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皱纹盘鲍对河流弧菌-Ⅱ苗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3-1995年,用免疫法防治皱纹盘鲍脓疱病,河流弧菌-II分离自大连水产养殖公司,太平洋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患脓疱病的皱纹盘鲍;健康皱纹盘鲍,由大连水产养殖公司石庙苗种厂提供,鲍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吞噬实验,取健康皱纹盘鲍的血淋巴与肝素和菌液铵一定比例混合后,置湿盒内37℃培养30min,取一滴涂片,吕氏液染色后观察,用该病原菌制做菌苗,大量扩增病原菌,用0.1%-1.0%的甲醛洗下菌苔,处理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对河流弧菌-Ⅱ苗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3-1995年,用免疫法防治皱纹盘鲍脓疱病。河流弧菌-Ⅱ分离自大连水产养殖公司、太平洋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患脓疱病的皱纹盘鲍;健康皱纹盘鲍,由大连水产养殖公司石庙苗种厂提供。鲍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吞噬实验:取健康皱纹盘鲍的血淋巴与肝素和菌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置湿盒内37℃培养30min,取一滴涂片,吕氏液染色后观察。用该病原菌制做菌苗,大量扩增病原菌,用0.1%-1.0%的甲醛洗下菌苔,处理24-120h,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除掉甲醛;再用生理盐水稀释到所需浓度。通过反复传代降低毒性,制成活菌苗。用两种菌苗在稚鲍、一龄鲍(2-3cm)和成鲍(6-8cm)上实验。结果表明,鲍的血淋巴细胞约有三种,三种细胞都有吞噬细菌的能力,有的细胞象变形虫样变形,在细胞膜上吸附着很多细菌,有的细菌已被吞到细胞内;该病原菌可同鲍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菌苗的效果明显,可提高成活率约50%以上。由上述结果可见,皱纹盘鲍的血淋巴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的能力,在菌苗的作用下,血淋巴细胞增殖并活跃地吞噬异源致病菌,同时鲍血液中的免疫因子也被激活,参与免疫的过程,使皱纹盘鲍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建等海域养殖皱纹盘鲍度夏死亡率高的现象,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和溶解氧条件,对皱纹盘鲍幼鲍和1龄鲍死亡率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设定了皱纹盘鲍海上养殖盐度、温度和溶解氧预警阈值。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对皱纹盘鲍的死亡率影响显著,在水温24~27℃时,盐度20是幼鲍和1龄鲍试验组和对照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的临界点,盐度预警阈值为22;高温胁迫对皱纹盘鲍的死亡率影响显著,温度28℃是幼鲍和1龄鲍试验组和对照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的临界点,温度预警阈值为27℃;皱纹盘鲍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在水温26℃,盐度为30,溶解氧低于2.0mg/L时,开始大量死亡,溶解氧预警阈值为3.5mg/L;高温胁迫和低盐胁迫对皱纹盘鲍的死亡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温度升高,低盐耐受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黄万红 《台湾海峡》2005,24(4):526-532
在福建沿海养殖的九孔鲍不论是成鲍还是幼鲍均经常发生脓疱病,死亡率可达 50%-60%,其症状与皱纹盘鲍脓疱病相似,但对药物的敏感性却不同.研究发现: 导致福建省的九孔鲍发生脓疱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而非 河流弧菌(V.fluvialis).其对多数药物不敏感,在43种抗菌药物中只对呋喃妥因、氯霉 素、痢特灵等中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类药物则完全不敏感.由于上述 药物已被列为禁用渔药而不宜使用,故生产中应以新研制的无公害防治药物替代.  相似文献   

5.
噬菌体防治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1993年6月在大连太平洋海珍品养殖公司的12个采集点分离到河流弧菌的Ⅱ的噬菌体,依据过量噬菌体可以全部裂解其宿主菌河流弧菌Ⅱ的特性,用噬菌体对皱纹盘鲍脓疱病进行了生物防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一定浓度的噬菌体可以有效地治疗或推迟脓疱病引起的鲍死亡,可将鲍的成活率提高50%以上。探讨了在噬菌生物防治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噬菌体分离规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适宜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我国皱纹盘鲍养殖业发展迅速 ,是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贝类之一。但各种病害亦随之而来 ,先是细菌病害居多 ,近几年又出现病毒性疾病[1]。发展鲍细胞培养技术 ,不仅对深入研究鲍病毒病带来了方便 ,而且也为鲍遗传学、细胞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皱纹盘鲍鳃细胞培养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 ,以期建立鲍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动物 :皱纹盘鲍取自烟台芝罘岛隆海养殖场 ,2龄 ,壳长4.0~5.0cm ,壳宽2.5~3.5cm。培养基 :MEM(GIBCO) ,M199(GIBCO) ,RPMI1…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贝类,近年来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但现有养殖群体仍存在抗逆性不足、底播增养殖低效等问题。个体身份的标记技术对于皱纹盘鲍人工选育中谱系记录,以及对于底播增殖效果的精准评估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金属挂片和塑料黏贴标签两种标记方法,比较了标记后皱纹盘鲍生理、生长存活、标记脱落率及被敌害捕食死亡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塑料黏贴标签标记和无标记对照相比,金属挂片标记对皱纹盘鲍标记早期生理包括出现黏液时间、心率变化等产生显著影响,对小规格皱纹盘鲍(壳长<3 cm)造成生长下降、死亡率高等影响,而对大规格皱纹盘鲍(壳长>3 cm)标记生成60 d后长时期的生长、存活以及逃避敌害均无显著影响;塑料黏贴标签标记方法与无标记对照组相比,均未对皱纹盘鲍造成显著影响。验证了皱纹盘鲍个体水平下两种标记方法的有效性及适用性,特别是对大规格苗种标记后生长、存活等性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为皱纹盘鲍人工选育以及底播增养殖等工作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对饵料选择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对鲍类的摄食选择性研究较多,例如:Harada等1982,1983,1984,1987,1991,1992,1996年在日本利用吸引指数(Attractionindex)对盘鲍(Haliotisdiscus)摄食行为的研究;Taniguchi等1992年对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等;McShane等1994年和Fleming1995年在澳大利亚对澳洲桔红鲍(H,rubra)摄食选择性的研究[1,2];Leighton,Boolootain1963年和Vian…  相似文献   

10.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洋生物资源,以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居海产八珍之首。由于资源的过度采捕、日益增加的养殖活动及海区环境污染等,可能会使皱纹盘鲍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其适合度。为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完善皱纹盘鲍苗种繁育技术工艺,对我国近海皱纹盘鲍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等位基因酶电泳技术是研究海洋贝类遗传结构与变异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种海洋贝类的遗传结构和变异得到研究(张国范,1992;张国范等, 1993),皱纹盘鲍日本分布区不同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研究也有相关报道(Fu jino et al., 1978)。本文作者采用等位基因酶电泳技术,随机选取了24个等位基因位点,对皱纹盘鲍我国分布区内四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研究,为我国皱纹盘鲍种质资源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皱纹盘鲍唾液腺的光镜和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引言皱纹盘鲍(Haliotisdi。ushannail。)隶属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唾液腺作为一种重要的消化腺,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腹足类动物.以往对腹足类动物唾液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肺螺亚纲动物[‘-’]及前鳃亚...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血细胞吞噬发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峰  李光友 《海洋与湖沼》2000,31(4):386-391
于1998年7月从大连碧龙海珍品有限公司购得人工养殖的皱纹盘鲍,运用化学发光法研究在体外条件下利用6种活性氧清除剂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苯甲酸钢和DMF(二甲基呋喃)、NBT(硝基四唑蓝)及金属螯合济EDTA(乙二胺四乙酸)等试齐对皱纹盘鲍血细胸吞噬活动中化学发光的产生和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清除剂对皱纹盘鲍血细胞的吞噬发光都有掏作用,说明皱纹盘鲍血细胞在吞噬活动中能够释  相似文献   

13.
严正凛 《热带海洋》1998,17(4):79-83
比较了室内暗光条件下,采用网箱流水平面养殖和箱笼流不立休养养殖两种养成方法,确认在现有条件下前一种方法养殖效果比较好。使用这种方法,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和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苗经过la的养成,存活率分别为58.3%和59.65%,存活个体平均大小达到了商品鲍规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皱纹盘鲍肠上皮组织立克次体超微结构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患病濒死皱纹盘鲍 (H aliotis Discus hanna Ino)进行病原体检测和病理观察 ,在肠上皮组织中发现大量立克次体。研究表明 ,皱纹盘鲍肠上皮细胞中的立克次体分为增殖型立克次体和静止型立克次体 2种类型。立克次体以皱纹盘鲍肠上皮细胞为感染的靶细胞 ,造成细胞微绒毛全部或部分破坏 ,细胞功能丧失 ,是造成养殖皱纹盘鲍病害发生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不同养殖群体心率变化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温是海水贝类度夏死亡的环境诱因之一。本研究应用一种非损伤性的心率检测方法,检测两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尝试以心率变化指标比较这两个群体高温耐受能力。由于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的心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且心率随温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该研究通过计算两者直线拟合拐点即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BT,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指标,用以指示皱纹盘鲍温度耐受程度。以此法对皱纹盘鲍两个群体(高温耐性,对照)各17个个体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间的ABT存在显著差异,高温耐性组的皱纹盘鲍的AB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个体ABT指标的高低与测定个体的壳高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首次将探讨了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心率变化规律,并以ABT为指标分析比较了两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间高温耐受能力,结果对研究皱纹盘鲍和其它贝类温度胁迫下生理响应及抗逆选育具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的分布水域与种苗放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皱纹盘鲍渔场的底栖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在了解皱纹盘鲍分布水域的底质结构,大型海藻及敌害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区域的鲍种苗放流的比较试验,放流两年后,各区鲍种苗先后都达到商品规格,其试验结果,为增殖皱纹盘鲍,选择放流水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鲍育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I.福尔马林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育苗期间,幼鲍用福尔马林药浴,对原生动物、线虫、桡足类等引起的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当浓度为5 ̄20g/m^3,浸浴6 ̄12h能杀死附着板上的原生动物、线虫和部分桡足类,同时也有强的杀菌作用,而对幼鲍及饵料硅藻的发育和活力均没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鲍育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Ⅰ.福尔马林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育苗期间,幼鲍用福尔马林药浴,对原生动物、线虫、桡足类等引起的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当浓度为5~20g/m3,浸浴6~12h能杀死附着板上的原生动物、线虫和部分桡足类,同时也有强的杀菌作用,而对幼鲍及饵料硅藻的发育和活力均没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养殖贝类的污损苔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莲 《海洋科学》1999,23(3):42-44
污损苔虫(Foulingbryozoans或Bryozoanfoulers)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6]。与其他污损生物一样,污损苔虫常附着于海中的浮标体、船舰、发电厂等的冷却水水管、石油平台的水下构造物、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网笼以及海底电缆等,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损失[2,3,5]污损苔虫对养殖贝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堵塞养殖网笼的同孔使网笼内外水流交换受阻,从而影响网箱内养殖四类的生长发育[2,4,7];(2)与养殖贝类竞争浮游生物饵料,使养殖贝类处于“饥饿状态”而阻碍其生…  相似文献   

20.
皱纹盘鲍野生与养殖群体微卫星标记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辽宁大连、山东烟台、荣城、崂山和胶南5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以及山东长岛、荣城、日本岩手、韩国仁川4个皱纹盘鲍野生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等位基因数与杂合度上分析,养殖群体(N=8.0~9.4,He=0.754~0.787)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野生群体(N=11.3~15.0,He=0.821~0.866);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揭示出野生群体中一些稀有等位基因在养殖群体中有所丢失;亲鲍选用数量少与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是产生养殖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显著减少的原因.通过对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分析,5个养殖群体之间以及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观察到显著差异的Fst与Rst值,野生群体之间日本群体Fst与Rst值与其他3个野生群体差异显著,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养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可能是皱纹盘鲍育苗过程中亲鲍和苗种频繁交流所造成的结果;日本群体与其他3个野生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与皱纹盘鲍短暂的浮游期与有限的扩散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