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肺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CMV特异性抗体IgM,荧光定量PCR检测痰液CMV-DNA,结合临床症状,胸片确诊42例婴幼儿CMV感染肺炎。结果:婴儿CMV感染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咳喘、伴或不伴发热、两肺细湿罗音和哮鸣音,常合并其他肺外表现如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常规解痉剂、干扰素等治疗难以控制病情,给更昔洛韦治疗后治愈。结论: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又有多系统受累的婴幼儿肺炎应注意CMV感染,ELISA法检测血清CMV-IgM,荧光定量PCR检测CMV-DNA简便易行,特异性强。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肺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尿荧光定量PCR(FQ-PCR)DNA检测在更昔洛韦(GCV)治疗小婴儿症状性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HCMV血清学抗体CMV-IgM阳性或血/尿荧光定量PCR HCMV DNA阳性,确诊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89例,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予更昔洛韦及对症治疗,对照组41例仅对症治疗,用FQ-PCR方法动态监测患儿尿中的CMV含量,结合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用药1周后尿CMV-DNA滴度均有下降,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CMV-DNA阴转率57%(39/4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8%(5/41例)(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结论短程更昔洛韦治疗小婴儿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安全、有效。尿荧光定量PCR法可作为快速诊断儿童(尤其6月以下患儿)CMV感染的方法,并且为评估病情轻重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在CMV感染的诊断、启动治疗及评估疗效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合并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CMV特异性抗体IgM,荧光定量PCR检测尿、痰液CMV-DNA,结合临床症状胸片确诊42例婴儿CMV肺炎,其中25例合并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结果 婴儿CMV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咳喘、伴或不伴发热、两肺细湿哕音和哮鸣音.其中25例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致病菌多见革兰阴性菌,部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给更昔洛韦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结论 对婴儿CMV肺炎治疗效果欠佳时,要重视痰液病原菌检查,行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47例CMV感染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更昔洛韦加用丙种球蛋白400 mg·kg^-1,每日1次静脉点滴,连用5 d;对照组23例予常规治疗用更昔洛韦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MV-IgM(巨细胞病毒IgM)转阴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CMV感染肝损害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32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脏酶 (ALT、AKP、γ -GT)变化及肝脾大小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87.5 % ) ,多有肝脾肿大 (93 .75 %、46.88%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 ,在 (1 3± 3)d后血清胆红素及肝酶下降、肝脾回缩。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婴儿应警惕CMV肝炎可能 ,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通过检测CMV-IgG、IgM、血CMV-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82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退黄、补充维生素处理,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DNA转阴约60%,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20%,18%。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通过检测CMV-IgG、IgM、血CMV-DNA及肝功能检测而确定82例婴儿CMV肝炎,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保肝治疗、退黄、补充维生素处理,更昔洛韦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可使血CMV-DNA转阴约60%,在降低转氨酶,肝脏回缩,黄疸消退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出现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降低的比例分别为20%,18%。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疗效好,但要注意该药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5例行异基因PBSCT(Allo-BSCT)、1例行自体PBSCT患者的血液,在移植前后进行CMV DNA动态检测.CMV感染的预防,移植早期采用阿昔洛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达1.0×109/L用国产更昔洛韦5mg/kg/天.血CMV DNA阳性患者用进口更昔洛韦10mg/kg/天加膦甲酸钠80mg/kg/天治疗.结果 5例PBSCT患者血CMVDNA阴性,临床上未发生CMV引起的疾病;1例Allo-PBSCT患者在移植前后血CMV DNA呈阳性,+60天发生间质性肺炎,用进口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低氧血症一度好转,后合并细菌和真菌败血症而死亡.结论荧光定量PCR对CMV DNA的检测特异性强、快速、灵敏.PBSCT患者CMV DNA阳性者应按CMV活动性感染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中外医疗》2010,29(19):64-64
目的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以小婴儿发病多见,多以咳喘(89.1%)为首发症状,且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多为间质性肺炎,常合并肺外表现,尿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46例均给与更昔洛韦治疗后,35例(76.1%)治愈,11例(23.9%)好转。结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尿液巨细胞病毒简单方便,具有高灵敏性;更昔洛韦治疗小儿CMV巨细胞病毒肺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CMV肝炎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正规治疗,每次5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滴,每隔12h1次,连续12~16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脾大小,肝酶(ALT、AKP、r-GT)变化,采用FQ-PCR定量检测尿CMV-DNA,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16d后,血清胆红素下降,肝脾回缩,血清ALT降低,尿CMV-DNA定量减少,所有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儿尿液中巨细胞病毒(CMV)-DNA含量在诊断和动态监测CM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PE 5700全自动PCR扩增分析仪,检测35例临床高度怀疑有CMV感染病儿(病儿组)尿液中的CMV-DNA拷贝数,随机选择45例同年龄段患非感染性疾病病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MV阳性标本中CMV-DNA含量,并测定治疗后的病毒载量.同时与血清CMV-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部分病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 病儿组CMV感染27例,阳性检出率为77.14%;对照组CMV感染12例,阳性检出率为26.67%.治疗后两组病儿尿液中CMV-DNA拷贝数下降幅度均较大,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t=4.159、5.438,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CMV阳性检出率高于血清CMV-IgM检测方法.9 例病儿随访2年,1例胆管闭锁病儿手术后CMV病毒载量仍在较高水平,1年后发展为肝硬化;4例CMV 肝炎经治疗后, 1 例CMV-DNA转阴,3例仍阳性;4例无症状性感染病儿CMV-DNA转阴或降至低水平.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MV感染具有快捷、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等优点,量化结果便于对治疗过程进行连续监测,为病儿治疗和随访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M及CMV-DNA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聊城市人民医院122例确诊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病例组)的血清CMV-IgM,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血清与尿液的CMV-DNA;另选择该院同期186例无感染症状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肝炎患儿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单独及联合检测CMV-IgM、CMV-DNA在诊断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组,1d至6个月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最高;在以临床特征分组中,黄疸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最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病例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联合检测CMV-IgM、CMV-DNA比单独检测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干预对策与护理.方法 选择来我院就诊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及健康新生儿,采用PCR、ELISA分别检测标本的CMV-DNA、CMV-IgG、CMV-IgM的水平.结果 95例新生儿尿液中50例CMV-DNA为阳性(52.63%),且其母亲乳汁CMV-DNA大多为阳性(90.00%);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产妇CMV-IgM、CMV-IgG的阳性率均逐渐增加,其中产妇CMV-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CMV-IgG均低于产妇CMV-IgG.结论 加强对孕妇产前的产检是预防新生儿CMV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罗祖军 《四川医学》2009,30(11):1805-1806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在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取静脉血用FQ-PCR检测CMV-DNA,ELISA法检测CMV-IgM。结果50例标本中19例CMV-DNA阳性。阳性率为38%。阳性标本CMV-DNA在1.30×10^3~4.21×10^5拷贝/ml之间,平均6.43×10^4拷贝/ml。CMV-IgM阳性12例,阳性率为24%。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P〈0.01)。结论在连续动态CMV检测多种指标时,结合DNA检测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FQ-PCR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定量地检测CMV,在CMV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方面必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肺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62例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促、呼吸困难伴或不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或仅有轻度咳嗽;血CMV—DNA阳性18例,尿液CMV-DNA阳性22例,痰CMV-DNA阳性62例,血CMV-IgM阳性16例,同时伴有肝功能损害22例;胸部X线正位片:间质性肺炎14例,絮状或斑片状渗出灶39例,肺纹理增粗、紊乱9例;腹部B超示肝脏肿大16例,肝脾肿大1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8例。所有患儿均予更昔洛韦抗病毒综合治疗,显效40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查痰CMV-DNA可提高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及时予更昔洛韦治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产前诊断的途径。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4例妊娠患有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抗CMV-IgM型抗体和羊水及尿液CMV-DNA进行检测。结果:24例CMV活动性感染孕妇中有14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58.3%,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宫内感染儿羊水CMV-DNA阳性率78.6%,显著高于脐血CMV-IgM阳性率.孕妇尿液排毒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宜将CMV-IgM阳性孕妇视为有宫内感染潜在危险的对象;羊水PCR-CMV检测可望成为产前诊断CMV宫内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病理性黄疸患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探讨母乳CM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00例,用FQ-PCR方法检测患儿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尿液和母乳的CMV-DNA,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CMV-IgM和IgG,分析CMV感染患儿的临床数据。结果 30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CMV感染的阳性率为13.33%(40例),其中患儿血清CMV-IgM阳性率为4.33%(13例),CMV-IgG阳性率为80.85%(228例)。母乳CMV-DNA阳性率为46.00%(138例),患儿血浆CMV-DNA阳性率为4.00%(12例),PBMC CMV-DNA阳性率为6.67%(20例),患儿尿液CMV-DNA阳性率为10.00%(30例)。患儿尿液CMV-DNA的阳性率与乳汁CMV-DNA的阳性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40例CMV感染患儿中,婴儿肝炎综合症为13例(32.50%),新生儿肺炎12例(30.00%),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15.00%),听力损伤5例(12.50%),腹股沟斜疝2例(5.00%)。结论 CMV感染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之一;检测产妇母乳中CMV-DNA对母乳喂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预防CMV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幼儿血液系统的损害。方法以ELISA法检测患儿血液CMV—IgM。对CMV—IgM阳性患儿并发血液系统损害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发生血液学改变的56例患儿中,轻度贫血42例,中度贫血14例,网织红细胞升高的27例(48%),血小板减少的23例(41%),白细胞升高的(〉10×10^9,L)13例(23%),白细胞降低的(〈4×10g/L)12例(21%),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5例(9%)。结论血液系统损害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诒疗,血液系统损害也随之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008-01~2010-01间,收治的123例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果 123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84例,肺炎48例,发热45例,听力损害44例,先天畸形28例,应用更昔洛韦及对症治疗后治愈97例。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以肝炎、肺炎最常见;通过检测血清CMV-IgM或尿CMV-DNA可明确诊断,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可治愈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对25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CMV感染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支气管肺炎11例(4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1例(44%),高胆红素血症8例(32%),所有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治疗,支气管肺炎治愈8例,好转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治愈1例,好转9例,未愈1例;高胆红素血症治愈2例,好转6例。结论: 婴儿CMV感染以支气管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高胆红素血症为多见,血清特异性CMV-IgM抗体阳性为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依据,GCV是治疗婴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