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建立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界值.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DVT患者108例,非DVT可疑患者94例及健康对照96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通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立本实验室D-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临界值.结果 与非DVT可疑患者相比较,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非DVT可疑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 〈 0.01),DVT患者中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SD:0.030;95%CI:0.86 ~ 0.97),临界值为250 μg/L(敏感度0.85,特异性0.89,Youden指数0.74,阴性似然比0.17).结论 D-二聚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立本实验室的D-二聚体临界值有助于临床对DVT的安全排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监测D-二聚体变化对于预测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成年病人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筛选后共计病人62例入组,以同期术后未发生DVT病人随机抽选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均于入院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检测D-二聚体,第3、7天对病人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诊断DVT。绘制不同检测时间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G),比较不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最佳临界值。结果同一组手术中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较术前均升高;术后相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值,髋关节组、股骨组结果高于膝关节组、胫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组和股骨组术后相同检测时间点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最佳临界值为5.69ug/ml,敏感性为95.42%,特异性为80.28%;术后第3天最佳临界值为4.15ug/ml,敏感性为80.25%,特异性为70.33%;术后第7天最佳临界值为6.29ug/ml,敏感性为74.71%,特异性为85.74%。术后第1天敏感性最高,而术后第7天敏感性最差,但特异性则为最优。以不同时间点联合评价DVT结果表明,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联合检测结果最优,其敏感性为97.06%,特异性为87.22%。结论动态检测D-二聚体(术后第1天和第7天)对预测DVT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为提高检测效能,建议联合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结果,如达到最佳临界值,则在第3天开始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96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5 d进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30例并发DVT组术后与术前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早期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的研究,确定术后D-二聚体浓度的警戒值,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预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108例初次THA手术患者,纳入标准:因骨关节炎或股骨头缺血坏死需行THA,术前均无深静脉血栓病史及家族史;无血液系统及严重肝、肾疾病;无出凝血机制异常;术前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测均为阴性。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均排除。根据术后5 d下肢彩超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非血栓组(n=80)。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3、5 d测定D-二聚体含量,并根据结果绘制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作图得到ROC曲线,算出不同临界点时ROC曲线下面积(AUC),选取AUC值最大时曲线图中最左上方的点对应的值为诊断最佳临界值。比较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时,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采用t检验;性别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于术后均显著升高,且于术后1 d达到峰值,非血栓组(4.94±1.27)g/L,血栓组(8.96±1.67)g/L(t=10.616,P0.01);两组间比较,血栓组D-二聚体在术后1、3、5 d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其中术后第1天升高了81.4%(t=4.602,P0.01),随后逐渐回落。根据ROC曲线,术后第1天AUC达到0.963,D-二聚体的排除警戒值为5.9 g/L(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7.5%)。但当D-二聚体9.8 g/L时,肌间静脉血栓检测的特异性达到100%。结论 THA术后第1天以D-二聚体5.9 g/L作为预测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排除警戒值较为合适。高危患者术后3 d内,需应用抗凝药物使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D-二聚体质量浓度监测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敏感性,确定行D-二聚体测量的最佳采血时间。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8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术前测定全部患者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DVT,将D-二聚体质量浓度>(年龄×10)μg/L者分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术后监测D-二聚体质量浓度并行彩超检查。对两组的BMI指数、年龄、手术出血量、性别,以及术前、术后1 d、3 d、5 d、9 d、14 d的D-二聚体浓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1 d、3 d、5 d、9 d、14 d阳性组D-二聚体质量浓度分别为(1 700±124)μg/L、(2 318±246)μg/L、(1 985±435)μg/L、(1 752±221)μg/L、(1 322±158)μg/L,阴性组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分别为(343±98)μg/L、(372±79)μg/L、(356±59)μg/L、(345±76)μg/L、(226±102)μg/L,不同时间点阳性组D-二聚体质量浓度均大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彩超检查发现阳性组中2例出现下肢DVT,阴性组浓度始终<500 μg/L,无DVT发生患者。 结论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DVT的发生具有敏感性,患者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达到峰值,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借助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骨折患者202例(2010~2015年,年龄>60岁),其中有15名患者出现DVT。分别记录治疗过程中,术前、术后、术后1~5天及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检验变量),根据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胸部增强CT确诊DVT(状态变量);用SPSS 19.0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ROC曲线得出,术后1~5天抽取的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5),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术前、术后、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术后1~5天的D-二聚体值对预测DVT更有价值。位于ROC曲线左上角为最佳诊断点,血浆D二聚体大于1583 μg/L,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98%。结论〓根据ROC曲线,髋关节置换术后1~5天,所测D-二聚体值大于1583 μg/L的老年患者,被认为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应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同时比较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分型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97.0%、100%、97.1%和98.4%、83.3%、98.4%、83.3%、97.1%。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6451&#177;4012.22)μg/L〕和亚急性期〔(2063&#177;1831.35)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10&#177;66.70)μg/L〕,P〈0.01和P〈0.05,而慢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466&#177;350.52)μ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2149&#177;1911.53)μg/L〕和混合型〔(4464&#177;3753.16)μg/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周围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60&#177;315.62)μg/L〕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下肢DVT患者的首选检查;D-二聚体在急性DVT患者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DVT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48、72 h静脉血检测其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将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它们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前24h患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48、72 h,同时间两组比较,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h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hD-二聚体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48、72 h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 h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联合监测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