05),MMSE评分[(5.80±3.53)分和(17.40±3.92)分vs(25.73±3.08)分]明显降低(P<0.05);与MCI组比较,AD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3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平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00)。结论脑萎缩伴IMT或高回声斑块平均面积增多的患者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IMT越高认知功能越低;颈部超声检查可视为老年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损害的随访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斥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同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高、体重、腰围及C反应蛋白,按照颈动脉IM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IMT增厚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SB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BMI、W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C、TG、LDL—C在α口0.05水平上,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见血压、血糖、TC、TG、LDL—C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高CRP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维生素D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平均舒张压(24h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依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的三分位间距将12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中BPV组和高BPV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和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血浆hs-CRP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结果:高BPV组hs-CRP水平和IMT较低BPV组增加[hs-CRP:(3.78±3.63)mg/L∶(2.24±1.92)mg/L;IMT:(1.01±0.16)mm∶(0.91±0.17)mm;均P<0.05]。24h血压不达标亚组IMT较达标亚组明显增加[(1.00±0.19)mm∶(0.93±0.16)mm,P<0.05],而hs-CRP和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T增厚者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大于IMT正常组[(11.13±4.19)mmHg(1mmHg=0.133kPa)∶(9.69±3.24)mmHg,P<0.05]。IMT与24h平均收缩压(mSBP)、白天mSBP、夜间mSBP、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及LDL呈正相关(r分别为0.218、0.211、0.210、0.176、0.191、0.26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与24hmSBP及LDL有关。结论: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及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