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2017,(4)
[目的]评价5种常用杀虫剂对陆生生态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摄入法和触杀法测定虫螨腈、噻唑膦、氟胺氰菊酯、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虫螨腈对意大利蜜蜂经口毒性LC_(50)(48 h)为6.13 mg a.i./L,对意大利蜜蜂接触毒性LD_(50)(48 h)为0.332μg a.i./只,均为高毒。噻唑膦对意大利蜜蜂经口毒性LC_(50)(48 h)为3.33 mg a.i./L,对意大利蜜蜂接触毒性LD_(50)(48 h)为0.828μg a.i./只,均为高毒。氟胺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经口毒性LC_(50)(48 h)为202 mg a.i./L,为低毒;对意大利蜜蜂接触毒性LD_(50)(48 h)为2.64μg a.i./只,为中毒。噻虫嗪对意大利蜜蜂经口毒性LC_(50)(48 h)为0.141 mg a.i./L,为剧毒;对意大利蜜蜂接触毒性LD_(50)(48 h)为0.00709μg a.i./只,为高毒。烯啶虫胺对意大利蜜蜂经口毒性LC_(50)(48 h)为0.0951 mg a.i./L,为剧毒;对意大利蜜蜂接触毒性LD_(50)(48 h)为0.0324μg a.i./只,为高毒。[结论]上述5种杀虫剂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试验均表现出不同等级的毒性,对陆生生态环境均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
《农药》2017,(6)
[目的]明确氯胺嘧草醚(开发代号ZJ1835)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开展了该药剂对鹌鹑、斑马鱼、家蚕、蚯蚓、蜜蜂和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氯胺嘧草醚对鹌鹑的LD_(50)值为1000 mg a.i./kg体重;对斑马鱼、家蚕和蚯蚓的LC50值分别为100 mg a.i./L、1138 mg a.i./L和101 mg a.i./kg干土;对蜜蜂急性经口毒性和接触毒性为8080μg a.i./蜂、100μg a.i./蜂;对赤眼蜂的安全系数为7.4。[结论]该药剂对上述6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结果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性,对环境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7种杀虫剂对油菜病毒病和传毒媒介蚜虫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 90 g a.i./hm2、25%噻虫嗪WG 18.75 g a.i./hm2、15%吡·丁硫EC33.75 g a.i./hm2、70%吡虫啉WG 31.5 g a.i./hm2、10%吡虫啉WP 30 g a.i./hm2对油菜蚜虫和油菜病毒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25%噻虫嗪WG、15%吡·丁硫EC、70%吡虫啉WG、10%吡虫啉WP处理后3~5 d对蚜虫的防效高达72.1%~83.6%,25%吡蚜酮WP处理后10 d的防效高达79%,而对病毒病的防效为86.8%~94.3%.18%吡·噻WP81 g a.i./hm2、5%啶虫脒WP 18.75 g a.i./hm2对蚜虫的防效差,药后3~7 d的防效分别为46%~73%和47%~65%.  相似文献   

4.
《农药》2021,60(8):582-586
[目的]为明确精草铵膦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开展了该药剂对鸟、家蚕、蚯蚓、蜜蜂、赤眼蜂和瓢虫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T 31270—2014和《化学农药天敌(瓢虫)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准则》NY/T 3088—2017试验方法。[结果]精草铵膦对鸟、蜜蜂经口和接触毒性的LD50值分别为282 mg a.i./kg b.w.、19.5、40.0μg a.i./蜂;对家蚕和蚯蚓的LC50值分别为186 mg a.i./L和100 mg a.i./kg干土;对赤眼蜂和瓢虫的安全系数分别为0.415和0.278。[结论]该药剂对蚯蚓和蜜蜂表现为低毒,对鸟和家蚕表现为中毒,对赤眼蜂和瓢虫表现为高风险性,对环境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1.9%戊唑·吡虫啉FS、27%苯醚·咯·噻虫FS和25%噻虫·咯·霜灵FS 3种复合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增产效果。[方法]在漯河市2个试验点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所有处理对小麦出苗均无显著影响。对纹枯病防治效果最优的是27%苯醚·咯·噻虫FS 81 g a.i./100kg种子包衣处理,其次为25%噻虫·咯·霜灵FS 75 g a.i./100kg种子包衣处理,31.9%戊唑·吡虫啉FS 127.6 g a.i./100kg种子包衣处理对纹枯病防效较差。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最优的是31.9%戊唑·吡虫啉FS 127.6 g a.i./100kg种子包衣处理,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防效均与其他2种种衣剂处理的防效差异显著。[结论]27%苯醚·咯·噻虫FS和31.9%戊唑·吡虫啉FS可以作为主要种衣剂在河南省冬麦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6,(8)
[目的]试验研究5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筛选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方法]进行盆栽、田间小区试验。[结果]20%呋虫胺可溶粒剂90.00、120.00、150.00 g a.i./hm~2,0.5%噻虫胺颗粒剂225.00、300.00 g a.i./hm~2,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2400.00 g a.i./hm~2,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0.00、187.50 g a.i./hm~2处理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药后15 d防效均在70%以上。[结论]20%呋虫胺可溶粒剂、0.5%噻虫胺颗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可以作为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于2010年在贵州省黔中水稻区发生危害,采用田间小区的方法,试验了3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对稻水象甲幼虫进行防治。[结果]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250、1875、1500 g a.i./hm2和22%吡虫.毒死蜱乳油660 g a.i./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 g a.i./hm2防治稻水象甲幼虫药后15 d防效均在65%以上。[结论]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可作为防控稻水象甲幼虫的主要药剂,用22%吡虫.毒死蜱乳油、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需用高剂量660、150 g a.i./hm2,建议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8.
卢昊  黎炎梅  付少华 《农药》2022,(2):110-113,126
[目的]通过经口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戊吡虫胍原药,研究戊吡虫胍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方法]选取60~80 g的Wistar大鼠,共8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组,每组雌雄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0、50、250 mg/kg b.w.,连续经口给予戊吡虫胍原药90 d,阴性对照组给予...  相似文献   

9.
朱文雅  张烨  李唐 《农药》2021,60(4):272-276
[目的]明确5种常用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螟黄赤眼蜂的安全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性及对不同发育阶段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结果]高效氯氰菊酯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强,LR50是9.16×10-6mg/cm2,为极高风险性杀虫剂;阿维菌素、吡虫啉、呋虫胺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性较强,LR50分别是5.49×10-5、8.24×10-5、1.28×10-4mg/cm2,为高风险性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弱,LR50是1.54×10-2,为低风险性杀虫剂。阿维菌素在螟黄赤眼蜂整个发育阶段尤其在卵期和幼虫期处理,呋虫胺、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在螟黄赤眼蜂预蛹期和蛹期处理,螟黄赤眼蜂的羽化率显著降低。[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各发育阶段均较安全,值得推广使用。在大田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时,应避免高风险性杀虫剂的使用,以避免对赤眼蜂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0.
吡虫啉与氯氰菊酯混配的联合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吡虫啉与氯氰菊酯混配对蚕豆蚜和菜青虫的联合毒力,并对两药的混剂进行了防治菜蚜和菜青虫的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氯氰菊酯按一定比例混配,对蚕豆蚜和菜青虫的联合作用分别为增效和相加,共毒系数分别为252和112;混剂5%吡·氯乳油18.75~37.5g a.i./hm2盆栽和田间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效果与5%吡虫啉乳油15g a.i./hm2相当,田间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与10%氯氰菊酯乳油30g a.i./hm2相当,杀虫谱比单剂更广,有利于省工省本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防治黄蓟马的有效药剂及用量。[方法]选择8种杀虫剂,采用浸叶法对黄蓟马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并结合防效试验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噻虫嗪WG、10%吡虫啉WP、50%噻嗪酮SC和1.80%阿维菌素EC对黄蓟马有较高的活性。田间药效结果表明:10%吡虫啉WP 4.14 g a.i./hm2在施药3 d后防效最好,达到92%;1.80%阿维菌素EC 1.20 g a.i./hm2和25%噻虫嗪WG 5.13 g a.i./hm2在施药7 d后防效最好。[结论]25%噻虫嗪WG和1.80%阿维菌素EC可推荐为防治黄蓟马的首选药剂,2者属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适合交替使用,防止黄蓟马快速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JS118对茶尺蠖室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JS118和虫酰肼是酰肼类具有蜕皮激素活性的新一代杀虫剂,室内对茶尺蠖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1)JS118和虫酰肼对茶尺蠖幼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但两药剂均属于迟效性杀虫剂,药剂处理后96h,药效才能较充分发挥,JS118对茶尺蠖的药效发挥较虫酰肼快;(2)两药剂对茶尺蠖毒力测定结果表明,JS118和虫酰肼药后4d对茶尺蠖幼虫的LC50分别为11.6792mg a.i./L、17.4210mg a.i./L,药后5d LC50分别为9.8040mg a.i./L、14.4225mg a.i./L,经t测验结果表明t4d=5.87、t5d=5.27均大于1.96,说明JS118和虫酰肼对茶尺蠖幼虫均有较高的毒力,且JS118对茶尺蠖幼虫的毒力高于对照药剂虫酰肼。  相似文献   

13.
陈源  陈昂  蒋桂芳  卓凌  罗香文  张松柏  张德咏  刘勇 《农药》2014,(12):900-903
[目的]评价苯醚甲环唑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方法]采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法、静态水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法、半静态水鱼类毒性试验法,分别研究苯醚甲环唑常用剂型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斜生栅藻生长抑制EC50(72 h)值分别为1.58、1.13、0.353、1.18 mg a.i./L,对大型溞急性活动抑制的EC50(48 h)值分别为4.07×10-2、0.219、0.461、0.717 mg a.i./L,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值分别为2.64、4.75、0.777、7.05×10-2mg a.i./L。[结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斜生栅藻均为中等毒性,对大型溞的毒性等级依次为剧毒、高毒、高毒、高毒,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依次为中毒、中毒、高毒、剧毒。  相似文献   

14.
姜策  孟威  王兴亚  李维根  陈静  纪明山 《农药》2021,60(1):61-62
[目的]筛选甘蓝甜菜夜蛾防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的替代产品。[方法]每种药剂采取登记用量上下限作为试验剂量,用喷洒药剂悬浮液的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施药后3 d,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0 g a.i./hm2防效97.87%,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防效96.1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3.75 g a.i./hm2防效95.30%;药后15 d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60 g a.i./hm2防效89.86%,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30 g a.i./hm2防效88.07%,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3.75 g a.i./hm2防效80.81%。[结论] 3种双酰胺类杀虫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对作物安全,在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较强的地区,建议选择四氯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作为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5.
几种杀虫剂防治棉花伏蚜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200 g/L吡虫啉SL、200 g/L丁硫克百威EC、50%吡蚜酮WG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开展了3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以200 g/L吡虫啉SL15~45 g a.i./hm2、200 g/L丁硫克百威EC 90~180 g a.i./hm2和50%吡蚜酮WG 60~90 g a.i./hm2剂量叶面喷雾,药后1、7 d防效分别为82.31%~92.02%、77.23%~95.31%、76.67%~91.11%和86.30%~96.71%、86.83%~96.53%、94.87%~98.73%。[结论]200 g/L吡虫啉SL和50%吡蚜酮WG持效期均在7 d以上,200 g/L丁硫克百威EC速效性较强。200 g/L吡虫啉SL、200 g/L丁硫克百威EC和50%吡蚜酮WG的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30~45、135~180、60~75 g a.i./hm2。  相似文献   

16.
50%噻虫胺WG防治柑橘吹绵蚧和潜叶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噻虫胺WG 240、480、960 g a.i./hm2对柑橘吹绵蚧和潜叶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56对吹绵蚧的防效显著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 240 g a.i./hm2处理和48%毒死蜱EC720 g a.i./hm2处理,埘柑橘潜叶蛾的防效显著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 240 g a.i./hm2处理和18%杀虫双AS 900 g a.i./hm2处理.根据害虫发生的严重程度和从经济效益考虑,建议在生产上使用剂量为240~480 g a.i./hm2.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彭  黄新培  谢忠能  余晔  辛建忠  王春生 《农药》2012,(10):760-762,770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氟啶虫胺腈原药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稻茎浸渍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原药对水稻褐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3.52、1.60 mg/L,LC90值分别为31.27、21.50 mg/L,表明氟啶虫胺腈与吡虫啉对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用量50、75、100 g a.i./hm2于药后3 d的防效达61.6%~97.1%,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药后7~14 d的防效达84.2%~99.2%,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结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较好药剂,推荐用量50~75 g a.i./hm2,重点喷施水稻茎基部。  相似文献   

18.
茶园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8%噻虫琳SC 63,54,45 g a.i./h㎡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1~7 d的防效与70%吡虫琳WG 45 g a.i./h㎡效果相当;48%噻虫琳SC 63 g a.i./h㎡在防治后7d内对茶卷叶蛾无效,而45 g a.i./h㎡防治茶蚜效果良好,药后1,3 d虫口减退率分别达66.86%,94.55%;48%噻虫琳SC 4563 g a.i./h㎡施用7d后茶丛拍落物中的节肢动物总量、茶树害虫、天敌及其重要天敌类群蜘蛛的种群数量下降率分别为46.34%~58.46%,60.11%~74.74%,24.79%~45.45%和42.86%'60.90%0 48%噻虫琳SC对茶树安全,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建议在若虫高峰期使用,施药剂量以45 g a.i./h㎡为宜.  相似文献   

19.
2,4-滴异辛酯与2,4-滴丁酯室内除草生物活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孙廷林  白殿奎 《农药》2008,47(6):462-464
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 对比测定了2,4-滴异辛酯和2, 4-滴丁酯茎叶处理对播娘蒿、荠菜、苘麻、反枝苋和土壤处理对茼麻、反枝苋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2,4-滴异辛酯施药后杂草的受害症状、除草效果均与2,4-滴丁酯相似,且二者茎叶处理活性均明显高于土壤处理活性.2,4-滴异辛酯和2,4-滴丁酯都表现出茎叶处理对反枝苋活性最高,EC50值分别为16.74和11.86 g a.i./hm2;其次为苘麻,EC50值分别为30.23和30.51 g a.i./hm2;对播娘蒿、荠菜的EC50值为89.18~128.56 g a.i./hm2.二者土壤处理对反枝苋、苘麻的EC50值较低,2,4-滴异辛酯处理分别为139.04和136.10 g a.i./hm2,2,4-滴丁酯处理分别为189.91和201.23 g a.i./hm2.  相似文献   

20.
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Potter喷雾法测定了2种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和B.t.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药后24、48、72 h阿维菌素的LC50值分别为8.23、4.83、4.05 mg/L,B.t.的LC50值分别为4.62 × 106 2.23×106、1.86 ×X 106 IU/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和B.t.制剂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控制作用,1.8%阿维菌素乳油(16.2 g a.i./hm2)、8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1.44 × 1010IU a.i./hm2)和2000 IU/mg B.t.颗粒剂(1.44×1010IU a.i./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24%、86.60%、84.32%,显著优于各药剂较低剂量处理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