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胃吻合者19例,胰空肠吻合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参数。结果胰胃吻合组和胰空肠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胰胃吻合组和胰肠吻合组的BMI分别为(17.1±7.0)和(19.0±4.8)kg/m2。白蛋白分别为(30.1±0.5)和(32.1±1.3)g/L,转铁蛋白分别为(1.89±0.57)和(2.01±0.61)g/L,前白蛋白分别为(0.18±0.05)和(0.18±0.09)g/L。较术前均略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上述营养参数均恢复到术前或高于术前水平,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和胰空肠吻合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胰肠吻合口内引流与外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重点分析对术后胰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胰肠吻合口内引流与外引流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使用RevMan 5.3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总计1 686例患者,其中内引流组932例,外引流组75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纳入文献中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OR 0.02,95%CI 0.08~0.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4)。去除相关干扰因素,进行各种亚组分析后,结果 依然是两种引流方式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胰肠吻合口内引流与外引流对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没有差异,术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自己比较熟练而且对患者比较安全的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腹部外科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已成为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根治的经典术式。由于其切除范围广泛,术式复杂且吻合重建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内置胰管支架管被认为是降低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式。本文就PD术中的外引流和内引流两种胰管支架管引流方式的应用及对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PD术中胰管支架管引流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8日Cochrane libriary、Embas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PPPD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2。结果共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结果显示,与PD组相比,PPPD组的术中出血量(MD=-200.10,95% CI:-400.66~0.46,P=0.05)、手术时间(MD=-46.55,95% CI:-91.02~-2.07,P=0.04)及围手术期输血量(MD=-0.89,95% CI:-1.59~-0.19,P=0.01)均明显减少,而胰漏、胆漏、肠瘘、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及手术死亡率等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能够获得与PD相当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空肠吻合术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5期)、PubMed(1978年1月至2014年5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4年5月)、SCI(1961年1月至2014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78年1月至2014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维普(1989年1月至2014年5月)和万方数据库(1998年1月至2014年5月),同时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并追查纳入研究参考文献,收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空肠吻合术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胰空肠吻合组相比,胰胃吻合组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RR=-0.56;95% CI:0.41~0.75; P=-0.0001)、胆漏发生率(RR=0.43;95% CI:0.19~ 0.95;P=-0.04)腹腔内多发并发症(OR=-0.26; 95% CI:0.12 ~ 0.56;P=-0.0007)和腹腔内积液的发生(OR=-0.54;95% CI:0.38~ 0.77;P=0.0005),但两者在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围手术期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胰胃吻合术优于胰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肠腔减压引流管对术后胰瘘的预防作用,分析术后发生 胰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116例行PD的病例进行临床同期 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放置肠腔减压管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7例)。两组消化道重建均采用常 规Child法,观察组胰-肠吻合空肠关闭端缝合双荷包线,经荷包线中心肠壁切口,放置肠腔减压引流管, 垂直从腹壁刺口引出固定;对照组空肠断端不放置肠腔减压引流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胰漏、胆漏等并发 症发生率及影响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胰漏发生率低(13.6% vs 35.1%,χ2=7.388, 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腹腔内感染、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 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质硬胰腺(OR 0.02,95%CI 0.001~0.299,P < 0.05)和主胰管直径 > 3 mm(OR 0.002,95%CI 0.000~0.084,P < 0.05)患者行胰肠吻合 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性更低。结论 PD手术Child消化道重建、空肠减压引流管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胰胃吻合(PG)和胰肠吻合(PJ)两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腺消化道吻合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PD术中应用PG和PJ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数据的提取,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1 121例患者,其中PG组562例,PJ组5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G组在胰瘘(OR=0.60,95% CI=0.44~0.82,P=0.001)、胆瘘(OR=0.42,95% CI=0.18~0.93,P=0.03)、腹腔积液(OR=0.50,95% CI=0.34~0.74,P=0.0005)发生率方面优于PJ组;两组在胃排空障碍(OR=0.98,95% CI=0.53~1.82,P=0.95)、术后腹腔出血(OR=1.29,95% CI=0.95~1.96,P=0.24)、二次手术率(OR=0.96,95% CI=0.61~1.52,P=0.87)、病死率(OR=0.82,95% CI=0.43~1.58,P=0.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D在减少胰瘘、胆瘘、腹腔积液发生率方面较PJ更有优势,但两者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尚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施行3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2组:改良组235例,经典组161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带领的医疗小组完成手术,消化道重建以Child吻合为基本术式。改良组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经典组采用经典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处理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胰瘘和住院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胰瘘的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改良组和经典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83±56)ml、(7.2±1.0)h、(21±3)d和(3814-39)ml、(7.0±0.5)h、(22±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8,1.680,一1.835,P〉0.05)。396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发生,胰瘘总发生率为7.6%(30/396)。改良组患者术后无一例胰瘘发生,经典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30例(胰肠吻合口瘘4例、单纯性胰瘘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组中发生胰瘘的患者通过保持引流通畅、使用生长抑素及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改良套入式胰肠端端吻合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方法和胰瘘的预防。方法自2012年1月至12月,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全部行胰管成型,不放置支架管内引流或外引流。结果27例胰管内径2.5~8.0 mm,全部完成胰管成型胰肠吻合术,根据国际及国内胰瘘诊断标准,胰瘘发生2例,发生率7.4%,均为A级胰瘘,术后总住院时间10~14天。结论无支架管引流胰管成型法胰肠吻合简化了胰十二指肠手术,胰瘘发生率较低,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漏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15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别采取胰肠套埋单层吻合105例,双层吻合49例,分析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间胰漏差异原因。结果胰漏发生率8.4%(13/154),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表明:男性、胰腺质地软、非单层胰肠吻合方式是3个与胰瘘相关的独立变量;两种吻合方式间胰漏(单层吻合,4.8%vs双层吻合,16.4%)、术后并发症(单层吻合,18.1%vs双层吻合,32.7%)、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弹层吻合,18.45±7.11天vs双层吻合,22.75±9.73天)、质软胰腺中胰漏停嘱吻合,6%vs双层吻合,27.6%洧统计学差异。结论胰肠套埋单层吻合,特别是在质软胰腺中应用可明显减少胰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等腹内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施行标准PD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并发症、胰瘘及手术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胰瘘13例;手术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胰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前胆道引流、胰管内置支撑管及应用生长抑素(P〈0.05);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867,P=0.000)、胰腺质地软(OR=1.356,P=0.046)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2.874,P=0.015)者的胰瘘发生率更高;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672,P=0.030)、胰腺质地软(OR=1.946,P=0.042)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1.782,P=0.002)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胰管内是否置支撑引流管、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PD术后胰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行PD术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单T管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单T管外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间5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观察组)采用单T管引流,20例(对照组)采用胆胰双管引流。结果观察组平均每日胆胰液引流量(712.3±121.4)m1.胆胰液总引流量(15.2±5.1)L,明显少于对照组[(967.5±136.7)ml:(26.0±8.6)L,P〈0.05],而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运用单T管引流即可有效预防术后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R.  Andrea  P.  silvia  C    Franco  C.  Iacono  V.  Alessandro  P.  Gianluca  L.  Marta  P.  Stefano  G.  Alfred  李培坤 《肝胆外科杂志》2009,(4):320-320
背景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曾被建议使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以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率。目的比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胰腺高风险的患者置管胰液外引流和未置管引流的预后。方法回顾性评价前瞻性获得的数据。2000~2008年间有598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其中有186位(32.7%)存在残余胰腺高风险(胰管≤3mm,胰腺质软)。当中93例行胰管置管外引流(使用5-8号导尿管),另93例未置管。外引流的选择根据手术医生的个人喜好。主要评价指标为胰漏的发生率和严重性(根据国际胰漏定义研究小组对胰漏的定义)。结果置管组平均胰管直径为2.12mm,而未置管组平均胰管直径为2.49mm(P〈0.01)。胰漏发生率在置管组较高(P〈0.01):置管组胰漏的发生率为59.1%(A级6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胰管空肠吻合法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患者资料,其中2008~2010年14例行传统胰肠端端套入吻合,2011~2013年17例行改良胰管空肠吻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出血、引流液淀粉酶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改良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法对比无差异,术后出血例数对比无差异,但是术后引流物淀粉酶和胰漏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降低。结论改良法胰管空肠吻合术操作具备相对简单、吻合可靠、胰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进胰肠及胃肠吻合方式对患者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方式为胰肠、胆肠和胃肠顺序。胰肠吻合在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浆肌层剥除,制成黏膜瓣,长度与胰腺断面前后径相当,施行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胃肠吻合是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问置30cm空肠施行胃肠道重建。结果术后发生胰漏2例(3.8%),经充分引流并给予生长抑素、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随访率为88.5%(46/52),术后半年95.0%(38/40)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良好,未发生逆行性胆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肠吻合口溃疡。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黏膜瓣覆盖胰腺断面的套叠式胰空肠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等近期并发症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与胰胆侧肠袢之间间置空肠,可减少胃肠道反流等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1+2胰肠吻合法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微创中心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并实施LPD患者22例,其中观察组12例采用1+2胰肠吻合术、对照组10例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观察两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漏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观察组(32.8±4.2)min、对照组(39.1±7.4)min;手术时间:观察组(295.8±22.6)min、对照组(318.0±24.8)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65.0±30.6)ml、对照组(181.0±25.6)ml;术后并发症胰漏:观察组3例(A级胰漏2例、B级胰漏1例、C级胰漏0例),对照组3例(A级胰漏2例、B级胰漏1例、C级胰漏0例);两组胆漏均为1例;两组均无术后出血,均无术后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肺部感染:观察组0例、对照组1例;两组均未行二次手术;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1+2胰肠吻合在LPD中应用安全、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捆绑式胰肠吻合与传统胰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防止胰漏、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8月我院施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同时行半胃切除)(捆绑组)32例,并与同期传统胰肠吻合法(对照组)51例作对比。观察术后胰漏、胆漏、胃排空障碍、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胰漏、胆漏、胃排空障碍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在捆绑组中分别为0%、6.3%(2/32)、3.1%(1/32)和3.1%(1/32),以对照组中分别为15.7%(8/51)、17.6%(9/51)、15.7%(8/51)和11.8%(6/5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捆绑组(26.05d)较对照组(38.24d)显著缩短。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有助于避免胰漏的发生,以及由此所致的各种其他并发症。同时,半胃切除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溃疡或应激溃疡出血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应用价值。方法自1985年8月至2008年10月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74例,术后游离胰腺残端2.5~3.0cm,将准备与胰腺吻合的空肠袢断端2.0~2.5cm浆肌层剥除,施行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最后在距浆肌层游离缘1.0~1.5cm处空肠上下壁各缝一针,同定套入的胰腺残端。吻合口周围喷撒纤维蛋白胶封闭剂。观察患者消化道重建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4例患者中,术后胰漏8例(4.6%),保守治疗愈合,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过程中,采用剥离空肠浆肌层的胰肠套叠式端端吻合术,有助于减少胰漏,适用于胰腺残端各种情况的处理,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黏膜优先愈合理论下的胰管空肠吻合术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治疗组为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和第五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临床病例(n=123),其吻合方式是基于黏膜优先愈合理论的胰管空肠吻合术;对照组是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的病例(n=116),该组依据胰腺组织形态情况行胰肠吻合术,包括:经典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经典胰肠端侧套入式吻合术、完全套入式胰肠吻合术。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病理、术前胰腺质软比例、术后胃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胰管空肠吻合术,在空肠开口直径、胰腺缝合针数以及吻合时间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均无术后出血和再手术,对照组术后出血10例,再手术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A级胰瘘发生率31.7%(39/123)高于对照组8.6%(10/116)(P<0.05)。结论 本研究从胰肠吻合最终愈合方式来看胰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